下定決心去 約旦 ,已經是2017年冬天的事情了,二一添作五地算起來也有兩年,起因很簡單,就是瀏覽遊記被種了草。
其實我不是特能折騰的那種旅客,但卻是容易缺乏安全感。因此,但凡去一個略帶未知色彩的國度,我總要提前很久來細細盤算,怕一個不小心坑了自己和小夥伴。
安曼
「你好 安曼 小朋友」
城堡山
「城堡山落日前夕」
城堡山
「城堡山落日」
傑拉什
「 傑拉什 寺廟逃脫」
馬德巴
「 馬德巴 彩色教堂」
馬德巴
「 馬德巴 全景」
死海
「 死海 落日」
佩特拉
「此山是我開」
佩特拉
「 佩特拉 之夜」
瓦迪拉姆
「這裡是火星」
亞喀巴
「有人在say hi」
瓦迪拉姆
「沙漠秋月夜」
引子:一口水煙,一篇故事
我忐忑地拿起水煙管,偷摸著模仿當地人的樣子,深深地吸了一口,桃子混合菸草的氣息瞬間從口腔鑽進鼻腔,最後順勢霸佔了大腦。樓下的音像店裡徹夜播放著阿拉伯街樂,摻和著水煙不耐受的恍惚,卻也讓人真切的感受到,已經身處異國他鄉了。
Jafra
旅行這事兒,看似是去擁抱未知,其實也都早有「註定」。 比如 說,是只去 約旦 ,還是加上 以色列 ?在這件事上,竟也耗費了半個多月,在大家都無法決定的時候,老天爺幫了我們一把。因為參加活動,陰差陽錯地獲得了兩張免費機票,但 阿聯 航空又不飛 以色列 ,因此索性懶得折騰,就定了 約旦 一地,倒也算沒有違背初衷。
「這是您點的瓦罐燉雞」
梳著大背頭的阿拉伯服務員推著小車,突然出現在餐桌旁,把恍惚地我從散漫地思緒中打撈出來。
哐哐哐地,服務員利索地把密封的瓦罐的一端敲碎,被香料醃製好的雞肉,冒著熱氣,被端上了餐桌,緊跟著一籃子大餅也悉數登場——在 安曼 已經兩天,合計起來這是第六頓飯,總的來說還是這種「有嚼勁」的大餅,最合胃口。
【第一站】安曼
秩序與無序的調停
「你們的Jordan Pass無效,請到後面的辦公室找工作人員處理。」
海關櫃檯的小哥懶洋洋地隨意地指了一個方向,便低頭不理我們了。
朝著小哥指地方向尋去,並沒有發現任何有關「辦公室」字眼的指示牌,想要找個人問問,卻發現機場工作人員都行色匆匆,並不打算為迷茫的旅客解答迷津。
海關辦公室俗稱「小黑屋」,常常因為一本正經的裝修風格,讓想鑽空子的人不禁虎軀一震。和機場整體現代感的裝修相比, 安曼 機場的海關辦公室卻多了一些煙火氣息,可能也是因為工作人員人手一支煙的緣故吧。
辦公室大爺的英語不好,比劃著告訴我們,需要打電話和某某確認我們的Jordan
Pass,具體為什麼無法識別,原因不詳。
站在海關辦公室門口的感覺不怎樣,來往的人總會不經意地瞟一眼,好像是在看兩個一臉茫然的傻瓜。
阿拉伯人的辦事效率我早前在 摩洛哥 已經領教過,遂耐著性子等著。大概一個小時之後,大爺慢慢地踱出辦公室,讓我們拿著紙質版的Jordan Pass再去過關。最後我大概能推測出被攔下來的原因,大概就是海關沒有配備可以掃描二維碼的系統。但很奇怪,一開始告訴我用紙質版的通關不就好了?
