北京理工大學吳鋒:新型綠色智能二次電池將伴隨我們迎來更加美好的...

2020-11-28 騰訊網

2020年9月27-30日,第二屆世界新能源汽車大會在海南省海口召開,本次大會以「共克時艱、跨界協同、合作共贏」為主題,為進一步加強國際交流與合作,加速突破新能源汽車市場化障礙,加快推進「電動化、智能化、共享化」融合發展,由中國科協、海南省人民政府、科學技術部、工業和信息化部、國家市場監督管理總局共同舉辦。在9月29日上午舉辦的「新能源汽車技術創新與跨界協同」全體大會上,北京理工大學教授、中國工程院院士吳鋒發表了精彩演講。

其主要內容與觀點如下:

1.二次電池是當前國際競相研發的熱點,動力電池市場競爭激烈,面臨「洗牌」危機;中國動力電池總體產能過剩,優質產能不足。

2.為創建高比能二次電池新體系,本團隊提出採用輕元素、多電子、多離子反應體系實現電池能量密度跨越式提升,打破了單電子反應(n=1)的思維定式,研製出能量密度為651 Wh/kg的多電子鋰硫電池。

3.發展了新一代動力電池的共性技術,包括:陰陽離子協同電荷補償機制與相關材料技術、電池安全技術、長壽命柔性電池技術、反應界面構建與調控技術、電池回收技術、低成本電池材料與技術。

4.展望未來:如何使電池系統壽命接近單體壽命?如何實現電池系統從模擬到數字的創新?要發展智能電池和動力電池的智能化製造。

5.新型二次電池作為能源轉化與儲存的重要環節,面臨著新的挑戰,要從基礎研究和新材料、新技術、新工藝入手,特別要注意具有顛覆性的創新;做到人無我有,並形成產業鏈,瞄準市場,才能使企業長盛不衰!應對熵增,實現超越?需要系統開放、智能化和有外力做功的清潔能源, 隨著核心技術的不斷突破,新型綠色智能二次電池將伴隨我們迎來更加美好的明天!

以下內容為現場演講實錄:

尊敬的萬鋼主席,尊敬的陳清泰理事長,尊敬的各位領導,各位來賓,大家上午好!我今天是第一個發言,屬於拋磚引玉。

我要講的主題是:動力電池及其關鍵材料的研究與展望。大家知道二次電池是當前國際競相研發的熱點,已成為新一代信息通訊、電動汽車、儲能電站與能源網際網路等重大應用的關鍵環節。2013年美國麥肯錫全球研究所提出的12項改變世界的顛覆性技術報告中,就有4項與其相關。在國家相關的科技規劃中都明確提出了重點支持動力電池關鍵材料、電芯、系統等技術研發,並將提升電池能量密度作為關鍵指標。昨天一些專家的報告裡也講了,電動汽車從發明到現在已經100多年了,它當時衰落的主要原因之一就是它的續駛裡程很難和燃油車相比,當時用鉛酸電池充一次電還跑不到100公裡。

大家知道2019年諾貝爾化學獎授予了鋰離子電池,當時的獲獎詞是「重量輕,可充電的鋰電池現在被用到手機、筆記本電腦、電動汽車等等領域。它還可以儲存大量來自太陽能和風能的能量,使一個無化石燃料的社會成為可能——創造了一個可充電的世界。」正是鋰離子電池的問世,特別是將它用於電動汽車以後,對電動汽車的再一次興起和發展無疑起到了一個很重要的推動作用。

屏幕上的這張照片,中間這位是美國的Whittingham教授,也就是2019年諾貝爾化學獎的獲得者之一。每次我主持的中美電動汽車與電池技術研討會他都參加並做演講,這張照片是我的一些研究生和他一起照的,學生們在去年諾獎頒布後看到這張照片時詼諧地說:我們覺得現在離諾貝爾獎越來越近了。

眾所周知,現在動力電池競爭激烈,面臨著「洗牌」危機。2019年全球動力鋰離子電池裝機量為112.6 GWh,目前日韓動力電池企業裝機量是50.4 GWh,佔比44.8%;中國動力電池企業裝機量是62.2 GWh,佔比52.2%。值得注意的是,在中國的62.2 GWh中,前十家企業的裝機量就達到了54.65 GWh,只剩下7 GWh由另外上百家企業競爭。所以中國的動力電池是總體產能過剩,優質產能不足。為了使電池能夠更好滿足新能源汽車的要求,能夠有更長的續駛裡程,我們需要創建高比能二次電池的新體系。

