調查顯示中國作者發表開放獲取論文易獲支持—新聞—科學網

2021-01-18 科學網

 

本報北京8月13日電 記者張蕾13日從自然出版集團與帕爾格雷夫·麥克米倫最新的「作者觀點調查」獲悉,與世界其他國家同行相比,中國作者在以開放獲取形式發表研究成果時,更有可能獲得支持,並且他們中選擇只以開放獲取形式發布論文的人數在不斷增加。

在參與調查的中國科研人員中,有92%的人有足夠的經費在開放獲取期刊上發表科研成果,大幅高於其他國家68%的平均水平。在過去三年沒有發表過開放獲取論文的中國作者中,只有11%的人表示「沒有經費支付文章處理費」,低於其他國家17%的水平。

 

特別聲明:本文轉載僅僅是出於傳播信息的需要,並不意味著代表本網站觀點或證實其內容的真實性;如其他媒體、網站或個人從本網站轉載使用,須保留本網站註明的「來源」,並自負版權等法律責任;作者如果不希望被轉載或者聯繫轉載稿費等事宜,請與我們接洽。

相關焦點

  • 《自然》新增兩種開放獲取期刊—新聞—科學網
    記者2月18日從施普林格·自然中國辦公室獲悉,該集團新推出《通訊—材料》和《通訊—地球與環境》兩本開放獲取(OA)期刊。
  • 開放獲取期刊eLife獲2500萬美元資助—新聞—科學網
    這個新期刊旨在成為期刊界的「精英」,與生物界傳統的「三巨頭」——《自然》《科學》和《細胞》雜誌競爭,發表最頂尖的研究成果。但是與上述期刊不同,eLife聘用在職科研人員做編輯,而且堅持開放獲取。此外,在三大資助機構5年內提供的1800萬美元的資助下,作者無須支付任何費用即可在該刊發表論文。
  • 沒英文論文即滅亡:科研作者當心了—新聞—科學網
    近年來科技創新、發表策略和平臺的改變,開放獲取(Open Access)出版的浪潮興起,讓研究發現能被廣大的群眾取得,也很容易被發現,於是乎,開放獲取期刊成為科研職涯晉升中很重要的策略之一。 幫助作者發表論文的服務包含語言編校、翻譯和其他形式發表支持,不止幫助作者的學術文章,也協助作者和單位完成基金申請和產業報告,還有幫助出版商出版期刊或書籍。
  • 中國團隊撤回《自然》「最小恐龍」封面論文,但通訊作者稱「撤稿...
    由於微信公眾號開始試行亂序推送,為了讓您在第一時間獲取學術圈新聞資訊,請將「科研圈」設為星標,並常點文末右下角「在看」。 該論文發表於 2020 年 3 月 11 日,描述了在緬甸發現的白堊紀時期「蜂鳥大小的恐龍」標本,並稱之為迄今已知最小的恐龍,被選為同期Nature封面。研究第一作者為中國地質大學邢立達,通訊作者為中科院古脊椎所外籍研究員鄒晶梅(Jingmai K. O』Connor)。
  • 韓春雨論文被自然子刊撤稿:作者主動撤回—新聞—科學網
    韓春雨出生於1974年,現為河北科技大學副教授,本科畢業於河北師範大學,碩士就讀於中國農業科學院,在中國協和醫科大學取得博士學位。 在學術出版裡,受到廣泛質疑的論文在期刊的調查和協調下,往往由論文作者主動向期刊申請撤稿,以減少對論文作者科學信譽的傷害,同時避免更多的科研工作者繼續引用該論文。
  • BMC F4 | 生物醫學領域高影響力開放獲取期刊
  • 中國107篇醫學論文被撤調查:作者或未參與造假
    漫畫圖原標題:百餘篇國際論文被撤事件調查新華社北京4月26日電新華社「新華視點」記者傑文津、董瑞豐近日,曾隸屬著名國際出版商施普林格公司旗下的《腫瘤生物學》發聲,撤銷雜誌收錄的中國學者的107篇論文。為此,「新華視點」記者就公眾關心的焦點問題進行了調查。焦點一:為何107篇撤稿都集中在醫學界?
  • 紅斑狼瘡遺傳暗物質生物學功能獲揭示—論文—科學網
    紅斑狼瘡遺傳暗物質生物學功能獲揭示1月8日,該研究成果在線發表於《自然—通訊》。 據沈南介紹,SLE是一種多發於女性,能夠造成多個器官受損的慢性自身免疫性疾病,嚴重者可危及生命。但是該病的病因不明,而且目前缺乏有效的治癒手段。大量研究提示遺傳和環境因素與該病的發生密切相關,比如在SLE患病人群中,同卵雙胞胎的發病概率要遠遠大於異卵雙胞胎。
  • 科學網權威調查:科研人員發國際論文需順勢而為—新聞—科學網
    就此問題,科學網採訪了業內資深的論文潤色公司的相關負責人。 還有一個問題就是某些期刊不明確表達是否錄用文章,或不提供拒稿後作者該如何進行下一步操作的建議。事實上,我們最近展開的一項調查結果顯示,90%的受訪者都曾對期刊的決定感到過困惑。他們不清楚期刊是徹底拒稿,還是有可能在進一步修改後接受發表。