經歷了海關的混亂,我有點沒信心走出機場,我甚至有點不敢去想,國家機關都可以這麼不靠譜的地方,世俗的世界裡會有怎樣的難題等待著我們。雖然最後一切都是瞎猜,但不得不說, 安曼 機場真的是全 約旦 最讓人崩潰的地方,這也都是後話了。
出乎意料地是, 安曼 機場的計程車沒有想像中的漫天要價,在停車場附近的計程車辦公室可以詢問到從機場出發到達 安曼 各地的標準價格。
「你們要去哪兒?」,剛剛在小亭子般的計程車辦公室門口站定,就有拉客的工作人員圍上來,
「凱賓斯基,多少錢?」,我們試探性地詢問,害怕對方報出一個驚天數字,現實證明我是多慮了。
「你看,凱賓斯基在這個區域,這個區域標準價格是21JD,現在你拿著這張紙去找你們的司機吧。」
被塞了一張寫有目的地和價格的「計程車票」後,幾個工作人員十分麻溜地,幫我們把箱子塞到了不遠處的計程車後備箱中。雖然計程車價格明碼標價,但工作人員也不忘在我們上車前夕,向我們索要一些小費。
安曼凱賓斯基酒店
約旦 並不是 富裕 的阿拉伯國家,從機場到市區的路上不免有些荒涼。
安曼 城分為 新城 和舊城,沒有明確的分隔。坐在計程車上,不知不覺便從人聲鼎沸的舊城區來到人煙罕至的 新城 。
即使盡力在維持表面的平靜, 約旦 還是很難不被四周不省心的鄰居打擾。之前各種各樣的陰霾似乎已經散去,但人們還是不得不時時繃緊心弦。因此在這裡,只要是上了星級的酒店,無論是車輛還是行人進出,必然是要被從頭到腳安檢一番的。
這裡有一切的不期而遇
來到 安曼 ,總會落俗套地去打卡那家「國王的法拉菲」,就算是蔑視網紅打卡習性的小眾背包客,如果不去吃一口傳說中的炸丸子,總還是會感覺心裡落下點什麼。
小店門口不好停車,計程車司機在距離200米的路口放下了我們,然後步行領我們走到店門口,謝天謝地有這一位人肉GPS,畢竟從 新城 的安靜優雅突然蹦到老城區,被突如其來的吆喝聲、鳴笛聲、三姑六婆侃大山聲包圍著,難免會有點辨不得東南 西北 。
所有美好的相遇都是不期而遇,我們與 約旦 饢的美妙邂逅也是如此出其不意。比起被誇上天的法拉菲,免費提供的饢卻好吃地動人心魄、攝人心魂。看似硌牙的外觀,卻包裹著若軟的心,輕輕撕開,咬上一口,富有彈性地麵皮在口中跳著踢踏舞,能夠感覺到揉面師傅每一寸恰到好處的力道和苦練二十年的深厚功底。很誇張?自己來嘗一口就知道了。
作為王的法拉菲,這家小店的位置自然是承襲龍脈,出門走幾步就能網羅 安曼 幾處必去的名勝。九月底的 約旦 ,似乎還沒有厭倦夏日的炎熱,萬裡無雲的藍天,肆意地向人類發射著紫外線,無需過多贅飾,大馬路上走幾步就能獲得和當地人同款膚色。
安曼
安曼
對於從來沒有見過 羅馬 遺蹟的人來說, 安曼 的古 羅馬 劇院足以震懾一部分心魄。而坐落在市區裡,又為它添上了一分塵世氣。當地的小孩子成群結隊的分布在劇院各處的階梯上,頗有種佔山頭的感覺。但凡是背著相機的東亞遊客,總會被他們要求一起合影,羞澀的合完影一溜煙就跑掉了,臉皮厚的也會找你索要SD卡。這種時候,請乾脆的回絕。
羅馬 劇院的左側是一個傳統服飾的博物館,倒也沒有什麼特別值得一看的東西,卻很適合作為被烈日曬暈前的避暑佳地。
對於歷史感格外厚重的景點,我一般都不會花大力氣去了解它, 比如 閱讀景點說明,畢竟聊聊幾千字如何能解釋幾千年?
