塔瑪拉效應
初入職場時,有沒有人提醒過你,要多做事、少說話?為什麼很多「過來人」都要給新人這樣的忠告呢?這是因為,言多必失,一不小心說錯話,會給自己帶來麻煩。當你還沉浸在口吐蓮花的美妙感覺中時,聽者可能已經面露不屑,或是揚長而去。因為你可能說中了人家的隱私,或是觸及別人的禁地;還有可能你只顧說話而忘記了做事,光是紙上談兵,卻沒有腳踏實地的幹勁兒,被領導視為光說不練的假把式標杆。真正聰明的人,能在事業上所有建樹的人,往往都堅持一個原則:多做事,少說話。這就是心理學上的塔瑪拉效應。
皮格馬利翁效應
指的是熱切的期望和讚美具有超乎尋常的能量,可以改變一個人的行為和思想,激發人的潛能。當一個人得到他人的信任與讚美時,會變得更加自信和自尊,從而獲得一種積極向上的原動力。為了不讓對方失望,會更加努力地發揮自己的優勢,盡力達到對方的期望。
瓦拉赫效應:你找對自己的位置了嗎
瓦拉赫效應是以諾貝爾化學獎獲得者奧託·瓦拉赫命名的,他有著傳奇的一生,鑑於他在化學方面的成就,心理學家總結出了一個規律:人的智能發展會呈現出不均衡性,每個人都有自己獨特的智能強點和弱點,能夠找到智能強點中的最佳點,自身隱藏的潛力就會得到極致的發揮,取得驚人的成績。
高原效應:別太看重結果,多享受過程
西歐的心理學家做過一個有意思的實驗:在給大猩猩觀看了恐怖畫面後,發現大猩猩的呼吸和心跳的頻率,以及血壓都有了明顯的升高。它們在生理上表現出煩躁不安,記憶力和注意力都明顯下降,這些現象很像人類在高原缺氧地區的反應。後來,心理學家就把個體面臨恐懼、高壓、突發事件時的心理稱為高原效應。
麥穗定律:世上有沒有最大最好的麥穗
說起麥穗定律,我們不得不提到一個人,他就是蘇格拉底。
有一次,柏拉圖問老師蘇格拉底:什麼是愛情?蘇格拉底讓他到麥田裡去,摘一顆最大最金黃的麥穗來,其間只能摘一次,並且只能往前走,不可回頭。柏拉圖按照老師的要求去做了,結果兩手空空地回來。
蘇格拉底問:「你為什麼沒有摘呢?」柏拉圖說:「因為只能摘一次,又不可以回頭,就算看到了最大最金黃的,可不知道前面還有沒有更好的,就沒有摘。走到前面時,發現後面的麥穗總不及之前見到的好,原來最大最金黃的麥穗已經錯過了,所以我一無所獲。」
布裡丹毛驢效應:愛需要選擇的勇氣和能力
布裡丹毛驢的典故,想必多數人都聽過:大學教授布裡丹養了一頭毛驢,每天都會向附近的農民買一堆草料餵它。一天,送草料的農民出於對布裡丹的敬仰,額外送了他一堆草料,放在旁邊。結果,毛驢站在兩堆數量、質量和與它距離完全相等的乾草之間,左看看右看看,不知道該選哪一堆才好。就這樣,可憐的毛驢在猶豫中竟然被活活地餓死了。人們就把在決策過程中猶豫不定、遲疑不決的現象,稱為布裡丹毛驢效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