  • 追蹤Science論文被撤:為何另一通訊作者拒絕撤稿?—新聞—科學網
  • 加州大學籤署大型開放獲取協議,《自然》論文將供免費閱讀
    期刊論文的開放獲取已成為學術出版重要趨勢。當地時間6月16日,美國加州大學系統(UC)和國際知名學術出版機構施普林格·自然宣布籤署一項突破性的開放獲取(OA)協議。根據協議,加州大學與施普林格·自然合作出版的論文將供全世界讀者免費閱讀。
  • 贊導師與師娘論文作者被處理:追回已撥項目資金
    今年初,兩篇刊發於中文核心期刊《冰川凍土》的論文引發輿論關注——作者在論述生態經濟學的過程中,列舉了導師程國棟夫婦的事例,進而闡述「導師的崇高感和師娘的優美感」,並且論文標註屬獲資兩百萬國家自然科學基金項目成果。經調查,論文作者徐中民因在國家自然科學基金項目申請書中提供大量虛假信息,已被作出相應處理。
  • 冰川凍土「馬屁論文」系獲資200萬國家自然科學基金項目成果
    2020年1月12日,澎湃新聞(www.thepaper.cn)在中國知網查詢到上述這篇題為《生態經濟學集成框架的理論與實踐(I):集成思想的領悟之道》(以下簡稱《理論與實踐(I)》)的論文,該論文發表於2013年第5期《冰川凍土》期刊,作者為徐中民。
  • 第六屆全國教育實證研究論壇在華東師範大學舉行—新聞—科學網
    組委會通過對71家單位推薦的324篇學術論文、141篇學位論文進行三輪評審並公示,最終評選出10篇優秀學術論文和10篇優秀學位論文。論壇主席、華師大教授袁振國與寧波睿易教育科技股份有限公司董事長邵建宇共同為獲獎者頒獎。教育實證研究成果獎由教育學教學科研單位、學術期刊等第三方推薦,無需成果作者本人申請,評選過程以研究成果的質量為依據,嚴格按照學術標準和規範進行。
  • 美國加州大學博士被發現在兩篇論文中造假—新聞—科學網
    據Retraction Watch網站消息,美國科研誠信辦公室近期調查發現,加州大學舊金山分校畢業生Peter Littlefield博士在已發表的兩篇論文中數據造假
  • 華東理工大學自辦學術期刊BIOB入選SCIE—新聞—科學網
    該刊在2014年藉助合作方SpringerOpen的開放出版平臺正式上線,迄今平穩運行近7年,共發表論文340多篇,篇均引用率為9.76。2020年,期刊網頁的訪問量已經超過25萬次, 在服務全球學界的同時也有力地提升了華東理工大學及生物反應器工程國家重點實驗室的國際知名度和影響力。
  • 喜訊:細胞出版社即日起全部支持開放獲取模式
    全球領先的研究出版和信息分析公司愛思唯爾(Elsevier)近日宣布,細胞出版社(Cell Press)旗下期刊自2021年1月1日起拓寬作者的開放獲取發表選項。愛思唯爾致力於建立一個更加協作、包容和透明的科研世界,從而幫助作者、科研人員和學術機構共享知識,並在彼此工作的基礎上推動產生新的成果。開放獲取是這一承諾中不可或缺的一部分。
  • 多名科學家寄語中國科學報和科學網—新聞—科學網
    在科學網上,我完成了幾個轉變,一是從讀者變成了作者;二是從一個樸素的思考者變成了系統的思考者;三是從一個隱居者變成了活躍者。《中國科學報》一直是我的老師和學校,我在這個平臺上獲得了意想不到的收穫,衷心祝願《中國科學報》越辦越好,科學網越來越火。
  • 科學網—科技論文作者如何選擇發表論文的國際英文期刊
    這種現象在國際英文科技期刊出版中很普遍,也是與中國學術期刊出版差別最明顯的地方。對中國科技工作者而言,在這許多的選擇對象中挑出一本適合自已論文的載體並不容易,尤其是第一次,需要有個調查和選擇的過程。 調查的渠道與方法多種多樣,簡單地可分為以下幾種:一是圖書館內的普查。在國家級或省級的圖書館和專業圖書館裡,世界範圍內的英文期刊雖然不全,但還是能查到不少。
  • 將已發表論文翻譯成英文後投稿被識破,該作者直接被撤23篇文章
    ,因為這些論文是作者從其他文章抄襲過來的,只是將其翻譯成了英文,還引用自己其他的論文。據出版商稱,這些文章的29位作者中有12位來自美國哥倫比亞的同一所機構,該機構正在對此進行調查。 大部分論文的第一作者是Jesus Silva,他現在因為這23篇撤稿而登上了知名撤稿網站Retraction Watch的撤稿排行榜。還有一些文章的第一作者顯示為Amelec Viloria。