因此,我更喜歡坐在其中,和這裡的石頭,四周留存的空氣,照耀了千百年的太陽做些互動,用一種很裝逼的說法,就是「與時空對話」,說到底,這些沒有生命的對談者也只是一種形式上的載體,最終與我完成對話的還是我自己,在異國他鄉與自己不期而遇,是特別去日常化的體驗,值得一試。
劇院的門衛對於我們提著的黑色打包帶很警惕,打開一看是饢和法拉菲,便非常自豪地告訴我們這個饢是國民美食,卻忽略了對法拉菲的褒美。只能說,雖然相隔十萬八千裡,我們卻擁有同樣的味蕾和胃。
雖然周邊地區不太平, 安曼 人民也沒忘記經營自己的小日子。在城堡山一睹落日餘暉,大概是所有 安曼 男女老少心中最佳治癒系娛樂活動。
很不巧,九月底的落日,總是在城堡山公園關門後才出現。但即使在烈日下暴曬, 安曼 市民也非常樂意坐在城堡山上聊天遛娃。 約旦 能夠在在紛擾的 中東 獨守一片安寧,實屬不易。
城堡山
如果不是太曬,我也非常樂意在城堡山坐上一天。雖然海拔不高,站在這裡能夠將 安曼 盡收眼底。 安曼 雖然是 約旦 的政治經濟貿易文化娛樂中心,但除了 新城 寥寥可數的高樓外,90%還是傳統的土黃色小樓。
當我們穿梭在這些小樓之中時,覺得像極了新聞聯播名場面,總覺得粗糙斑駁的牆體後面,隨時會衝出一群不懷好意的人。
然而在城堡山上,遠離了城市的吵雜,四四方方的小樓竟出乎意料地、規整地排列著,少了一分讓人不安的因素,東南 西北 都是一樣的景色,很魔幻。
城堡山
我們在 安曼 不會待超過48小時,但可能是初來乍到,也可能是被海關擺了一道,在 安曼 停留的時間裡,心裡總懷著一絲不安。
而當 安曼 夜幕降臨,這種不安感更加強烈了,然而我們並沒有因此打道回府,因為旅途中的所有不安,總會隨著逐漸地了解和熟悉慢慢褪去,留下有趣的回憶。
在一切 和平 年代的城市中,無論是摩登都市還是 中東 小城,夜生活總是豐富多彩。 安曼 的夜生活,需要一口水煙來開啟,於是便有了開頭那一幕。
恰逢中秋,坐在餐廳的二樓露臺,可以看見圓月懸掛在遠處的樓頂,一樓那件音像店徹夜播放的阿拉伯神樂,混合著水煙的味道,有些上頭。
【第二站】傑拉什
歷史的天空
大名 鼎鼎的 希臘 歷史學家希羅多德,撰寫了一本名叫《歷史》的歷史書。小時候買過一本,懷著崇拜地心情翻開第一頁之後,就再也沒有興趣往下讀了。
至今躺在家裡書櫃某個角落的這本書,在我心中一直都是板磚般的存在。實在是才疏學淺,對於西方歷史的了解僅僅停留在高中歷史課本,再往深去研究,首先就會在那些晦澀的人名地名面前繳械投降。
傑拉什
傑拉什 和希羅多德沒有太多關係,我只是想說,去 傑拉什 沒有多餘的想法和目的,只是為了打卡,但最後發現比想像中有意思。
安曼 的汽車站有直達 傑拉什 的小巴,很方便但不太正規。從酒店到汽車站需要打車前往,建議可以嘗試Uber, 安曼 的網約車還是挺靠譜且不會亂要價,價格比計程車要便宜一倍。在 安曼 開網約車的,感覺司機文化水平普遍挺高,至少英文交流沒問題,畢竟買車也是一大筆錢。
汽車站裡不免有一些黑車司機,看見我們便估摸著是去 傑拉什 的,一個勁兒地推銷他們的服務。不必理會他們,徑直往裡走,便能看見去 傑拉什 的小巴。0.8-2JD的票價,根據售票員的黑心程度來決定,對於外國人的收費標準,平均1Jd。
羅馬的柱子
看那 羅馬 的柱子喲,又高又壯…
一直很好奇,地球上的 羅馬 遺蹟,總是柱子居多?這些柱子怎麼能在人禍天災中得以倖存,而不是房頂,窗戶或是大門?
