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師畫雞,張大千的生動,徐悲鴻的和諧,都比不過他散發殺氣的雞

2020-12-05 涵泳深海

雞是一種吉祥的家禽,不僅僅因為它的名字「雞」與「吉」同音,雞自古以來就被認為是鳳凰的化身,古人經常用雞血來驅邪。此外,遠古時期的太陽鳥也被認為是雞的祖先。凡此種種,使得雞一直以來都是文人墨客筆下常見的主題。

「頭上紅冠不用裁,滿身雪白走將來。」唐伯虎筆下的雞瀟灑俊美。「不為風雨變,雞德一何貞。」李廓筆下的雞道德高尚。當然,除了詩人,畫家們也經常借雞來抒發情感。一代名家張大千生平畫過的雞數不勝數,他筆下的雞一般生動形象,色彩鮮明。如下圖:

我們可以看到張大千畫的這隻公雞身披花色羽毛,氣定神閒,正在覓食,公雞的身後是一棵花,雞的腳下是山中的嫩草,火紅的雞冠格外亮眼,尾部有兩根羽毛長得超過了自己的身體。儘管這隻公雞是自己單獨覓食,沒有母雞的陪伴,但我們絲毫看不出它的孤單,它並不憂慮。一般說到公雞我們都會磅礴大氣之感,但張大千老師畫的這隻,並沒有體現出這些特點。

徐悲鴻曾經是央美的院長,他的畫風可以說被一大波人追隨,徐老師畫的雞是什麼樣的呢?一起來看:

徐悲鴻畫了一公一母兩隻雞,相比張大千畫的一隻公雞,徐悲鴻該畫的畫面更加和諧,正所謂「公母搭配,幹活不累。」作品中,公雞氣宇軒昂地站立在石丘之上,頭轉向身後,似乎發現了什麼情況,石丘下的母雞似乎並不在意公雞,它俯身低頭尋找食物,天大地大也沒有我找食物大。雞的覓食精神是十分強大的,我們生活中,但凡能夠看到雞的地方它們基本都在覓食,好像永遠也吃不飽。

如果說張大千的雞,是為了創作而創作的話,那麼徐悲鴻的雞就是實實在在地表現雞的真實生活狀態。張大千的作品「畫」的特點更加突出,徐悲鴻的作品「家」的特點更加突出。張、徐二人算得上當時畫壇可以問鼎的藝術家了,他們畫的雞就算是最好的作品了嗎?未必,我們說,凡事如果站在非傳統的思維層面,往往得到意想不到的效果。張、徐二人所畫之雞皆是雞在正常狀態下的模樣,那雞在非正常狀態下是什麼樣子呢?比如,雞在鬥架的時候是什麼樣子呢?劉海慄畫的兩隻帶有殺氣的雞,給了我們答案。

上圖就是劉海慄畫的兩隻殺氣很重的雞,就像打拳一樣,畫面中兩隻公雞站在各自的領地,厲眼相對,頸處的毛炸起,一場搏鬥即將上演。

整幅作品以綠地和樹林為背景,遠處,白雲飄飄,晴空萬裡。儘管背景採用了抽象化的表達手法,但兩隻公雞竟如出現在觀者眼前一般,真實得很。細看,右側的公雞明顯比左側的公雞大了一號,在氣勢上似乎也是略勝瘦雞一籌。鬥架尚未開始,但緊張的氣氛已在觀者心中燃起。

或許您會說,蘿蔔青菜,各有所愛,單憑雞的狀態不足以論三人作品高低。令筆者折服的不僅是劉海慄選題的新奇,還有他虛實結合,虛實相稱的繪畫手法。我們說一幅作品,要麼是寫意的,抽象的,要麼是寫實的具化的,而劉海慄先生竟然能把背景的虛與主題的實結合的如此恰到好處,實屬畫中罕見。

筆者不才,惶惶作此文僅供廣大書畫愛好者茶飯之餘有的聊,有的看,有的想,歡迎在文章底部留下您的看法。

謹以下圖獻給為現代藝術收藏品行業綠色健康發展做出突出貢獻的平臺:

