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紅樓夢》的作者曹雪芹,把榮國府的元妃省親別墅稱為「大觀園」,我總覺得「大觀園」這個名字不太雅,還不如「大觀園」裡的名字。例如沁芳、會芳、暖香、瀟湘、蘅蕪,那個不比大觀園好?以曹雪芹的才具,不應該起「大觀園」這麼俗氣的名字,難道雪芹有深意存焉?
先說「大觀」,在宋徽宗以前沒有人使用過「大觀」做年號。宋徽宗使用這個年號四年:1107、1108、1109 、1110,共四年。
1107年是丁亥年,也是大觀元年。這一年,發生了幾件事,米芾去世。米芾,字元章,世稱米南宮,是曹雪芹最喜歡的人之一,也是「正邪兩賦之人」(「正邪兩賦之人」是說有正面,也有邪的一面,兩種稟賦的人。賈寶玉就是「正邪兩賦之人」。)北宋大理學家程頤去世。世稱「伊川先生」。這一年宋徽宗的第九個兒子誕生。也就是後來南宋的開國皇帝宋高宗。1108、1109、1110年蔡京和童貫不斷弄權。
蔡京是生辰綱和花石綱的主要操盤手。
《水滸傳》的第十六回《楊志押送金銀擔,吳用智取生辰綱》說的就是他的女婿梁中書給老丈人蔡京押送生辰綱被晁蓋、吳用、劉唐、阮氏三兄弟劫走的故事。
在這之前,青面獸楊志已經丟了花石綱。「那漢道:『洒家是三代將門之後,武侯楊令公之孫,姓楊,名志,流落在此關西。年紀小時,曾應過武舉,做到殿司制史官,道君因蓋萬歲山(史書稱為萬壽山或艮嶽),差一般十個制史去太湖邊搬運花石綱,赴京交納。不想洒家時乖運蹇,押著那花石綱,來到黃河裡,遭風打翻了船,失陷了花石綱,不能回京赴任,逃去他處避難。------』」(《水滸傳》第十二回《梁山泊林衝落草,汴京城楊志賣刀》)
不管是「生辰綱」還是「花石綱」都給人民造成了沉重的負擔。有些為了運送花石綱(也即運送奇花珍石的隊伍),拆橋、拆門,拆城牆都有發生。有的百姓家裡有塊好石頭,惡吏們連搶再奪,不惜拆人家的房屋、院牆。作惡多端,百姓怨聲載道。
花石綱運到汴京的新皇園萬歲山(也叫萬壽山),也就是北宋的離宮「艮嶽」,也被宋徽宗稱為「大觀」。後來「艮嶽」在金兵打進汴京之前,宋欽宗派人毀掉了「艮嶽」。
但金人並沒有放棄「艮嶽」,而是把殘存的奇花珍石運到金中都,也就是現在的北京。
現在的北京在遼(契丹)時,曾經是大遼國的南京,是陪都。他是在唐幽州城的基礎上建立的,沒有多大的改變。
宋遼對峙,戰爭不斷,但一方始終未能徵服另一方,直到比雙方更強大的金(女真)的崛起。
「女真人為通古斯滿族的一隻,最早活動在中國東北松花江流域,附屬於契丹,十二世紀初日漸強盛起來,最終擺脫了契丹的統治。公元1115年,女真首領完顏阿骨打正式稱帝建國,國號為金,取黃金之意。很快,金與北宋結成同盟,共同抗遼。1122年,在強大迅猛的女真鐵騎進攻下,金軍勢如破竹,遼南京城失陷。
轉年,按照盟約的規定,北宋收回燕雲地區,並將遼南京改稱燕山府。這個名字也反映出中國人對於『燕』這一歷史名詞的特殊感情。然而,這只是極短暫的安定。兩年之後,即1125年,金人騎兵捲土重來,佔領燕山府,並繼續揮師南下,北宋都城開封被金軍攻破,徽、欽二帝成為金人的階下之囚。北宋最終戰敗,王朝就此滅亡。與此同時,宗室公子及官僚逃過長江,在臨安(杭州)建都,史稱南宋(1127——1279)。
北宋王朝滅亡後,北方的侵略者馬不停蹄地繼續南下,渡過黃河,將勢力範圍擴大到淮水流域。經過近三十年的鞏固,金朝在華北平原的政治、軍事統治轉入相對穩定,於是金朝第四個皇帝金海陵王聽從其漢族官員的建議,把首都從遠在松花江上的會寧府,遷移至遼南京城、北宋燕山府,並將其命名為中都,意為中心的都城。這是北平歷史上第一次成為真正的王朝首都,王朝實際的統治中心。在此之前,它最多只是作為陪都出現。」(《北平歷史地理》,作者:侯仁之。譯者:鄧輝、申雨平、毛怡。外語教學與研究出版社出版。2013年11月第一版,2015年2月第3次印刷)