如果 羅馬 遺蹟70%是由柱子組成的,那麼70%的 羅馬 遺蹟柱子都在 傑拉什 ,當然這只是我亂統計的。 傑拉什 並沒有明顯的大門入口,經過一個旅遊小商品集市,看見第一個城門樣式的 羅馬 遺蹟,便是算進入了景區。
正如之前提到的,九月的 約旦 日頭正高,太陽像是要在夏末,使出全身的力道,發揮餘熱,曬死個人才肯罷休。加上 傑拉什 這種沒有任何遮擋物的景區,沒有擦夠防曬霜的遊客,上午高高興興地進去,下午就能蛻掉一身皮出來。千萬不要小瞧手中的防曬設備,一條絲巾也能在正午的時候發揮用處。
我沒有研究太多 傑拉什 的整體構造,從個人經驗來看,整個遺蹟分為前後兩個部分。前部的重頭戲是一個圓形的 羅馬 廣場,許多 歐洲 大型教堂前的圓形廣場和 傑拉什 這個異曲同工,畢竟追溯過去,都是一個爹。
從大門口走到圓形廣場,會經過例如馬廄、門廊、地下博物館之類的小型遺蹟,在進入廣場之前還會有一個檢票口以及遊客休息站,所以我不是很明白 傑拉什 真正意義上的大門是哪一個。
按照一個青年人的正常體力,從大門走到廣場,一般會耗費30%左右的體力和水分。如果是在豔陽天,這個數值還會飆升。因此在廣場四周的柱子下小憩片刻,是非常明智的作法。離開廣場再往裡走,便是遊記中經常出街的 羅馬 柱子大街。
總覺得這些柱子曾經是支撐著一個超長頂棚的,這麼熱的氣候,走在大街上,也需要有頂棚蔽日才行啊。從柱子大道往裡,就是 傑拉什 的後半部分,也是精華部分。如果只有半日遊覽時間,可以直接進到後半部分參觀。
大名 鼎鼎的水神殿悄悄咪咪地躲在柱子大道的一側,如果太留戀柱子大道的宏偉壯觀,很容易忽視更加巍峨的水神殿。雖然只剩下大門部分,但從整體體積不難窺見,曾經的大殿的超大氣場,行至門前,便讓人不由地膝蓋一軟想要跪下去,拜上一拜(沒出息)。
「能借你們一點防曬霜嗎,一丟丟就好,我的鼻子要脫皮了。」
防曬霜,是 傑拉什 最稀缺的剛需資源之一。我們剛剛把防曬霜從包裡掏出來,就被四周眼尖的遊客給盯梢上了。一對 美國 老夫婦帶著一位黝黑的當地導遊來到我們跟前。
也許是被曬怕了,沒有冗長的寒暄,老大爺直截了當地討走了我們三滴防曬霜,珍重地抹在鼻子上,指了指已經曬紅的鼻子,滿足地憨笑起來。
不僅是 傑拉什 ,在 約旦 各個地區都有不少 羅馬 劇院。但 傑拉什 的南北 羅馬 劇院人最少,最適合拍照和發呆,以及曬肉。兩個劇院分布在 傑拉什 的入口和盡頭,相比入口處的人頭攢動,盡頭的那間 羅馬 劇院更幽靜,零零散散也就兩三個遊客,興致恰到好處的,還可以爬上舞臺吼一嗓子。
即使是千百年前的古 羅馬 ,人類貧富階級之分還是很明顯。 羅馬 劇院除了常規的階梯式座位外,在舞臺右手邊,還設有「貴賓卡座」。我們很迷信地跑進貴賓卡座,用身體丈量了一下千百年前有錢人的「屁感」。
天氣太熱,裝逼失敗...
【第三站】馬代巴
上帝的拼圖
約旦 總體算是一個穩 定安 全的國家。除了王后大力發展旅遊業,確保遊客整體體驗之外。從根本上來說,相較於其他同屬性的國家, 約旦 算是融合的。
