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國首次實施公海休漁為何首選西南大西洋公海?農業農村部漁業漁政...

2020-12-06 環球網

【環球時報-環球網報導】根據農業農村部《關於加強公海魷魚資源養護促進我國遠洋漁業可持續發展的通知》(農漁發〔2020〕16號,以下簡稱《通知》)要求,自7月1日起,我國首次在西南大西洋公海相關海域試行為期三個月的自主休漁。首次實施公海自主休漁,是我國開展公海漁業資源養護、促進公海漁業資源可持續利用的創新舉措。為進一步增進各方對此次休漁的認識,促進休漁達到預期效果,現就各方關注的相關問題回答如下。

記者:根據農業農村部《關於加強公海魷魚資源養護促進我國遠洋漁業可持續發展的通知》(以下簡稱《通知》),自7月1日起,我國首次在西南大西洋公海相關海域試行為期三個月的魷魚漁業自主休漁。請問此次休漁的背景是什麼?公海自主休漁具有怎樣的意義?

答:魷魚是我國遠洋漁業單一品種產量最大的捕撈對象,我國已成為全球前列的公海魷魚生產國、市場國、消費國。但是,由於氣候變化等多方面原因,近年來包括東南太平洋、西南大西洋在內的幾大公海漁場,魷魚資源年間波動日趨顯著,企業經營風險加大。經過廣泛調研和專家論證,我們認為實行休漁是保護漁業資源,提高資源補充量和漁業效益的有效途徑。此次休漁區域是根據專家研究,初步確定的魷魚主要產卵場。我國遠洋漁業一直堅持可持續發展的原則,此次主動提出並自主實施休漁,是踐行「海洋命運共同體」理念、積極參與國際海洋治理的重要體現。我們願意積極與有關沿海國家和國際組織合作,共同制定並參與公海漁業資源養護的有關建議和措施。

記者:請問為何首選西南大西洋公海作為我國遠洋漁業自主休漁的區域?後續是否會擴大休漁範圍?

答:西南大西洋公海是我國主要的遠洋魷魚漁場之一,目前該海域尚未有國際漁業組織管理。近年來,該漁場魷魚資源較不穩定。經過專家研究論證,結合我國遠洋船隊的生產經驗,我們認為在7-9月對32°S-44°S、48°W-60°W之間的公海海域實施休漁,對保護魷魚產卵群體、恢復資源補充量能夠起到積極的作用。作為試行,目前《通知》僅明確了兩個休漁區域,除西南大西洋公海外,9-11月期間我們也將在中東太平洋公海相關海域實施3個月的休漁。後續,我們將根據資源監測和休漁效果評估情況,動態調整休漁的時間和區域,包括在東太平洋公海等其他主要的魷魚作業漁場實施休漁。

記者:此次休漁涉及哪些漁船?休漁對我國遠洋漁業企業有何影響?

答:休漁期間,包括魷魚釣、拖網漁船等在西南大西洋公海相應區域作業的所有中國籍遠洋漁船均需停止捕撈作業。停止作業對遠洋企業肯定會有暫時的影響,但是休漁能夠有助於保護幼體、減輕氣候等各種因素對資源量的影響,從而有利於資源的科學養護和長期可持續利用。季節性休漁是國際上常見的資源養護措施,也是我國近海海洋捕撈業長期執行的重要管理措施。遠洋漁業企業需要提高參與公海漁業資源養護的認識,主動適應國際管理規則,加強負責任捕撈和國際履約。

記者:休漁期間,我國將採取哪些措施,確保休漁活動能夠有效實施?

答:農業農村部將會同各地漁業主管部門和相關單位,對休漁期間遠洋漁船進行嚴格的船位監測和管控,對違反休漁規定的遠洋漁船和遠洋漁業企業,將依法予以嚴厲處罰。據了解,經過各級漁業主管部門宣傳引導和發動,所有作業漁船目前均已撤離休漁區域。

記者:除了休漁,我國還將採取哪些魷魚漁業管理措施?此外,對於我國其他的公海漁業類型,是否會有類似的舉措?

答:針對魷魚漁業,我們將繼續嚴厲打擊非法、不報告和不管制(IUU)漁業活動,開展魷魚資源動態監測、實施科學觀察員制度、試行電子漁撈日誌、研究制定魷魚全產業鏈管理等舉措,建立起公海魷魚資源養護與管理的一系列科學規範措施,為全球公海魷魚漁業可持續發展做出努力。根據試行結果和科學評估,適時向有關國家和區域漁業管理組織通報休漁情況,推動在區域漁業管理組織層面逐步建立起統一的休漁措施。

對於我國其他的公海漁業類型,如金槍魚漁業、秋刀魚漁業,我們將在相應的區域漁業管理組織框架內,不斷強化漁業資源的監測與調查,擴大國際和地區合作,促進相關公海漁業資源的可持續利用,為實現聯合國海洋可持續發展目標做出應有的貢獻。

