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0個營銷中常見的用戶心理效應(下篇)

2020-12-05 人人都是產品經理

在上一篇文章中,我為大家分別介紹了微小屬性策略、目標趨近效應、認知閉合需求、意見參考效應以及展示效應。本文將繼續上一篇文章的內容,為大家介紹後5種在營銷當中經常使用的心理效應。

本文為大家歸納了10個營銷中常見的用戶心理效應:

  1. 微小屬性策略
  2. 目標趨近效應
  3. 認知閉合需求
  4. 意見參考效應
  5. 從眾效應
  6. 睡眠者效應
  7. 錨定效應
  8. 中間項效應
  9. 互惠原則
  10. 損失效應

六、睡眠者效應

感情是一種易逝品。

我想大多數人都見過這樣一種廣告,它通過文案、圖片或者視頻,講述了一個故事或者陳述了一個觀點,引發了你的強烈共鳴,你進而會幫助其進行傳播或者產生購買行為,這就是我們通常所說的情感喚起,內容營銷。

人的行為根據持續的時間,分為短期行為與長期行為,而情感喚起由於時間很短,所以一般只對人的短期行為產生作用,而對長期行為無效,這就是「睡眠者效應」。

聽起來好像很玄乎,我舉一個很簡單的例子:

小明是一個很貪睡的男孩,每天早晨都要賴床到很晚,昨天,他看到了一段勵志視頻,深受鼓舞,決定為了自己的夢想,以後每日早起奮鬥,結果到了第二天,其依舊起不了床。

勵志視頻給小明帶來的「熱血」(情感喚起)只在當時對其有著極大的影響(決定以後要早起),而到了第二天,熱血冷卻,「為夢想而奮鬥」的長期目標是不可能戰勝床鋪的封印。

那麼如何讓小明早起呢?

女神:「小明,明天早上7點,我們一起晨跑吧!」

現實中,很多營銷者都犯過此忌。臺灣某保險的電視廣告——老人們騎著摩託追尋夢想,感動了無數人,可是廣告播出後的數據顯示,其保險的銷售額並沒有得到很大的提升。確實,這則廣告引起了你我的共鳴,可情感喚起只是暫時的,如果不及時轉化,一切都只是竹籃打水一場空。

七、錨定效應

為什麼我們都喜歡和長得比自己丑的人拍照?

錨定的核心在於參照物的選擇,根據參照物屬性的不同,錨定可以分為兩種,一種稱為對照錨定,另一種稱為同化錨定。什麼是對照錨定?路燈的光芒讓天上的星星看起來黯淡無光。什麼是同化錨定?如果小丑遇到了倒黴事出了糗,我們會覺得更好笑。

很多時候,我們無意識給出的選擇與答案其實已經「被錨定」了。問一個問題:

在聯合國會員國中,你覺得非洲國家所佔比重是大於40%還是小於40%,請猜測具體的數字比例?

即使被試們極力否認受到題目中40%的影響,但實驗結果表明,相比於題目中無數字的另一組,該組得出的結果大多在40%左右波動,而正確答案應為27%。

想要錨定起到最佳的效果,提高錨定項出現的頻次是最簡而有效的方法。就像聯合國比例的問題,我就可以這麼問:「在聯合國會員國中,你覺得非洲國家所佔比重是大於40%還是小於40%還是等於40%,請注意40%只是一個任意值與答案無關,請猜測具體的數字比例?」。

營銷者們發現了錨定的秘密,於是你會覺得相比於旁邊18元一瓶的果汁,10元的果汁似乎還蠻便宜可以接受。於是你會看到這樣的文案——「你用著幾千元的香水,卻用著不到50元的洗髮水?」於是你會明白,為什麼賣車賣房的銷售人員總是不辭辛勞的告訴你很多無關緊要的數字。

八、中間項效應

為什麼我們害怕成為「出頭鳥」?

中間項效應與錨定效應在很多方面比較相似,它們最根本的不同在於,錨定效應主要利用的是參照物之間的反差讓人們的判斷系統產生錯覺,而中間項效應更多的是利用人們對安全感的追求。

人們害怕過於特立獨行,處於人群之中總會帶來一種莫名的安全感,在講求謙虛、內斂的中國人群中尤其如此,這也是為什麼有「槍打出頭鳥」的俗語。另一方面,中國人講究「中庸之道」,更是為營銷者們利用中間項效應提供了便利。

我想大家一定都外出下過館子點過菜,最普遍的菜單設置是這樣的:便宜的小菜、涼菜擺在菜單的最前幾頁,中檔價位的菜餚是主體部分,擺在中間。較貴的大菜放在最後。第一次翻開這個菜譜,我想你一定是看完了所有菜之後,又翻回中間,中檔價位的菜佔去了所點菜餚的絕大部分。這其實就是對中間項效應的簡單利用。

你也許會說,之所以選中間的是因為消費不起價格更高的產品,或者價格更高的產品提供的溢價服務你不需要,確實這些都是影響因素,但「中間=安全」的潛意識還是時時刻刻對你的選擇行為產生極大的作用。就像我問你:「在0.2、3、7、16、35、277這六個數字中選擇一個你認為最安全的數字。」,你會選哪個?