無論是北部的 羅馬 遺蹟,還是中部的納巴泰文明,以及從馬代巴( 馬德巴 )輻射四周的基督文化滲透,每一個 約旦 人從出生開始,便在異文化交織的環境中成長起來。也許,這也是我自己的揣測,這樣的成長背景,讓 約旦 人少了一分對異文化的排斥,也對異文化多了一些包容。
扯遠了。
聖喬治教堂
馬代巴是個很小的城鎮,半天就能逛完。聖喬治和 聖約翰 是兩座最重要的教堂,其中聖喬治以 馬賽 克地圖最為知名。不同於 西歐 教堂的隆重畫風,聖喬治教堂內飾以黃色為基調,整體色調明亮鮮豔,頗有一些童話色彩。
傳說中的 馬賽 克地圖被鋪在教堂的中部靠前,整張地圖已經殘缺不全,再加上對周邊地理環境本來就不是很熟悉,我們勉強能看見地圖上所標示的 耶路撒冷 ,再往多看就不得而知了。來看教堂的遊客絡繹不絕,歐美遊客紛紛煞有介事地站在一旁細品半晌,企圖和老祖宗對上話。
我們在教堂裡待了近一個小時,等遊人稍微少一些了才能夠拍些空鏡。教堂除了大堂中間的 馬賽 克地圖,其實四周有很多 馬賽 克貼畫,也都非常精緻,再加上大家的注意力都在地圖上,剛好給了我們足夠的空間,欣賞教堂其他的精華部分。
相比聖喬治絡繹不絕的遊客, 聖約翰 教堂幾乎沒什麼遊客,從聖喬治走到 聖約翰 也就十多分鐘。守門的大爺和一群周邊的街坊領居坐在廳堂裡談笑風生,一副歲月靜好的景象。 聖約翰 教堂也有一張 馬賽 克地圖,相比聖喬治的更完整也更大,不知道是不是後人現拼的。
聖約翰 的看點在於有一個陰森的可以拍鬼片的地宮,一個完全沒人可以隨便擺拍的教堂大廳,一個可以俯瞰整個馬代巴地區的鐘樓,可玩性比聖喬治要高許多。
地宮之所以陰森,是因為沒有遊客。踩著古堡似的螺旋階梯往下走,聽著腳步聲觸碰到地宮後反彈的回聲,如果沒有朋友在我身後,我肯定會沒出息地一扭頭逃走。地宮裡不大,擺放著更多地 馬賽 克拼貼古畫,時不時還有一輛尊雕塑站在拐角處盯著我們。地宮不宜久留,還是往上走為妙。
穿過一個人也沒有的教堂大廳,從一旁的角樓往上爬,就能來到只能站下一個人的露臺。鐘樓的樓梯間很狹小,一不小心還會撞著頭,所以不建議老人小孩上來。
露颱風大,景致還不錯,站在基督教堂制高點,能夠看見城中的清真寺,不禁又感嘆一番馬代巴的異文化交叉影響力。
馬德巴
聖喬治教堂
是蜜,是奶,還是黃土高坡
不是很了解聖經故事,只知道從尼泊山上往下望,就能看見傳說中「流著奶和蜜的土地」。尼泊山不高,摩西的權杖就在山的最高點,從這裡能夠遠眺 耶路撒冷 、 敘利亞 等地,但早已不是什麼奶蜜富饒之地,收入眼帘的儘是荒蕪。
尼泊山
千百年前,阿拉伯民族在數學天文學科大放異彩,也因為善於商事而富甲一方,那時的人們應該是對上帝的應許之地這一說法深信不疑。但願有一天,這裡的紛爭能夠真正消停,留給人們得以耕耘生活的閒暇。
尼泊山
說實話,尼泊山比較適合對於聖經和基督教有強烈執念的人,除了一睹傳說中的那片土地之外,山上還有一個博物館和教堂合二為一的建築。我們進去純粹是為了避暑,發現除了有人做禮拜之外,還有文物和考古現場展示等等。
尼泊山
我們的司機大哥原本想陪我們上山來,並且充當解說員的角色,然而我們禮貌地拒絕了他,一來對於這個景點實在沒有多 大興 趣,可能還是文化程度不夠吧,另外烈日當頭我只想趕快下山鑽進車裡,我們的目標是 死海 !
