什麼樣的校園才是文明校園?如何創建文明校園?近日,中央精神文明建設指導委員會決定,授予641所學校全國文明校園稱號,我省有23所學校獲此殊榮,其中武漢市有5所學校,分別是中國地質大學(武漢)、武漢中學、武漢市晴川初級中學、武漢市東西湖區吳家山第一小學、武漢市江漢區北湖小學。連日來,本報記者走訪這五所學校,探尋全國文明校園創建密碼。
地大楊香華教授為學生解釋水流作用形成的壺穴地貌
【中國地質大學(武漢)】
把育人課堂搬到野外
中國地質大學(武漢)堅持弘揚「艱苦樸素、求真務實」校訓精神,發揮實踐育人優勢,把周口店、北戴河和秭歸三個野外教學實習基地,打造成錘鍊學生品格的大熔爐。
今年,為了應對新冠肺炎疫情帶來的不利影響,該校將地質實習改在武漢周邊進行,從6月到9月,三個多月時間,該校300餘名教師、3100餘名學生,參與到實踐教學環節,在秭歸、武漢等地的青山綠水間求知求智求真。
「野外是天然的第一實驗室,地質研究不到野外,怎麼能找到科學的證據?」該校地球科學學院教授童金南每年都有兩個月以上的時間在野外,他認為野外實踐教學是言傳身教的最好機會。每一個教學點,他會讓學生充分觀察自然環境下巖石的狀態,讓學生在腦海中先形成基本的印象,再講解。
資源學院教授李建威每年都要帶領學生深入野外和礦山開展研究,指導學生進行野外地質現象觀察、測量和採樣。在龍泉山天馬峰,湯華雲副教授與同學們跨過955級臺階,用腳步丈量大地;在黃岡羅田冰臼群,楊香華教授在壺穴邊為學生解釋水流作用形成的壺穴地貌;在廣東韶關凡口國家地質公園,邢新麗教授帶領學生實地勘查尾礦庫的生態修復工程,了解礦坑廢水的處理工藝……橙色的安全帽,黃色的安全服,手拿地質錘,身挎地質包,實習師生統一著裝,行走在山間田野。
環境學院呂楠同學實習後感慨:「當我在烈日下看到被汗水浸透衣衫還在熱情講解的老師;當我在驕陽下使用地質錘近距離敲打巖石,我便深刻地理解了:地質的獨特魅力,值得每個地大人去探索和體會。」
武漢中學學生自主管理
【武漢中學】
用校園自治培養學生主人翁意識
平時都是6時起床,上周孟繁羽把起床時間提前到了5點45分,這樣確保6時50分能準時到校。孟繁羽是武漢中學高一(1)班學生,該校實行校級管理值周班級制,非高三年級每個班級輪值參與學校的日常管理工作,上周孟繁羽所在的班級負責值周。
「老師好!」每當有教師入校,孟繁羽就和其他同學一起問好。「我們不僅要跟老師問好,還要檢查其他同學穿沒穿校服,儀容是否整潔。」孟繁羽說:「學校要求學生穿校服,而且不能把褲腳挽起來,女生不能披頭散髮、不能化妝。」
隨著同學們陸續到校,孟繁羽7時20分趕到自行車停放點。十分鐘之內,她得把沒有擺放整齊的自行車重新擺放好,還要和老師們的電動車分開。7時30分,孟繁羽回到班級早讀,「早自習的紀律由其他同學負責,我中午還要負責檢查校園衛生情況。」
午飯後,孟繁羽負責檢查教學樓五樓的垃圾處理。該樓層一共有6個班級,記者看到共有三個垃圾桶。「一個倒廚餘垃圾,一個倒筷子酸奶盒,一個倒吃完的飯盒。」孟繁羽在檢查完之後,做了詳細的記錄。每周四下午第三節課,是全校大掃除時間,值周班級的同學還要檢查各班清潔情況,「門窗是否乾淨,地面是否整潔,不能有垃圾。」孟繁羽表示,「文明都是從自己做起,作為值周班級的學生,首先自己要各方面表現出色,這就要求學生自己自律。」