九、互惠原則

吃人家嘴軟,拿人家手短。

「互惠」指的是多方都從某件事或某種行為中獲得了好處,如果僅僅一方獲得利益,而其他方沒有,那麼平等條件下,獲得利益的一方會產生一定程度的負罪感。而這種負罪感,正是營銷者們所喜聞樂見的。

營銷領域的「互惠原則」簡單來說就是通過「強制」或者「引誘」的手段給予目標受眾一定的好處,讓其產生負罪感——即「感覺不好意思」,進而發生彌補型消費行為。

比如成本最低的導購員模式(濫用導致這種模式基本失效),對方為你提供了所要購買產品的詳細信息,為你更換了好幾種產品(如試衣),為你細心介紹了它的使用方式、禁忌以及搭配,你感覺對方為你提供了很多服務與幫助,如果你不購買「良心不安」(負罪感)。

再比如現在很流行的試吃模式,除了讓你能夠先驗該食品是否符合你的口味外,暗地裡同樣利用了消費者心裡的「互惠原則」,你從他人那裡獲得了收益(吃了別人的),你也應該為他人提供些幫助(要不買一個算了)。

廝以為,在成本允許的範圍內,試吃品可以做的儘量大(起碼看起來大,別讓消費者吃飽了),配有搭配食品(如飲品),這樣能夠在更大程度上喚起消費者的負罪感,提高購買轉化率。

十、損失效應

你即將失去本寶寶!

心理研究表明,大部分人低估獲得時的收益,而高估失去時的損失。換句話說就是:相比於獲取,人們對失去帶來的損失更加敏感。那麼如何把損失效應與營銷相結合呢?很簡單,與其一味強調產品或服務能給目標群體帶來什麼,不如化收益為損失,告訴他們即將失去什麼。

舉一個很簡單的例子:

某理財產品的宣傳文案

A:「高收益理財產品,份額有限,你值得擁有!」

B:「你即將失去今年唯一一次獲得高收益的機會!」

很明顯,利用了損失效應的B文案更能抓住目標人群的眼球。

另外,當消費者進入支付環節,由於購買行為所導致的金錢支出將成為最終成交的阻礙,考慮到人們對於損失的敏感,商家一般只會提示總價共計XXXX元,而不會告知你單件商品的價格。

相反的,如果恰巧此時有優惠,商家則會一五一十極為詳細的告訴你每一個優惠的具體內容。譬如以購買電腦為例,「您好,您這次購買聯想電腦一共需要支付5349元,我們今天店裡有活動,給您打了8.8折,還送您一個滑鼠、一個滑鼠墊、一個4GU盤以及精美的電腦包,歡迎您下次光臨!」。

總之,「壞消息」一次說完,「好消息」分次來談。

總結

在現實生活中,琳琅滿目的文案廣告與營銷活動或多或少都利用了本文所介紹的一種或者幾種心理,來獲得更高的關注,或是提高產品的銷量。當然,想要讓消費者「有意識」或「無意識」的心甘情願完成你所想要的行為,光靠學習這十個心理效應是遠遠不夠的,系統的去學習消費心理學才是根本。另外在生活中多鍛鍊自己「發現營銷」的眼睛,並嘗試分析其中利用了人們哪些心理,相信一段時間後你一定補益良多。

最後,問大家一個問題:

演講者總能很快發現聽眾中對他所述內容不感興趣的哪一個,為什麼?