相關焦點

  • 中國首次公海休漁,我們還能吃到大魷魚嗎?
    圖/中新   本刊記者/霍思伊   近日,中國邁出公海自主休漁第一步。國家農業農村部宣布,自7月1日起,中國首次在公海實行為期三個月的休漁。具體為,在西南大西洋的32°S-44°S、48°W-60°W之間實行7~9月的休漁期,9~11月間則在東太平洋的5N-5°S、110°W-95°W之間休漁。
  • 中國邁出公海自主休漁第一步:我們還能吃到大魷魚嗎
    國家農業農村部宣布,自7月1日起,中國首次在公海實行為期三個月的休漁。具體為,在西南大西洋的32°S-44°S、48°W-60°W之間實行7~9月的休漁期,9~11月間則在東太平洋的5N-5°S、110°W-95°W之間休漁。  魷魚的生長環境對水質,溫度和食物要求很高,很難養殖,只能野生捕撈。魷魚產地分布於南北緯40°之間的熱帶和溫帶海域,中國的南海北部也有近海魷魚漁場。
  • 我國今年起在西南大西洋、東太平洋等試行自主休漁
    農業農村部在4月15日對外公布的《關於加強公海魷魚資源養護和可持續利用促進我國遠洋魷魚漁業高質量發展的意見(試行)》中明確,在相關海域作業的所有中國籍遠洋漁船休漁期間禁止作業,應按休漁期規定統一實行休漁。據了解,目前該意見的試行稿正在公開徵求意見。我國遠洋漁業規模居世界前列,我國已成為世界大洋性魷魚的主要捕撈國、貿易國和消費國。
  • 公海禁漁 同樣需要被關注
    公海保護正加碼:中國首次在西南大西洋公海休漁  公海保護固然需要全球性法律機制,也同樣需要各國在其國家層面推進。  這是挪威漁業經過近半個世紀的不斷發展後呈現的新面貌。近四十年來,挪威漁業走出了過度捕撈、無序經營等困境,成為全球海洋經濟的樣板之一。  為推動漁業可持續發展,2020年7月1日,中國首次在西南大西洋公海相關海域試行為期3個月的自主休漁。休漁期間,包括魷魚釣、拖網漁船等在西南大西洋公海相應區域作業的所有中國籍遠洋漁船均須停止作業。
  • 公海禁漁同樣需要被關注
    「複雜的利益分配問題是未來公海保護區設立的關鍵點。」周薇說。公海保護正加碼:中國首次在西南大西洋公海休漁公海保護固然需要全球性法律機制,也同樣需要各國在其國家層面推進。作為世界第二大水產出口國,挪威擁有良好的資源稟賦和地理優勢。
  • 保護公海漁業資源,為世界漁業發展貢獻中國力量
    東南太平洋是公海魷魚主要漁場之一,中國、韓國、我國臺灣地區以及歐盟成員國的捕撈漁船在每年漁汛期間都會來到這片公海區域捕撈魷魚。近期,個別國家、個別人稱「中國漁船在厄瓜多加拉帕戈斯群島公海'非法捕撈、亂扔垃圾'」,農業農村部漁業漁政局一級巡視員劉新中在接受人民網記者專訪時表示,今年7月1日起,中國在全球率先實行公海自主休漁,以保護魷魚資源及其產卵群體。
  • 部分大西洋、太平洋公海海域禁捕3個月,市民餐桌上的魷魚會減少...
    農業農村部日前發布對西南大西洋公海和中東太平洋公海海域實施3個月禁捕消息後,引起社會廣泛關注,部分市民擔心。水產行業協會水產專家昨天回應,我國對西南大西洋和中東太平洋公海漁場實施3個月的禁捕,受影響的主要是魷魚品種。不過,供應上海市民餐桌的魷魚數量不會因禁捕而受影響。
  • 港媒關注中國首次公海自主休漁
    參考消息網8月6日報導港媒稱,為了幫助魚群恢復數量,中國已宣布禁止中國漁船隊在大西洋和太平洋的部分水域捕撈魷魚3個月。據香港《南華早報》網站8月5日報導,根據農業農村部的消息,7月開始生效的禁捕令禁止所有中國漁船在規定水域捕撈作業。
  • 中國宣布在加拉帕戈斯群島公海實施禁漁
    中國漁船在厄瓜多加拉帕戈斯群島專屬經濟區附近海域執行漁業捕撈一事,引起多方國際社會關注,成為政治外交爭議話題。基於此,宣布從今年開始,將在9月至11月暫停在加拉帕戈斯區以西的公海捕魚。中國外交部發言人汪文斌在6日的例行記者會上表示,中國漁業主管部門已經決定,自今年9月至11月,對加拉帕戈斯群島保護區以西的公海海域實施禁漁,為該區域的漁業資源保護作出貢獻。
  • 農業農村部與三峽集團聯合開展中華鱘增殖放流活動
    農業農村部部長韓長賦、三峽集團董事長雷鳴山出席活動。韓長賦指出,長江是中華民族的母親河,是我國淡水漁業的搖籃、魚類基因的天然寶庫。農業農村部會同沿江各省市全力以赴打響長江禁捕退捕攻堅戰,發布實施中華鱘、長江江豚等珍稀瀕危物種拯救行動計劃,持續組織開展水生生物增殖放流,每年在長江流域放流各種魚類超過50億尾,有效促進了長江水域生態功能修復。明年1月1日起,長江流域重點水域將實施歷史性的「十年禁漁」。
