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為啥切不斷?
2)為啥切不乾淨?
3)為啥切錯了?
第一個問題:首先要確定的是你進行酶切的底物是啥,如果是質粒的話,主要原因可能是因為質粒上的這個酶切位點有鹼基被修飾了。甲基化等修飾都會導致無法切斷的,這時候就別用DH5α了,換用JM109。還有比較常見的是用錯Buffer,NEB的Buffer有四種,要確定雙酶切的話用什麼樣的buffer才是最合適。
但如果是PCR產物去酶切呢,就要注意了,PCR產物由於片段比較短,所以需要加上保護鹼基才能進行酶切。原理很簡單,內切酶太胖了,短了站不上去。
第二個問題有幾種可能性:
第1,酶切後粘性末端退火了,又結合在一起了;
第2,用錯了Buffer,導致或者體系中該加BSA的沒加,或者反應時間不夠;
第3,就是酶活性下降。這些其實都比較好解決,如果酶切後又退火,就直接高溫終止反反應,就解鏈了。用錯體系,及時糾正就OK了。活性下降的原因就是,你加酶的時候沒放冰盒上,或者往了關冰箱,或者就是過期了……換掉就好……
第三個問題稍微有點複雜,啥是星活性,說白了,就是內切酶該切的地方沒切,不該切的地方瞎切的一種活性。多種因素可引發星型反應:比如,1)非最適的pH;
2)Co2+、Mn2+取代Mg2+;
3)酶濃度大於25u/ug;
4)鹽濃度降低;
5)高濃度甘油的存在(>12%);
6)有機溶劑的存在等等等等……這種時候,降低酶的用量可以緩解星活性的產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