(註:文中所涉及的品牌及文案均為行文所需)

相關閱讀

10個營銷中常見的用戶心理效應(上篇)

 

作者:餘折騰,曾任職網際網路某廠產品運營。微信公眾號:餘折騰(ID:yuzheteng)

本文由 @餘折騰 原創發布於人人都是產品經理。未經許可,禁止轉載。

相關焦點

  • 掌握這12種心理效應,讓用戶對你的品牌「上癮」!
    在我們身邊,利用心理效應做營銷的例子,比比皆是。掌握消費者的心理及行為模式,會讓營銷活動達到事半功倍的效果。    3、預期效應:超乎期待 創造驚嘆時刻  營銷大神菲利普·科特勒在《營銷革命4.0:從傳統到數字》中提到,在注意力稀缺和信息碎片化的時代,品牌需要為消費者創造「驚嘆時刻」。  預期效應說的是人們對一次消費體驗的判斷,不受他們最終得到的結果影響,而受他們的心理預期影響。
  • 這八大心理效應,康師傅、星巴克、泡泡瑪特都在用!
    這些問題都有個統一的答案,那就是:人性使然。「營銷的本質就是研究人,人性的本質是七情六慾,是真善美,也是貪嗔痴,是本能的映射,也是欲望的抑制」。這是葉茂中《衝突》一書中令人印象深刻的幾句話。營銷時代在變,人性心理不變。特別是看了成智大兵老師《營銷心理戰》之後,我發現營銷是「98%的人性心理洞察+2%的營銷知識」。
  • 10個奇怪甚至詭異的心理效應
    儘管這可能令人不安,但每個人都受到心理效應的控制。有些是常見的,有些則是謝天謝地的罕見。 不管怎樣,這些複雜的心理效應許多都足夠強大,凌駕於邏輯和同理心之上。為什麼性別歧視很難改變?為什麼某些陌生人更容易贏得信任?這都是有深層次原因的。就像所有的心理博弈一樣,這些事情也可能變得又美好又怪異。
  • 網際網路用戶常見心理特徵
    文章出處:Taobao UED近半年持續關注了一些用戶反饋和客服電話,從一些常見問題中總結出了八點網際網路用戶常見心理特徵,在此共享,希望能共同努力提高用戶體驗。
  • 一個出色的運營人員需要了解的4個用戶心理現象
    想成為一個出色的運營人員,了解一些用戶現象是大有裨益的。本文是我覺得比較好理解且常見的一些用戶心理現象,或者說用戶心理特徵,關於這塊大家在日常運營過程中,建議多觀察和總結,沒事的時候多讀讀心理學方面的書籍。1、收集癖用戶其實都有收集的癖好。比如,用戶喜歡收集各種勳章、道具、虛擬貨幣,喜歡收集各種周邊禮品(玩偶、抱枕、T恤、手辦、紀念品等等)。
  • 10個神奇的人類心理效應 你都知道嗎?
    2、從眾心理學者阿希曾進行過從眾心理實驗,結果在測試人群中僅有1/4~1/3的被試者沒有發生過從眾行為,保持了獨立性,可見它是一種常見的心理現象。從眾性是人們與獨立性相對立的一種意志品質;從眾性強的人缺乏主見,易受暗示,容易不加分析地接受別人意見並付諸實行。
  • ...省特崗教師招聘考試公共基礎知識管理:決策中常見的心理效應...
    心理效應,是指大多數人在相同的情況下或對某種相同的刺激,產生相同或相似的心理反應的現象。它在管理學裡面是一個相對比較簡單的知識點,但是在實際的考試過程中常常會出現一些大綱以外的心理效應的考查,所以為了方便考生,使考生遇到超綱的效應能從容對待,中公教育輔導專家給大家介紹一些常見的超綱心裡效應,考生在掌握的時候大概了解其內涵即可。
  • 校園市場營銷中常用的20個校園營銷定律一:馬太效應
    校園市場營銷中的馬太效應導語:馬太效應式的校園營銷放在我們的校園市場營銷中同樣適用。校園市場營銷中的馬太效應馬太效應運用在企業的校園市場營銷推廣中,揭示了企業校園營銷資源的需求原理,一般企業的發展傾向於好的越好
  • 營銷拆解:轉化率飆升,沉錨效應的利用案例和破解方法
    外行之所以形成這麼個印象,大抵是被不少雞湯文、暢銷書灌了不少抖機靈但喜聞樂見的營銷「技巧」、「效應」、「定律」。諸如阿倫森效應、折中效應、果子效應、7秒定律、馬太效應、網絡效應、羊群效應……每個理論還配有比故事會還跌宕起伏讓人拍案叫絕的案例。
  • 當數據分析遭遇心理動力學:用戶深層次的情感需求浮出水面
    對於產品/品牌來說,這種無實效性轉化的數字營銷已經意義不大了。 此時,企業需要轉變思路,採用情感營銷打動用戶。 情感營銷是從消費者的情感需要出發,喚起和激起消費者的情感需求,「誘導」消費者心靈上的共鳴,寓情感於營銷之中,讓有情的營銷贏得無情的競爭。 以下2個圖分別從用戶和企業/品牌的角度來說情感營銷的重要性。
