生命之旅—化學進化(下)| 進化的歷史007

2020-09-10 透明的思想

DNA的碎片被盤繞在蛋白質周圍,形成核仁體顆粒。這些碎片組合成更大更複雜的結構來構建染色體。

摘要:從生物大分子形成到多分子體系出現是一個質的飛躍。多分子體系是一個系統,生命是一種複雜的系統而不是有機分子的簡單聚集。多分子體系形成也是一個謎,有很多假說。

多分子體系的出現

科學家推測蛋白質和核酸等有機高分子物質,在海洋裡越積越多,濃度不斷增加,由於種種原因(如水分的蒸發,粘土的吸附作用),這些有機高分子物質經過濃縮而分離出來,它們相互作用,凝聚成小滴。這些小滴漂浮在原始海洋中,外面包有最原始的界膜,與周圍的原始海洋環境分隔開,從而構成一個獨立的體系,即多分子體系。這種多分子體系已經能夠與外界環境進行原始的物質交換活動了。
如果有機分子、有機高分子還是化學反應的範疇,那麼多分子體系則是一個質的飛躍。這種質的變化表現在兩個方面:

  1. 有機高分子說到底只是一種分子結構,而多分子體系則形成了一個微型的系統。這個系統通過界膜區分系統內外部。這是一個了不起的變化。因為系統內外部存在著差異,就意味著可以為內部的生命化學反應提供一個穩定的環境。以前受外部影響很大無法完成的反應可以在內部環境中實現。
  2. 多分子體系形成了新陳代謝機制。新陳代謝是生命的基本特徵之一,它比遺傳機制出現的更早也更普遍。原始的海洋中溫度較高,有機物含量豐富,這些給團聚體的生成提供能量與構建材料。
  3. 如果一個多分子體系沒有新陳代謝機制但它有複製自身的能力,它就是病毒。病毒可以說是一種介於生命與非生命之間的東西。因為它只有一個完整生命的部分功能,而且它的存在也有賴於其它生命。

多分子體系假說

關於多分子體系最著名的假說是奧巴林的團聚體(coacervate)模型。前蘇聯生物化學家奧巴林將明膠水溶液和阿拉伯膠水溶液混在一起,發現溶液變混濁。在顯微鏡下看到蛋白質與糖自動濃縮聚集為分散的球狀小泡。小泡四周與水有明顯的界限。具有類似膜那樣的邊界。內部的化學特徵明顯與外部不同。團聚體小泡具有原始代謝特性,能從外部溶液吸入某些化學分子作為反應物。在酶的催化作用下發生特定的化學反應。反應的產物也能從團聚體中釋放出去。

奧巴林的團聚體

這樣的小滴可作為一個開放系統能夠存在幾個小時至幾周,並能使之無限制地增長與繁殖。由於團聚體模型能表現出吸收、合成、分解、生長、生殖、類似生物學的特性。但是團聚體模型與原始的生命體相距甚遠,而且也很不穩定。多分子體系使我們認識到生命不是簡單的分子的堆積,生命的本質不是個體而是一個系統,而且是一個完備的系統,包含著信息、能量、秩序、控制

除了團聚體假說還有一些其它的假說,比如福克斯的微球學說。由於歷史久遠這些假說都無法被證實。我們可能永遠無法知道當初的生命是如何形成的。多分子體系的意義在於分子只有組合成類似細胞這樣的系統與結構才能表現出生命現象。這種體系並不穩定它還算不上真正的生命,但它很可能是生命進化過程中必然經歷的一個環節。

有一個疑問是:多分子體系雖然可以在自然界中形成但它不穩定,為什麼它能留存下來並且數量越來越多,從而進化成細胞?這裡一定存在一種過濾或者選擇的機制,否則即使出現了它也會很快消失,或者數量異常的少可能忽略不計。