記者了解到,該校有「四制」,即校園管理值周班級制、班級管理幹部輪換制、校級學生幹部競聘制、家政值周制。其中校級學生幹部競聘制規定,校級學生幹部選拔面向全校學生自願申請,學校組織競聘大會,候選人公開競聘演說,學生代表和評委現場投票產生。家政值周制則鼓勵學生主動分擔家庭責任,要求學生利用節假日幫助父母處理家務,寒暑假不得少於一周,並撰寫家政值周日記,真實記錄勞動過程、寫下心得和體會,讓學生感悟勞動的艱辛,學會體諒父母、感恩父母,同時掌握一定的勞動技能。校長楊定成說:「『四制』的實施極大增強了學生主人翁意識和實際工作能力。」
晴川初中學生做水生態調查
【晴川初中】
師生志願服務周邊大小湖泊
「同學們看,在湖裡上下竄動的小鳥就是小鸊鷉。」上周四,漢陽區蓮花湖畔,來自武漢市漢陽區晴川初中七(8)班的同學帶著望遠鏡,在老師的指導下觀察湖中水鳥的自然習性。這堂「觀鳥課」,正是漢陽區晴川初中特色水科技課程之一。
科技環保志願服務,是晴川初中的教育特色。2010年9月,該校勞動教育老師張愛華受志願服務啟發,首次將課堂搬至蓮花湖邊,很快受到學生和家長的好評。
晴川初中毗鄰蓮花湖,自建校以來持續有部分師生,為保護蓮花湖做志願服務。張愛華老師的課「火了」後,越來越多的學生對水環境保護產生興趣。趁著休息日,張愛華帶一部分學生來到湖邊做志願服務,久而久之,這支隊伍不斷壯大。原本偶然一次的巡護,現在變成該校高年級每學年每個班級一次,帶隊老師也從她一人,變成需要有10位教師共同「護航」才能組成的大部隊,義務為湖面清理垃圾、做水生態調查、檢測水質和取底泥分析等志願服務。
隨著張愛華和學生對湖泊保護認識的不斷增加,她的勞動教育課堂也從自然課堂,延伸成發現問題的探索課堂,以及如何解決問題的創新課堂。課堂上,學生們通過在湖邊的探索和大膽設想,製作出湖邊垃圾清理運動車、雲端巡湖小達人等發明,也讓學生們收穫各類比賽獎項,甚至還走出國門,與其他國家的中學生同臺競技。
據晴川初級中學校長周劍介紹,水科技環保志願服務,從最初學校的一門課程演變為活動,後形成「群體效應」帶動整個漢陽區中小學,形成了「一校多湖、一湖多校」模式,宣傳環保理念,讓青年志願服務為校園文明建設貢獻一份力量。
近年來,晴川初中師生志願者的足跡已經遍及武漢市大小湖泊,志願服務精神之花已經植根在孩子們的心田。
吳家山一小 合唱團在排練
【吳家山一小】
多彩社團為學生終身發展奠基
今年10月1日,「唱響大武漢」慶祝新中國成立71周年綜合音樂巡遊、展演活動在漢口江灘三陽廣場舉行。其中,來自武漢市東西湖吳家山一小「小飛鷹」行進管樂團的百餘名小學生,展示了良好的精神面貌。他們沿著江灘優美的風景線路,整齊的隊伍邊行進邊以管樂的形式演奏《我和我的祖國》《歌唱祖國》等曲子,受到現場觀眾的好評。