  • 生活中常見的六種心理效應
    塔瑪拉效應初入職場時,有沒有人提醒過你,要多做事、少說話?為什麼很多「過來人」都要給新人這樣的忠告呢?這是因為,言多必失,一不小心說錯話,會給自己帶來麻煩。當你還沉浸在口吐蓮花的美妙感覺中時,聽者可能已經面露不屑,或是揚長而去。因為你可能說中了人家的隱私,或是觸及別人的禁地;還有可能你只顧說話而忘記了做事,光是紙上談兵,卻沒有腳踏實地的幹勁兒,被領導視為光說不練的假把式標杆。真正聰明的人,能在事業上所有建樹的人,往往都堅持一個原則:多做事,少說話。這就是心理學上的塔瑪拉效應。
  • 「營銷數位化10講」(3):營銷數位化的靈魂是用戶畫像
    編輯導語:在這個大數據時代,「用戶畫像」這個詞我們都不陌生,它經常跟精準營銷掛鈎。通過用戶畫像,我們可以根據一個人的興趣、地理位置等進行精確的推送,達到良好的營銷效果,滿足用戶需求的同時,也達到我們的目標。因此可以說,營銷數位化的靈魂是用戶畫像。
  • 木桶效應|心理效應
    心理效應  是社會生活當中較常見的心理現象和規律;是某種人物或事物的行為或作用,引起其他人物或事物產生相應變化的因果反應或連鎖反應
  • 當數據分析遭遇心理動力學:用戶深層次的情感需求浮出水面(萬字長...
    那麼,我們應該去重點獲取和研究哪些關於用戶的信息呢?或者是,從哪(些)個角度去研究用戶呢?筆者認為,是情感,從情感的角度去洞悉用戶的內心世界,挖掘其內在的情感需求,以它為基礎進行情感營銷,從而對產品設計、營銷推廣和運營發揮建設性的作用。
  • 「用戶研究」教你抓住用戶心理的經濟學理論——心理帳戶(Ⅰ)
    心理帳戶,說的直接一些,就是我們每個人都會在自己的心裡建立很多個帳戶,有的是儲蓄的,有的是滿足虛榮心的,有的是滿足日常生活開支的,有的是維繫個人感情關係的……就像我們在銀行把錢存在不同帳戶裡是一樣。而且特別有意思的是,不同的心理帳戶對價格的感知度也不一樣。
  • 一個常見的心理現象:心理飽和
    一個常見的心理現象:心理飽和 2020-05-16 03:05 來源:澎湃新聞·澎湃號·政務
  • 產品與用戶的雙向選擇,群體用戶心理在網際網路產品和運營的應用
    這些用戶群之間為何會在網際網路上強烈的互相攻擊?這些都與群體有關。人是群居動物、社會動物,愛現和共鳴都是建立在群體之上的心理。試想獨身一人的話,人們去哪裡找共鳴?如果沒有同樣興趣集結的群體,豈能獲得成就感滿足愛現的心理?因此我們在研究分析用戶心理的時候,一定要站在群體的角度去考慮,思考一群人的特點,思考如果群體越來越壯大會出現什麼樣的情況。
  • 錨定效應:掌握人們心理中的錨,才能把控別人的心理
    錨定效應定義:指的是人們在對某人某事做出判斷時,易受第一印象或第一信息支配,就像沉入海底的錨一樣把人們的思想固定在某處。舉個例子:我們如今網絡上經常說的一句話:「長得帥的男人都比較花心」。很多女生先聽說這句話,這句話就是一個沉入海底的錨。
  • 中國汽車行業營銷需求的10個洞察點
    近年來,隨著技術的發展,客戶畫像、大數據分析、消費者心理研究等技術手段使得汽車行業營銷向更精準時代邁進;各大公司對用戶時間爭奪的玩法創意迭出,以及汽車行業自身轉型的需要,汽車行業的營銷需求正在緩慢發生轉變。在機遇與挑戰並存的大環境中,汽車行業的營銷也必須跟進環境,因時而動,才能事半功倍,而洞察營銷需求,就是從汽車營銷的這一環節來助力汽車行業加速轉型的進程。
  • 楊石頭:究竟是哪幾步,在影響用戶消費決策?
    菲利普科特勒,談到營銷,說過「市場變化得比市場營銷更快」。近幾年有個被用爛了的詞,叫「消費升級」。但從營銷的本質來看真正升級的不是消費者的口袋,而是商家的套路。為什麼這麼說呢?比如 3/10元的頭繩、15元的地墊、10元一大桶的棉籤和化妝棉、25元的化妝鏡等等。因為10元看著就比11元便宜,而幾個頭繩再配成組合,消費者們心裡就會想:十塊錢三個!好便宜!買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