金中都開始以現在的廣安門為中心進行大規模的建設。金朝宮殿開始使用各種琉璃瓦,開了以後宮殿使用琉璃瓦的先河。金朝宮殿苑囿面積大大超過遼南京城。金有點土財主暴發戶的感覺,極盡奢華之能事。以黃藍綠為主色的宮殿在太陽的照射下是多麼的華麗壯觀。
這還不夠,又在金中都的東北建了一個大型離宮。《金書·地理志》這樣記載:「京城北離宮有太寧宮,大定十九年建,後更為壽寧,又更為壽安,明昌二年更為萬寧宮。瓊林苑有橫翠殿。寧德宮西園有瑤光臺,又有瓊華島,又有瑤光樓。」
離宮就是皇帝離開皇宮是所居住的宮殿。英語稱為夏宮(Summer Palace),不準確,因為皇帝不一定非要夏天前往離宮。
當然他也有另一個別稱「艮峰」。北宋稱為「艮嶽」。艮在八卦中的方位是東北。北宋的「萬歲山」在北宋都城汴京(開封)的東北方向,也可稱「艮嶽」。「萬寧宮」在金中都的東北方向,也有一個別稱:「艮峰」。
現在名字沒變的有北海的瓊華島。我想,還有一個地安門外大街鼓樓前,帽兒胡同西口有一座古老的橋俗稱「後門橋」,因為皇宮的後門就是地安門(又叫北安門、玄武門)。它還有一個名字叫「萬寧橋」。據記載原是木結構後改為石拱橋。為什麼叫「萬寧橋」?金朝的離宮最後定名為「萬寧宮」(也叫太寧宮或大寧宮)。所以原來的萬寧橋(就是原來的木橋,不是現在的石拱橋)必是原萬寧宮的遺蹟。
位於北海公園內的瓊華島
金被滅以後,元朝的「汗八裡」(Khanbaliq),漢語叫「大都」。就是在萬寧宮(也叫大寧宮或太寧宮)的基礎上建立的。元朝為什麼沒有選擇「金中都」?馬可·波羅在遊記裡提到一個有趣的事情:------金中都城自古以莊嚴華麗著稱。------但是,大汗有術士稟報,說此城將來會出現反叛,擾亂帝政,於是決定另建新都,與舊都隔河相望,並將舊城居民遷往剛剛建成的新城。(轉引自侯仁之《北平歷史地理》第95頁。)
地安門萬寧橋,也稱「後門橋」
其實也並不是什麼術士報告,而是打金中都時,整個金中都遭到破壞。但也從另一個方面印證了離宮是多麼的輝煌壯麗。
那麼除了這兩處萬寧宮的遺蹟還有沒有別的什麼遺蹟?
我覺得恭王府很可疑。紅學大師周汝昌曾經在「紅樓夢研究所」上班,而當時紅學所就在恭王府。周汝昌發現恭王府北側的假山石非常罕見,他就找園林專家趙光華先生,趙光華先生說它既不是太湖石,也不是北方(房山)的北太湖石,沒人能確切地說出它產在哪裡。
恭王府原來大家認為它是建在清朝,繁榮於和紳,至恭親王時期達到鼎盛。
但古建園林大師陳從周先生確定恭王府的東牆早於西牆。在東牆的磚上有「萬曆十年」字樣。所以恭王府的歷史比人們想像的要早。
那麼恭王府的後花園的假山石到底是不是從北宋萬壽山艮嶽運來的「花石綱」?
恭王府假山石
著名的古建園林專家羅哲文等著的《北京歷史文化》一書中:「金代對於瓊華島的布置修建已經進行了不少工作,由於北方缺乏太湖石,傳說還特別去汴京拆除了宋徽宗營築的萬壽山艮嶽的太湖山石,運到這裡來布置瓊華島。並且還有這樣的傳說:金代統治者當時迫使南方和中原地區的人民把糧食運到中都,但是為了拆運汴京「艮嶽」山石,可以折合糧食,因此把瓊華島的這種山石稱之為『折糧石』。由此可以想見金代統治者大力經營瓊華島的情況。」(《北京歷史文化》,羅哲文等著,第106頁。北京大學出版社出版)
《老殘遊記》的作者劉鶚劉鐵雲的四公子劉大紳。他於1938年初,遷居來到「南宮坊口」二十號,即這處大府之東府的祠堂。後來,他得以聽到當地老人的歷歷傳述,從「金兀朮宮」一直講到「紅樓夢東西府」。這個老人就是道光的後人溥堯臣。劉大紳有四首題為《空傳》的七律。第四首:「和期翊衛此分封,卻說金家兀朮宮。人有貫錢煩子母,食無採邑給私公。剖分王殿齊民宅,零落宗藩賣菜傭。牧豎不知時事改,尚稱府號別西東。」
劉大紳是甲骨大家羅振玉的乘龍快婿。羅振玉又是劉鶚的好朋友,曾經做過劉鶚家塾老師。劉大紳曾經留學日本,攻哲學,精於《易》理。