多分子系統的形成

多分子系統的形成也許不是在海洋中,作為一個開放式的系統它需要能量來維持。它沒有複雜的結構與代謝功能,所以能利用的外部能量一定是非常簡單的熱能。但這種熱能也不能太高,否則破壞了分子鍵就徹底無序了。地球初期經過了6億年時間的降溫,地表溫度降到300度以下碳才可能出現穩定的分子形態,再經過幾億年的時間水以蒸汽或液體形態出現時,生命形成的條件才完全具備。
有一種可能是最初在熔巖凝固的光滑的巖石表面幾十度的溫度剛好形成水滴,且在水滴外部形成一個水分子膜。原始的多分子體系使水滴呈現出了不同的濃度。在水分子膜的作用下這些水滴表現出了一些自組織性。這個微小的水滴內形成一個系統,內部具有一定的物理、化學結構,這種獨立的結構,可以脫離外界環境的影響,不容易被外界條件破壞。經過億萬年的進化多分子體系外層形成了原始的膜,它使多分子體系與原始海洋隔離,成為獨立的體系,這樣通過原始膜的控制與周圍環境發生物質交換,如:原始膜控制了某些物質能否進入,控制了環境對生物系統的作用。而在內部經過億萬年進化分子不斷變化,分子之間的化學反應不僅複雜且產生了複雜的非線性的關聯關係。

新冠病毒,病毒也算是多分子結構。來源:Pexels 攝影師:CDC

多分子體系經過長期不斷地進化,結構、功能不斷完善,最終形成蛋白質與DNA兩大生命分子。並依賴蛋白質的化學反應產生新陳代謝,通過RNA、DNA分子實現自我繁殖,這兩大基本功能是生命所必須的。所以多分子體系是原始生命的基礎。不過也許這個問題可以反過來看,正是因為形成了類似生命的機制,多分子體系才以生命的形式被複製並保存下來。生命本身就是一種機制。當然這樣看問題有點本末倒置,通常是更高層級的事物賦予低層級的事物以意義。不過意義是人賦予的,對客觀世界來講「多分子體系進化出了生命,生命的出現保存多分子體系的形態」是等價的。


……………… 未完待續 ………………

❓知乎討論:
病毒是生物嗎?

點擊「了解更多」查看討論,觀點僅供參考
※ 思考比答案更重要!