【第四站】死海
漂浮是門技術
關於 死海 的三大謠言:
1.「再胖的人,也能在 死海 裡漂浮起來。」
要知道,毫無經驗地漂浮者,若想一次 成功 還需要點核心力量。一般以為只要躺著就能浮起來的人,準會掉以輕心導致翻船。
死海希爾頓水療度假村
死海
2.「如果有傷,千萬不要下海,會很疼。」
不是很疼,是鑽心剜骨的疼,而且只要還有一點點水粘在身上,就會一直疼,幹了也會疼。即使手上的倒刺小口,也會被放大萬倍,就像被容嬤嬤和桂嬤嬤合力夾手指一般。
3. 「 死海 泥和水有美容功效。」
死海 泥和 死海 水能讓皮膚變得很光滑,但是需要掌握如下步驟:先在 死海 泡十分鐘,然後起來摸泥曬乾,再去水中洗乾淨。並且一天只能最多重複兩次,過久的浸泡會讓人嚴重脫水發生危險。敏感肌的人還需要量力而為, 死海 泥可能會讓皮膚角質脫落,發生敏感反應。
多吃點 好上路
「多吃點,好上路」。在 死海 的一日裡,這是我和朋友之間最常說的一句話。掐指一算,從 死海 開始,前方的 佩特拉 和 瓦迪拉姆 都是費體力的地方。一想到還得有四五日才能到 亞喀巴 休養生息,我們不由地又多吃了一個饢。
死海 的玩法千奇多樣,很多趕時間的遊客不會特意停留,一般會在去 佩特拉 的途中停留幾個小時,在 死海 裡漂浮一會兒便可繼續往下趕路。但鑑於旅途多勞累,我們還是選擇在 死海 停留一晚。而 死海 周邊的酒店質量應該是 約旦 最佳,也非常適合長途旅行途中的犒勞和修整。
到達 死海 的時候,正是正午。猛烈的太陽光線像是要把 死海 僅剩的湖水抽乾,不過在這之前,我們已經快被烤乾。
入住酒店有些波折,拖著幾大件行李,首先被誤認為VIP客人卻發現只是普通窮孩子,又把我們搗鼓到大眾櫃檯辦理入住,幾經折騰打開酒店房間之後,竟然毫無一絲想要出門的衝動,再高的興致也實在是抵不過 約旦 正午的熱浪。
整整一下午,我們就在房間陽臺上看著遠方波瀾不驚的湖面,看著萬裡無雲的天空肆意地釋放著紫外線,大約到了下午四五點,感覺到日頭已經不再強勁後,才開始換泳衣準備去 死海 漂浮。
然而我做了一件蠢事,千不該萬不該,在漂浮前才想起脫毛。以為脫毛膏不會對身體產生傷口,殊不知當殘留的脫毛膏和 死海 水混合之後,那個刺痛感真的一輩子都不會忘記。
死海 漂浮並沒有想像的容易,需要掌握好身體的平衡點,不然很容易就側翻,然後眼睛一旦接觸到 死海 水,真的也是瞎了一般的體驗了。
每家酒店會事先把 死海 泥挖出來放在一邊,泡好之後再塗上 死海 泥曬太陽,最後再到湖中洗掉,很像是豬待宰前的步驟,但是皮膚確實會變得很滑很嫩,像是撒了嫩肉粉…
【第五站】佩特拉
所有的險遠罕至,都值得奔赴
我一直篤信王安石所言,「世之奇偉、瑰怪,非常之觀,常在於險遠,而人之所罕至焉,故非有志者不能至也。」而這句話在 約旦 得到了最有效的印證。如果僅僅是從 死海 到 佩特拉 ,路程不會太長,沿著國王公路一路向南邊能抵達。
死海
但大好的時光怎能都用來趕路,我們提前和包車司機溝通,加入了十字軍的Montreal城堡和小 佩特拉 兩處景點,權當是為迎接 佩特拉 的預熱。
小佩特拉
Montreal 城堡所處地勢位於 約旦 的最高點,但是需要從國王大道往東翻過群山之後才能到達,為了這個目的地,我們大約耗費了半天時間在 盤山 ,加上路途蜿蜒崎嶇,一路免不了驚心動魄一番。
Montreal城堡應該有別的名稱,但我已經記不清了。站在城堡廢墟上,四目都是荒蕪,很像之前在 摩洛哥 瓦爾扎扎特 看見的景致,不由地又感嘆人類不過滄海一粟,人生也不過白駒過隙,因此還是身隨心走,爭取不負這幾十年的時間吧。
從城堡下來,大概四十分鐘的路程便到達小 佩特拉 。小 佩特拉 距離 佩特拉 也就十來分鐘的車程,這裡本是沒有商業開發過的景點,但也因為近年來總有遊人順道過來遊覽,當地人便開始在門口搭設帳篷,販賣一些紀念品。
小佩特拉