相關焦點

  • 齊白石徐悲鴻張大千等中國畫大家作品亮相南京博物院
    齊白石徐悲鴻張大千等中國畫大家作品亮相南京博物院 2019-11-26 21:09:22 來源:中國新聞網 作者:翟璐 責任編輯:翟璐     觀眾被徐悲鴻的作品
  • 我們可能誤讀了張大千
    我們或許誤會了張大千。張大千先生作為當代的中國藝術大師,其自身取得的藝術成就和擁有的盛名,都是不容質疑的。但對張大千先生的兩大評價,思來想去,仍然不知所云。一、對「東方之筆」的疑問。西方藝壇盛讚張大千為東方之筆。東方之筆是什麼意思?如何定義東方之筆?東方之筆的具體指向是什麼?
  • 「珍藏」徐悲鴻40幅精品全高清圖,帶講解!
    當時日軍侵華加劇,正是民族危亡之際,亟待用人之時,痛感中國許多人才被埋沒壓抑,他創作了巨幅國畫《九方皋》,把千裡馬遇到知己的欣喜和九方皋雖為樵夫,卻具遠見卓識的風度,表現得淋漓盡致,而大師希望國家重視和招納人才的迫切心情也通過畫卷展現在人們面前。
  • 「我善烹調,畫藝之上」:張大千的「食單書法現象」
    被稱為「五百年來一大千」的書畫大師張大千,一直把美食烹飪看作大雅之事,他所書寫的菜單,筆墨精湛,法度嚴謹。因此,張大千在臺北的「摩耶精舍」中掛有「賓宴食帖」之匾。即張大千所寫的菜單完全達到了書法藝術「帖」學的標準,成為他書法創作中的精品力作。因而在國際拍賣上屢創高價。但當代書法界卻對此是忽略了,從未進行研究或關注。
  • 中國藝術大師介紹:張大千的書法道路
    引言張大千名爰,字大千,號大千居士,四川內江人,是我國現代著名國畫大師。大千先生不僅精繪畫,能詩文,工篆刻,而且善書法。除題畫外,他一生極少為人作書,故書名為畫名所掩,殊不知其書法亦卓然成家。他常常隨身攜帶碑帖,走到哪裡都要臨寫,即使不能臨寫,也要把碑帖翻來復去地研讀。這時,他的書法已臻成熟,真行隸篆無所不能,無所不精;並熔楷行於一爐,創出非楷非行,亦楷亦行的書體,時人謂之「大千體」。據說抗戰期間印刷出版過其法帖,影響很大。今人晏濟元,何海霞(名畫家、大千藝徒)等人多效其法。
  • 一場展覽,展出張大千「倥傯的鄉愁」
    它是為了配合成都博物館新館開館特展《倥傯的鄉愁·張大千》所開展的一場社教活動。這場以「鄉愁」為主題的展覽,通過國畫大師張大千留下的收藏品、粉本、作品、印章、書信等,向觀眾呈現了張大千的豐富人生。    而展覽的策展人孫凱,是張大千大弟子孫雲生之子,曾與張大千共同生活8年。這次他向大家講述了張大千的許多軼事。
  • 範曾的真本事:別人沒畫完的草稿,他加幾筆,賣了4千萬
    本期導讀:常見有人說範曾沒啥真本事,若是有人說他畫得好寫得好往往是要挨罵的。不過,作為一個在當今畫壇享譽已久的人來說,你要說他沒點真本事那實在是過於武斷和非理性的,所以咱們今天就來看看範曾先生到底有沒有真本事。
  • 又是什麼畫作讓徐悲鴻「夢寐數月」,見到真作後又「歡喜讚嘆,便欲...
    繼2019年「大師眼中的大師:徐悲鴻與齊白石」展之後,此次「在神不在貌——從任伯年到徐悲鴻」是大師眼中的大師系列展的第二展,兩個展覽都是通過還原徐悲鴻的視角,揭開他的收藏世界與收藏觀,梳理展示藝術大師的收藏珍品。
  • 不是吃貨怎麼可以懂藝術:張大千菜單拍出近百萬美元
    [摘要]教育弟子時張大千也不忘提提」吃「這件大事兒——他曾語重心長的對弟子說:「一個人如果連美食都不懂得欣賞,又哪裡能學好藝術呢?」徐敏琦回憶說,張大千待他如家人,幾乎每頓飯都一起吃。因為張大千是個美食家,對他做的菜品常直言不諱地批評,並提出改進建議。張大千把他和自己的弟子一樣對待,手把手教他書法。
  • 同是畫十二生肖圖,他筆下的十二隻動物栩栩如生,靈動有神!