透明的思想 公眾號ID:Transparent_thoughts

本文來自公眾號專輯《進化的歷史》

相關焦點

  • 生命之旅—化學進化(中)| 進化的歷史006
    但在自組織、中間物的迭代進化等機制的作用下也是可以產生的。有機物的形成在太古時代的大氣中的有大量水蒸汽、氫、碳、氮、氧、硫、磷等多種有機元素,它們在各種能源(如閃電、紫外線、宇宙線、火山噴發等等)的作用下,經過了一段漫長的化學演化,合成
  • 生命之旅—化學進化(上)| 進化的歷史005
    這是構成生命材料的基礎條件。我們現在知道構成生命的基礎化合物是有機物。有機物是指含碳化合物(一氧化碳、二氧化碳、碳酸鹽、金屬碳化物等少數簡單含碳化合物除外)或碳氫化合物及其衍生物的總稱。儘管都是由原子組成,但有機物與無機物之間有很大的差別。
  • 010 多細胞生命(下)| 進化的歷史010
    顯微鏡下的洋蔥表皮細胞摘要:從單細胞生命進化為多細胞生命是一個複雜漫長的過程機械連接還不夠,它們還學會了分泌了某些化學物質,用化學信號相互溝通、分工協作,進而演化出了多細胞生命,這其中包含了漫長的過程與複雜的機制。
  • 多細胞生命(上)| 進化的歷史009
    多細胞生物將生命帶上了一個更高的層次。3.3 多細胞生命&34;數十億年前,生命跨過了一個門檻。單細胞生命開始相互溝通合作,結合在一起,從此踏上了一條全新的進化徵程。另一個重要的環境因素是太古代末期(約26.5~26億年前)藍綠藻大爆發,藍綠藻生產了大量的氧氣。有一種觀點認為大氣、海洋中氧濃度增加的結果,生命的數量增加競爭激烈。在競爭的刺激下地球生命的發展、演化進入了快速發展的多細胞生物時代。
  • 生命之旅:通俗演繹生命進化的全流程!
    作者:周祥在生命起源的歷史階段中,多分子體演變為原始生命是最複雜、最有決定意義的階段。至於多分子體如何演變成為原始生命,迄今為止,科學家們並沒有弄清 楚,他們只能用「經過長期不斷地相互作用」把這段關鍵而複雜的過程一筆帶過。總之,35億年前,地球生命出現了。
  • 從宇宙大爆炸到生命誕生 | 進化的歷史004
    宇宙大爆炸5億年後在引力的作用下,由氫原子、氦原子等組成的氣體不斷收縮凝聚形成了星系,而星系中的氣體又凝聚成恆星。恆星不斷燃燒其核心形成比較重的元素,從氫、氦、碳等一直到鐵元素。恆星就是一個鍊金爐不斷產生大量化學元素,在它們死亡後這些元素被拋入宇宙之中。正因為有了矽、鐵等元素才形成了地球這樣的行星,也正因為有了碳、氧等元素,地球上才誕生了生命。所以在我們這個星球上構成生命的物質全部來源於宇宙。
  • 能量與生命 | 進化的歷史018
    ATP在水解時會生成ADP(二磷酸腺苷)+Pi(磷酸根)並釋放大量的能量。化學滲透學說解釋了生成ATP的過程。原核細胞生物(細菌和古菌)、真核細胞生物中線粒體都有脂質膜。化學滲透的動力就來自於脂質細胞膜內外質子的濃度差異。外部的質子濃度高,質子會向膜內滲透,反之亦然。
  • 生命的誕生—細胞 | 進化的歷史008
    生命活動的本質是一系列化學變化,而保障這些化學反應需要複雜的機制與結構。前面的團聚體理論說明以下三點:由蛋白質和多糖組成的多分子體系,在一定條件下能夠自動排列組裝成一定的泡狀結構。儘管我們還不清楚形成的機制。
  • 生命進化之未來大猜想
    既然宇宙中存在比地球更適合生命生存的環境,為何只有地球上誕生了生命?假若相同自然條件(同樣的宇宙環境中)下,有且僅有地球形成生命,那麼生命的出現絕非「自然」,它一定是被某種超自然力量「創造」的。生物進化遵循「單向泛生」規律,即進化是單向的不能逆轉、進化由「原始」泛生新物種(生物的基因組朝著複雜形式組合不能回到初始狀態,生物向多樣性發展物種不會返回祖先樣貌)。
  • 認識生命—從靈魂到科學 | 進化的歷史003
    如果我們將生命放在無生命的物質世界背景前觀察,我們至少會遇到三個問題:空間尺度時間跨度複雜性首先從空間尺度上看即便只是我們這個星球上,生命也存在於一個廣闊的範圍內。10^−9米(納米):這是病毒出現的尺度。最小的病毒是小於20納米,最大的300納米。
  • 初中生物練習題之生命起源和生物進化