參加巡遊的吳家山一小六(1)班韓一諾介紹,她從小學三年級起學行進管樂,在課表上就有「行進管樂課」,每周有4節課,每次訓練是2節課連堂。「我打的是多音鼓,每次訓練時要背著幾斤重的鼓,我咬咬牙堅持下來了。加入行進管樂團,我懂得了堅持的重要性,也收穫了自信。」韓一諾說。「從樂曲的演奏,到行進隊伍隊列的訓練等等,每次訓練雖然累,但考驗我們的意志品質。」六(7)班學生劉梟在管樂團裡打的是大鼓,每次訓練時感覺樂器有點重,要練好行進管樂,自己不得不付出更多的努力。
吳家山一小「小飛鷹」行進管樂團成立於2010年。這隻「小飛鷹」10年來振翅高飛,成績驕人:首次參加2012年香港國際青少年步操大賽就一鳴驚人,從十幾個國家和地區代表隊中脫穎而出奪得金獎;2014年全國少先隊鼓號比賽中,又成為大賽「黑馬」,獲得唯一一個「全國最佳鼓號隊」榮譽稱號,並接受了中央電視臺的採訪;2014年8月31日,哈薩克斯坦總理對湖北進行友好訪問,吳家山一小「小飛鷹」行進管樂團以高水準的表演展示了武漢小學生陽光積極的精神面貌,獲得國際友人的高度評價。
吳家山一小校長李海霞介紹,除行進管樂團之外,學校還有舞蹈、繪畫、書法等近40個社團。依託行進管樂、校園足球、親子閱讀三張名片,打造學校特色、班級特色。在社團活動中培養了學生團結協作、積極向上的精神風貌。
北湖小學 老師教學生打太極
【北湖小學】
老師用一言一行影響學生
在武漢市江漢區北湖小學二(4)班班主任段夢頔看來,教育是一棵樹搖動一棵樹,一朵雲推動一朵雲,一個靈魂喚醒另一個靈魂。「我希望用自己的言行影響學生,讓孩子們吸收中國傳統文化裡『善』的能量。」段夢頔告訴楚天都市報記者,在她的班上有名患腦癱的女生蘭茜(化名),上美術課時她經常鼓勵蘭茜,手把手地教蘭茜畫一些簡單的畫、捏彩泥,讓她多了幾分自信。數學老師閔琳擔心蘭茜跟不上學習進度,每天抽出課餘時間單獨給蘭茜講解。
段夢頔老師記得剛帶一年級時,在熟悉班上每個小朋友性格後,結合小孩子們喜歡過節日的天性,讓班上從周一到周五每天都有了固定的「班級節日」——周一是新聞播報日,周二是講故事日,周三是悄悄話日,周四是體育節,周五是藝術節。「剛剛入學的一年級新生常有愛告狀、易起小摩擦,團結協作精神不強的特點。」段夢頔說,通過半年的班級活動日引導,新入學的孩子們增強了彼此之間的認識,也學會分享,說話講文明,懂得自律寬容,也有了團隊協作精神。
楚天都市報記者在北湖小學發現,在校園裡,老師是孩子們最親近的人,他們關心呵護學生的感人場景比比皆是:天冷時,總有老師提著一大桶熱水,把冰冷的牛奶燙熱發給學生喝;天熱了,有老師從家裡拿來花露水、驅蚊水,為學生營造清涼的學習環境;突然下雨時,學校下發「愛心雨傘」,不僅為孩子們遮擋了風雨,更在孩子的心頭撐起了一片溫情……學校老師們用自己的一言一行傳遞著「和」文化中「善」的能量,在生活、學習的最細微處把「善念」播撒到孩子們的心中。
北湖小學校長範永歲介紹,在北湖小學,每個年級每個班每個孩子都定下了自己的誠信目標,每一位老師要收集孩子們身上發生的真實小故事,學校再製作成《和雅明星故事集》,通過一個個故事,讓看得見、聽得到的文明融入課堂教學當中。多年來持續的校園文明建設,讓北湖小學先後榮獲首批武漢市素質教育特色校、首批武漢市群眾滿意中小學、武漢市文明單位等榮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