「兀朮宮」就是金萬寧宮。北京人一說遼(契丹)就是蕭太后。一說金(女真)就是金兀朮。這是因為每個大遼國的皇帝基本都有一位蕭太后。所以老百姓也就根本弄不清到底是哪個「蕭太后」。北京梁家園有遼南京城遺蹟,北京人說是「蕭太后城」。而金兀朮是因為《嶽飛傳》太有名了,不管是完顏宗弼(金兀朮)、完顏宗望(金大將)、完顏宗翰(金大將),還是完顏亮(海陵王)、完顏雍(金世宗)、完顏璟(金章宗),只要一提金就是「金兀朮」。
從這裡看出民間認為西府(恭王府)、東府,就是金離宮的一部分。因為在「金」的歷史上大規模運送過「花石綱」,後來就沒有了。所以極可能恭王府的後花園假山石就是「花石綱」「折糧石」。
《金史》記載,大定十九年五月(庚奇按:大定十九年是金世宗完顏雍的年號,即公元1179年),幸大寧宮。二十年四月,大寧宮火。
明昌六年五月(奇按:明昌六年是金章宗完顏璟的年號,即公元1195年),命減萬寧宮陳設九十四所。(轉引自《芳園築向帝城西》,周汝昌著,周月苓、周倫玲編。第55頁。灕江出版社2007年8月第一版)
光減掉萬寧宮的陳設就達九十四所,驚訝嗎?它的北邊到什剎海的南岸。南岸還有萬寧寺。
我的猜測是:恭王府有可能是在金朝離宮之內,也有可能屬於減掉的九十四所。
最後:「大觀」這個名字較俗,因為康熙三十五年雲南滇池旁也建了一座「大觀樓」,曹雪芹不惜重名,也叫「大觀」,到底有什麼意思?其實有多層意思。
當時曹雪芹所處的雍正、乾隆時期,文字獄非常的慘烈。雍正一當上皇帝,曹雪芹的家(江寧織造)和李煦的家(蘇州織造,曹雪芹祖母的兄長)相繼被抄。被抄家的家族不計其數。大家都知道曹雪芹寫的是北京,但是不能出現北京的字樣,以免被人「對號入座」,但還是免不了。乾隆看了《紅樓夢》說:寫的是明珠家事。
為什麼大家愛看《紅樓夢》,就是因為曹雪芹「把真事隱去,用假語村言」,但是又時刻向讀書的人透露信息。脂硯齋就是一個重要的渠道。「大觀」是渠道,甄寶玉家是渠道,史家是渠道,王家是渠道,北靜王也是渠道。所有的渠道指向他家曾經是與皇家很近的豪門大族。脂硯齋勸曹雪芹把「秦可卿淫喪天香樓」,這一回刪掉,曹雪芹不情願,但大家通過脂硯齋的評,知道原來的回目,這就是曹雪芹的渠道。
從宋「艮嶽」到金「萬寧宮」再到滿清禁苑,可以看到滿漢融合的軌跡。康熙就是滿漢結合的產物。康熙的母親佟氏就是漢族。曹雪芹的姑奶奶(曹寅的大姐)嫁給了滿族高管傅鼐(雍正時刑部尚書),曹寅的姑姑(曹寅的女兒)嫁給了平郡王訥爾蘇。弘曆(乾隆)的好朋友平郡王福彭是曹雪芹的大表哥。曹雪芹的一家是滿含結合的產物。大觀園也是。具體點,鴛鴦、晴雯是小腳(漢族),史湘雲是大腳(滿族),例子很多,限於篇幅,恕不一一例舉。
宋徽宗的大觀園「艮嶽」,被金的鐵蹄踏了個粉碎,剩下的殘石都運到「萬寧宮」,開封的「艮嶽」落了個「白茫茫大地真乾淨」!曹雪芹在江寧(南京)的家,真正的大觀園被雍正賜給隋赫德,也成了「白茫茫大地真乾淨」!曹雪芹筆下的大觀園,在元春加賢德妃而達到高潮,隨著元妃的薨逝,被抄家也變成「白茫茫大地真乾淨」!
曹雪芹真的願意「白茫茫大地真乾淨」嗎?真的願意他的封建家族敗落消亡嗎?絕對不是!他和脂硯齋多次表示早生二三十年就好了!什麼意思?早生二三十年就能看到曹家接待康熙南巡的盛況了!那是曹家最輝煌的時刻!《紅樓夢》的一句話「銀子花的淌水兒似的」。這一切也說明,《紅樓夢》也好,大觀園也好,是對逝去的華麗家族的一曲輓歌!是對「無可奈何花落去」的一聲沉重嘆息!
當然,曹雪芹的《紅樓夢》裡也隱含這樣的意思,不管是「艮嶽」也好,「艮峰」也好,「大觀園」也好,多好的東西也留不下。同時也慨嘆,這時代,多好的人才,也使不上。只能悲嘆:「無才可去補蒼天」了!
2018年5月17日於釧影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