也許是到的不是時候,我們下車發現並沒有遊客同行,加之前方小販們虎視眈眈盯著我們,便有些不自然。果然沒走兩步,就有阿拉伯青年叫住我們,想兜售他的紀念品,我們不加理會徑直向景區走去,卻聽見背後謾罵的聲音,
很害怕他們衝上來搞事情,不由地加快腳步。小 佩特拉 的地面布滿了細沙,走起來特別吃力,一腳深一腳淺地經過門口的一線天后,突然豁然開朗一個小神殿便出現在左手邊。
小佩特拉
如果還未曾領略 佩特拉 的震撼,百分之百會被小 佩特拉 先驚豔一番,不由地感嘆納巴泰人的築城工藝。
為了安全起見,我們並未再往深處探索,僅僅在小神殿周圍留戀一番,現在想想還有點小遺憾,指不定巖石深處還有什麼奇妙的神跡在等待我們。
不同於 佩特拉 的人聲鼎沸,小 佩特拉 安靜地讓人不敢大聲講話,這裡的空氣仿佛是被貯藏了千年,行走其中不受外界幹擾,便覺得時間就此停滯。人們總追求永恆,真正的永恆也許就是內心的寧靜。
納巴泰人的少女心
我相信每一個納巴泰人都有一顆浪漫的少女心——在寸草不生的沙漠地質中,專門尋找一處山坳開闢家園,用蜿蜒的人工河渠引入水源,再精雕細琢在巖石中打造雕梁畫棟,最後又翩然離去。
佩特拉
用心地經營生活點滴,卻擁有不以物喜的灑脫,何嘗不是一種難得的浪漫情懷。當然最直觀的少女心,還是 佩特拉 數以萬計,無法用潘通色號標註出的「玫瑰色」。
說來也是神奇, 佩特拉 本鑲嵌在 約旦 中部偏南的山坳裡,從外部來看,山體是通體灰褐色,但從甬道慢慢步入,卻發現山體的顏色逐漸減淡,從某一刻開始,隨著 日光 的照射,竟出現一絲紅色調。
當真正進入 佩特拉 ,可能是從卡茲尼神殿開始,這座古城就像是籠罩著一層玫瑰色的面紗,卻又不是死氣沉沉地一片色,間歇的白色、黃色和綠色穿插其中,讓本屬於少女的色調也顯得更有質感。
更妙的是,早上、中午和傍晚, 佩特拉 的玫瑰色會隨著陽光的強弱和角度而發生變化,清晨略顯磚紅,日上三竿是豆沙粉,到了傍晚日落前夕,便是最美的玫瑰粉。原本以為這些美麗的顏色只是陽光的障眼法,後來把地上的沙擦在皮膚上驗證一番,
發現這些沙就是天然的腮紅,色調好看到任何一家大牌都無法調試出來。試試唄?
119層
早聞 佩特拉 是個費腿力的地方,因此為了少走路,我們選擇了在 佩特拉 大門附近的月亮酒店。酒店露臺可以俯瞰 瓦迪穆薩 小城,也能看見不遠處的 佩特拉 。
前一天晚上還在露臺吹風喝茶,仿佛 佩特拉 還很遙遠,第二天一起床, 佩特拉 就在眼前了。
佩特拉月亮酒店
佩特拉 一天下來的步數是20000+, 和平 時在迪士尼樂園的玩一天的步數相當。但是卻顯示我們爬了119層樓,大概都消耗在為了從上往下拍神殿的那兩個小時的山路上。
對於下定決心要腿完整個 佩特拉 的人來說,從進入檢票口的那一刻開始就充滿誘惑。門票包含了免費的馬匹服務,可以從檢票口一路騎馬到山谷入口。精明的當地人早就打好了算盤,本來免費的騎馬服務,如果加上一位當地的牽馬人,就少不了付一些小費。
好不容易拒絕了一路要約騎馬的當地馬夫,或者是聲稱能夠帶你走秘密 通道 的「印第安納瓊斯牛仔」,到了山谷入口還得經受住來往噠噠的馬車向你炫耀的極致舒適。
還好從大門口走到山谷入口並不消耗體力,帶著尚且充足的血條繼續向深處走去,大約1KM左右便能看見卡茲尼神殿扮演的面龐。從這裡開始,才是真正的考驗。
佩特拉
卡茲尼神殿從古至今都不缺熱鬧,以前是納巴泰人心中的聖地和集會場所,如今是 約旦 人民攬客的大本營。
驢子是 佩特拉 城中的交通主力,還被賦予「法拉利」的稱號。走進神殿,就會有四五個 約旦 青年同時圍過來,推銷他們的騎驢服務,並竭盡全力向遊人闡述前方的山路是多麼崎嶇,何不來坐上一頭驢直奔山頂?只要你明確的拒絕,一般人也不會再糾纏,可我們卻遇到一位毅力非凡的小夥子。
「你們要騎驢嗎?價格優惠。」
「不用了謝謝」
「你們要去哪兒,我可以給你們指路」,「從這裡拍神殿很美」,「哦對了,我叫奧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