    化學進化論"認為,地球上生命起源的過程中,在原始海洋中形成的與生命有最直接關係的有機大分子物質應該是()     A.蛋白質、澱粉B.蛋白質、核酸C.甲烷、二氧化碳D.胺基酸、核苷酸     5.米勒實驗為下列那一項事實提供了證據()     A.原始大氣中沒有氧氣B.原始地球條件下可產生生命
  • 歷史連載——地球生命演化歷程(3)
    其實,早在地球生命誕生之初,這種走出襁褓,奔向更廣闊世界的創舉就已經在海底發生了。伴隨著進化的腳步,生命體逐漸將自己的領地從海洋延伸向陸地、天空,直至地球大氣層的外緣。這一切都是在生命體自身屬性與其周邊外在環境兩者間億萬年的相互作用下發生的,並不需要什麼超自然力量的刻意引導。
  • 進化是生命最大的法則,學會進化自我,你的內心會變得越來越強大
    無論我們做什麼事情,都需要懂得,持續進化是天道與大自然的規律,也是我們人類成長不斷進步的法則,更是文明迭代的重要方法。如果我們不想辜負自己的生命,如果我們懂得了生命是一場進化之旅,或許你就會明白,真正的進化來自我們對生命的渴望,更來自生命對自我的要求與塑造。
  • 《進化之地》:RPG遊戲的進化之旅,從黑白像素到3D高畫質的體驗
    從端遊中的《上古捲軸》系列,《巫師》系列,《GTA》系列,到手遊中的《混沌之戒》系列,《最終幻想》系列,《艾歐尼亞》系列,無一不是RPG遊戲經典中的經典,久經流傳而熱不息,再後來有了更多的平臺,遊戲種類,遊戲玩法不斷更新豐富,RPG遊戲一直都受到廣大玩家的追捧和喜愛。三三這裡也想大家介紹一款值得一玩的RPG遊戲——《進化之地》系列。
  • 科學家首次創造出人工「化學進化」
    原標題:科學家首次創造出人工「化學進化」  科技日報訊 英國格拉斯哥大學的科研團隊在不使用DNA的情況下首次創造出可進化的化學系統,向創造人造生命的可能邁進了一大步。相關論文發表在本周一的《自然·通訊》上。
  • 寒武紀生命大爆發秘密 | 進化的歷史011
    為此科學家們給出了各種猜測,比如從無性繁殖到有性繁殖,「生物收割者」假說……細胞的出現是地球生命的開始,是一個劃時代的開啟。多細胞生命的出現則是一個轉折點,它開啟了物種進化的序幕。節肢、腕足、蠕形、海綿、脊索動物等等一系列與現代動物形態基本相同的動物幾乎同時出現在地球這個生命的舞臺之上。形成了多種門類動物同時爆發的繁榮景象。這一時期被稱為寒武紀生命大爆發。這一現象被認為是對達爾文進化論的一個挑戰。它至少說明生物的進化不像達爾文主義者所強調的那樣是一個緩慢的連續漸變積累過程,而是長期的穩定(甚至不變)與短暫的躍進交替的過程。為什麼超過十億年都波瀾不興突然之間就出現大量新物種?
  • 歷史連載——地球生命演化歷程(4)
    受限於太陽發熱量的不足,生命體的演化嚴重缺乏能量支撐,無法進化出擁有更大體形的生命,始終維持在單細胞狀態。這一時期的藻類雖然製造了不少氧氣,但由於火山爆發頻繁,大量氫氣以及其它還原性的氣體被釋放到海水與大氣中,與氧發生反應,使得藻類所生產的氧氣都被快速消耗殆盡,無法積累。而且對於此時的絕大多數原始生命來說,氧氣反而是有害的。
  • 生命是什麼 | 進化的歷史016
    甚至生命與非生命的劃分標準都是模糊不清的。生命是什麼我們已經穿越了生命漫長進化旅程的99.9999%。經歷了如此漫長的歷史我們可以對生命有一個更深刻的認識了。由於生命現象如此複雜、奇特,激發了哲學、神學、科學家們的興趣。
  • 歷史連載——地球生命演化歷程(1)
    拋開神創論這類非科學的觀點,生命起源說主要分為外來說與本土起源說兩類,都有其各自的支持者。筆者當然是堅定的本土起源說支持者,在此謹以這方面科研成果為基礎,從事物發展的必然性角度去對地球生命體的本土起源和早期進化歷程作出一些描述:這一時期地球上的環境雖然極度惡劣,但其實確已具備了形成生命的幾大基本條件。
  • 古生代 | 進化的歷史012
    志留紀下一個地質時期是志留紀(距今4.43億~4.17億年)。生物種群得到恢復並穩步發展,熱帶前海地區發育出珊瑚、海綿和苔蘚蟲。泥盆紀泥盆紀(距今4.17億~3.54億年)是脊椎動物飛越發展的時期,魚類相當繁盛,各種類別的魚都有出現,故泥盆紀被稱為「魚類的時代」。兩棲類、爬行類的祖先四足類(四足脊椎動物)出現,生命在陸地、海洋得到空前的發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