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往高處走,水往低處流」。反觀投資發展環境,有兩個反向「效應」是最好的佐證,一個是「資金窪地效應」,另一個是「人才高地效應」。窪地效應是在經濟發展過程中,人們把「水往低處流」這種自然現象引申為一個新的經濟概念,叫「窪地效應」。
經濟學講「窪地效應」就是利用比較優勢,創造理想的經濟和社會人文環境,使之對各類生產要素具有更強的吸引力,從而形成獨特競爭優勢,吸引外來資源向本地區集聚、流動,彌補本地資源稟賦上的缺陷,促進本地區經濟和社會的快速發展。簡單說,就是指一個區域與其他區域相比,環境質量更高,對各類生產要素吸引力更強,競爭優勢更明顯。
「窪地」顧名思義,即地理上中間低四周高的自然地形,對於「窪地效應」最直觀的解釋是,當房地產圍合一個湖泊中心發展「水景房」的時候,便形成了自湖心向四周土地遞減的級差地租,大致出現「近貴遠賤」的圈層分布,這其實就圍合出湖心的商業價值窪地。一旦因某種特殊原因填湖開發,那麼,湖心窪地的地價和房價就會突然井噴,創下區域地產的最大價值,甚至引發周邊地產的價值飆升,即產生了窪地效應及其拉動作用。當然在房地產實際開發中,所謂的窪地不一定就是湖心區,也可能是政務中心CPD、商務中心CBD、文化中心CID……主體功能區或者綜合體,還有市政中心、城市廣場或歷史建築區等等對於區域價值具有提升作用的區域。
「窪地效應」是世紀之交流行的熱詞,從經濟學的財經分析中經常可以看到。比如,中國市場的巨大投資潛力和發展空間,吸引到越來越多的國際投資者的目光,使外資投入持續增加,這也就是說中國在全球經濟中產生了窪地效應;也可以形容新興城市深圳對人才的吸引,說它在人才和資本等方面產生了窪地效應;而當解釋藍籌股在弱市中的井噴情形時,就會比較其動態市盈率和平均市盈率,說它產生了價值窪地。
窪地效應以區域比較優勢為基礎。如深圳擁有國家所給予的巨大的政策優勢、沿海並與香港毗鄰的地緣優勢,吸引了來自全球各地的資金、技術和人才,以致在短短的二十幾年裡就從一個偏僻落後的小漁村發展成了一個繁華興盛的國際大都市。在此期間,深圳之所以能吸引各地的資金、技術和人才,靠的就是政策優勢和地理區位優勢所帶來的「窪地效應」,而這種效應的產生完全是誘導性的,當某地和其他地方相比不具有任何比較優勢時,就會形成一塊吸引力上的高地,抬高資金和技術進入門檻,該地區的發展前景也就不會被人看好。
窪地效應產生的內在機制是資本等對利潤的追逐。這符合資本的天性,資本尋求擴張是一種本能的需求,而通過擴張來獲得利潤是它的一種天性,搞市場經濟都不能忌言資本。從純粹的經濟學意義上講,資本也是由以前的資金、勞動力、技術和資源相結合而產生的,作為生產要素之一,它分得相應的利潤是天經地義的事情。技術、專利可以參股,按勞分配和按資分配相結合早已不再是新鮮的話題了。資本的擁有者正是看到了當地的比較優勢,並從比較優勢中看到了獲取高額利潤的競爭優勢和可能性,才會把資本投向這個地方而不是別的地方。能獲取相對於其他地方高得多的利潤,這就是「窪地效應」形成的動力之源。 文/水淼
特別聲明:以上內容(如有圖片或視頻亦包括在內)為自媒體平臺「網易號」用戶上傳並發布,本平臺僅提供信息存儲服務。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