    徐悲鴻,中國近現代的繪畫藝術大師,與齊白石、張大千等畫壇宗師齊名。徐悲鴻出生於1895年,家庭出身非常貧寒,好在他有一個文人父親,才使他自幼有了學習四書五經的機會,並且他的父親自習繪畫,且有一定功底,在徐悲鴻9歲時便同其父學習繪畫,再後來家裡條件越來越差,無奈之下徐悲鴻隨同父親奔走他鄉以賣畫來接濟家用。也正是這幾年的奔波遊走,豐富了徐悲鴻的閱歷,開拓了他的繪畫視野!
  • 【名畫賞析】張大千-《青綠山水》
    張大千 Chang Dai-Chien 20 世紀50年代,張大千遊歷世界,獲得巨大的國際聲譽,被西方藝壇贊為"東方之筆",又被稱為「臨摹天下名畫最多的畫家」。 他與二哥張善子昆仲創立"大風堂派",是二十世紀中國畫壇最具傳奇色彩的潑墨畫工。特別在山水畫方面卓有成就。
  • 圖文教程:寫意畫雞技法
    6.雞翅膀畫法 畫雞翅膀時必須透過表面的羽毛作為局部表現同整隻雞的筆墨色彩有著十分密切的聯繫,往往是當雞的背部畫完後,再畫翅膀。畫時,先用赭石調墨勾二級飛羽的第一個羽毛,然後用筆尖蘸稍濃一點的墨依次畫二級飛羽及翅膀偏外的羽毛,再用更濃的水墨畫出一級飛羽,其中每一筆都應果斷利落,不可重複修描。
  • 徐悲鴻的「鴻」字有何含義?他筆下的駿馬是如何奔騰起來的?
    徐悲鴻的"鴻」字有何含義?他筆下的駿馬是如何奔騰起來的?有人說徐悲鴻名字好比「鴻雁悲鳴,駿馬悲嘶」,我都不知道你這的說法有什麼來歷。如果沒有來歷,這個話都是說不通的。如果你指的是徐悲鴻「悲鴻」二字的來歷,那就跟徐悲鴻更沒有關係了。徐悲鴻原名叫徐壽康,是他老爸徐達章給他取得名字。
  • 中國首位享譽世界的「P圖大神」:為齊白石、張大千留影的郎靜山
    有人說齊白石一生遇貴人無數,其中有個重要原因是他年輕時長得帥氣、儒雅,再加其性格不張揚,處事低調內斂,在很多場合都受人歡迎。齊老一生經歷過晚清、北洋、民國、新中國各個時期,無論王闓運、樊樊山一類的晚清舊式文人,還是陳師曾、胡適、徐悲鴻等新式意見領袖,都不遺餘力地推薦、引導和幫助他。
  • 徐悲鴻作品市面上真跡不足5% 畫馬眼睛有絕招
    徐悲鴻畫馬 眼睛是按出來的呂立新透露,其實畫馬的眼睛徐悲鴻是有竅門的,「往往徐悲鴻的馬圖中看不到它的眼睛,沒有具體的畫個眼眶,但我們仍然能明顯感覺到。這個他不是畫的,他是在畫完眼部,落墨完了之後,馬上用一張宣紙攥在手裡邊,用手按出來的。手一按,眼眶的這個骨骼的輪廓都出來了。」
  • 張大千:潑墨潑彩不但融匯他創作的成果,也匯通東西方差異的特質
    關鍵詞:張大千;潑墨潑彩;色彩學;底色;色彩空間一、前言張大千(1899-1983)是20世紀中國最傑出的繪畫大師,他從早期的清末文人畫風起手,歷經各朝代大師作品研究及敦煌壁畫之臨摹,特別是在色彩上的啟發,使他重新施用重色重彩的瑰麗風格;其經歷一生的創作努力,最後在定居美國與臺灣的晚年時期,發展出絢爛雄奇的潑墨潑彩風格,可謂完成了中國傳統水墨畫的「現代轉化」
  • 他為師傅代筆,作品被徐悲鴻收藏,與齊白石合作繪畫
    他為師傅代筆,作品被徐悲鴻收藏,與齊白石合作繪畫文/秋香今天給大家介紹的這位畫家,他的名字說出來可能很多人不認識,他的名氣遠不如齊白石先生或張大千先生等人那般人盡皆知,可這並不能代表他的畫作水平就差到很遠。
  • 專家解讀張大千:從地獄裡帶出新中國畫
    魏學峰告訴記者,先不說敦煌技法對張大千本人的影響,光是他在上世紀40年代帶起的敦煌熱,之後興起的敦煌學就已讓後人享用不盡,「他的一個個人行為,整整影響了一代人。」但現在已經很少有人知道,張大千去敦煌是抱著「我不入地獄誰入地獄」的想法下的決心。  嚮往敦煌尋回初心  上世紀初,中國畫壇極追捧明清文人畫。
  • 徐悲鴻傾家蕩產買下一幅畫,卻無償捐獻祖國,如今至少20個億
    咱們中國的古畫確實是風靡世界的,而且幾千年來不知道出現了多少優秀的畫家,可惜的是傳世的古畫確實算不上很多,而其中不少都在近代流失了出去,每每想到這裡那都是心如刀割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