  • 全球海洋那麼大,哪些是公海?在公海裡有什麼自由?這就告訴你
    在此情形下,有關公海的國際法規範也逐漸形成。公海的概念產生於16世紀,不過,到19世紀才獲得普遍認可,而且公海範圍自從概念提出來後,一直在變化(範圍縮小),直至《聯合國海洋法公約》(以下簡稱《公約》)的頒布後,公海的範圍才得以穩定下來。公海的概念是法定概念。《公約》第86條規定,公海是指「不包括在任何國家的專屬經濟區、領海或者內水或者群島國的群島水域內的全部海域。」
  • 農業農村部回應長江刀魚將全面禁捕:已嚴重過度捕撈
    農業農村部回應長江刀魚將全面禁捕:已嚴重過度捕撈 長江刀魚。張亨偉 攝 資料圖中新網1月21日消息,近期,農業農村部發布通告,從2019年2月1日起停止發放刀鱭、鳳鱭和中華絨螯蟹的專項捕撈許可證。
  • 農業農村部回應長江刀魚將正式禁捕:已嚴重過度捕撈
    近期,農業農村部發布通告,從2019年2月1日起停止發放刀鱭、鳳鱭和中華絨螯蟹的專項捕撈許可證。對此,長江流域漁政監督管理辦公室主任馬毅今天表示,上述資源已經嚴重的過度捕撈,相關的專項捕撈制度亟需進行調整完善。資料圖:長江刀魚。
  • 公海深處藏著珊瑚綠洲
    北太平洋水下2000多米的珊瑚圖片來源:NOAA海洋研究人員近日發布了第一次對公海珊瑚礁的全面調查,公海大約佔國家管轄範圍之外海洋的2/3。在梳理了對造礁珊瑚的50多萬次觀察得出的結果後,研究小組確定了116個位於公海的珊瑚礁。研究人員發現,這些珊瑚大多數生活在水下200~1200米之間。但有少量在海底2000米深的地方被發現。研究人員指出,很可能還有更多的公海珊瑚有待發現,因為調查通常優先考慮靠近海岸的珊瑚。這項研究恰逢公海珊瑚礁聯盟成立之際。
  • 公海深處藏著珊瑚綠洲
    北太平洋水下2000多米的珊瑚圖片來源:NOAA 海洋研究人員近日發布了第一次對公海珊瑚礁的全面調查,公海大約佔國家管轄範圍之外海洋的
  • 鄂霍次克海原有公海區域,俄羅斯用了什麼辦法,把公海變成領海?
    鄂霍次克海位於太平洋西北部,大部分海域被東北亞陸地所環繞,西部瀕臨俄羅斯的西伯利亞海岸,北起俄羅斯的品仁納河口,東以俄羅斯的勘察加半島和千島群島和太平洋分割,南抵日本的北海道,西南至俄羅斯的庫頁島,總面積達158.3萬平方千米。
  • 農業農村部回應水產養殖業綠色發展熱點問題
    新華網北京2月15日電(汪亞)為解決好水產養殖業綠色發展面臨的突出問題,農業農村部等10部委近日印發了《關於加快推進水產養殖業綠色發展的若干意見》。國新辦15日舉行新聞發布會,就水產養殖業發展相關熱點進行回應。
  • 首次全面實施海洋伏季休漁制度——堅持人與自然和諧共生(改革開放...
    為緩解上世紀80年代以來由於捕撈強度過大對海洋漁業資源造成的巨大壓力,有效養護和合理利用海洋漁業資源,促進海洋漁業的可持續發展,經國務院同意,原農業部決定自1995年起全面實施海洋伏季休漁制度。在認真總結以往休漁管理經驗的基礎上,海洋伏季休漁範圍擴展到南海海域。1999年,根據原農業部的決定,南海海域從6月1日零時起首次實行伏季休漁,休漁時間為兩個月。2017年,被外界評價為自中國休漁制度實施22年來的「最嚴」休漁制度開始施行。
  • 確立「內公海」概念 賦予公民基本海權 
    明朝中後期我國就開始實施海禁政策,十八世紀時清王朝奉行「寸板不許下海」的閉關鎖國政策,畫地為牢,最終導致海洋觀念的淡薄,海權喪失,妨礙了海外市場的拓展,抑制了中國與世界的經貿往來、文化交流,使得中國落後於世界潮流。中國歷史上的海禁,至今影響著中國的海洋思想和海洋文化,甚至在今天的涉海法規中都有若隱若現的存在。
  • 研究人員使用AIS技術發現公海上的強迫勞動和過度捕撈現象
    全球漁業觀察現在已經成為自己的非營利組織,它使用AIS和小型國家船隻跟蹤系統來創建一個近乎實時的地圖,追蹤大約6萬艘商業漁船的動向。改變遊戲規則這對紐約大學環境研究系副教授Jennifer Jacquet來說,是一個改變遊戲規則的因素。她求助於 "全球捕魚觀察",首次確定擁有在公海捕魚的船隻的海鮮公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