我們的團隊連續三期承擔國家「973」項目,從2002年開始到2019年12月結題,進行了17年不中斷的研究。這期間,我們率先提出採用輕元素、多電子、多離子反應體系實現電池能量密度跨越式提升的學術思想,打破了單電子反應(n=1)的思維定式。我們在2002年提出的項目計劃任務書中的多電子新體系電池能量密度指標是300 Wh/kg,當然這是五年後要實現的研究指標,不是產業化指標。當時美國、日本的USABC和陽光計劃裡面的能量密度指標分別是150和200Wh/kg,在項目結題時我們基於多電子新體系終於完成了這個指標。在第二期「973」項目中,我們提出了基於輕元素的多電子反應,能量密度達到了350 Wh/kg。在第三期「973」項目中,我們又提出輕元素多電子多離子反應,實現了能量密度大於500 Wh/kg的指標,我們現在所做的多電子高比能新體系電池的能量密度已經達到了651 Wh/kg。

多電子高比能電池的一個示例是鋰硫電池,硫的來源很廣泛,硫黃如果能夠作為原料的話就很便宜。但在鋰硫電池研究中還存在硫電極導電性差,比容量難以發揮,高比容電極材料與電解質適配難度大和穿梭效應等很多問題,我們通過設計三維導電網絡,納米孔限域、聚合物包覆,對電極和隔膜界面修飾及對離子液體基功能電解質的多元優化等技術,實現了電極的高比容量,抑制了穿梭效應,提高電池的循環穩定性和安全性。構建了多電子的高比能鋰硫電池體系,我們採用模塊組裝模式構築微米級的超結構,研製出能量密度為651 Wh/kg的鋰硫電池,並通過第三方檢測。現在鋰硫電池的安全性仍是大家都十分關注的問題,我想今後應通過固態化技術來進一步解決,在電池研究中,「界面」問題是大家越來越關注的問題,包括以後的固態電池也同樣存在界面問題;還有就是它的高的體積能量密度還不夠高,影響了在新能源汽車上的使用,需要進一步通過對電極材料的改進來解決,現在也已經有比較大幅度的提升;第三是循環壽命還有待進一步提高。現在鋰硫電池也是國際上關注的一個電池體系,它現在已經用在了無人機上,但是對於新能源汽車我覺得還有很多工作需要做,但是路是可以走通的。

下面我再介紹一下我們「973」團隊在發展新一代動力電池的一些共性技術,這裡主要是指新一代鋰離子電池,包括下面六個方面。

第一方面是陰陽離子協同電荷補償機制與相關材料技術。原來我們講鋰離子電池是單電子反應,我們通過正極材料的多元化,特別是在富鋰錳基正極材料,通過原位的拉曼光譜可以看到氧的參與,因此這時的鋰離子電池已經由單原子反應向多原子反應過渡。過去有人說鋰離子電池的極限能量密度是250 Wh/kg,現在我們一些企業在承擔國家「十三五」重點專項中中都已經做到了300 Wh/kg,有的學校還達到了400 Wh/kg的研究目標,就是因為這裡面的反應機制變了。

第二方面是電池安全技術。昨天很多人都提到關注安全技術,一些專家也講到安全技術是下一步發展動力電池的一個前提,所以安全技術當然很多就落在電池頭上,因為新能源汽車一有安全事故往往就是電池爆炸起火。我們17年來圍繞安全問題進行了很多研究工作,發展了三種具有智能識別功能的安全型電極材料和不燃或者難燃的電解液,提出並建立了電壓敏感隔膜、難燃、不燃電解液等單體電池安全的保護機制,提高電池本徵安全性。另外我們還提出了建立電池系統安全閾值邊界控制與識別的方法,在這個基礎上衍生出電池系統的安全度評價模型,與實時監控的體系,為解決動力電池規模應用提供了安全方面的技術支持。

第三方面是長壽命柔性電池技術。我們通過低應變電極材料構建柔性的反應界面,設計有效的分形電極結構,基於表面修飾的對稱型電池,循環壽命達到25000次。

第四方面是反應界面構建與調控技術。因為現在人們對電池的快充提出了要求,所以我們也發展了兼具能量密度的高功率電池體系,通過電極表面的結構和界面功能調控,提升了功率特性;通過電極過程的活化調控,建立了兼具能量密度的高功率電池新體系;通過單位點活化、雙位點耦合、雙功能催化、增強吸附,實現了電池在達到功率密度3000 W/kg的同時,能量密度達到122 Wh/kg。在下午的動力電池峰會上廈門大學的董全峰教授還會對此做更詳細的介紹。

第五方面是電池的回收技術。隨著電池用量的不斷增大,特別是以後儲能電池用量急劇增加,在電池回收方面我們發明了採用天然有機酸(蘋果酸、抗壞血酸、檸檬酸、琥珀酸、馬來酸)和雙氧水體系,對廢舊電池正極材料進行回收處理與再生,得到了較高的金屬浸出率(Li, Ni, Co, Mn的浸出率>95%) ,再生的NCM電化學性能優良,提出了電池材料的綠色再生機制和實用化技術途徑。避免了在再生過程中的二次汙染。天然有機酸的浸出率優於傳統採用硝酸、鹽酸的強酸法。

第六方面是低成本電池材料與技術。大家現在對成本也非常敏感,現在大家除了研究低鈷、無鈷的鋰離子電池正極材料外,還在加緊研究鈉離子電池,由於在富鈉材料中,同樣看到了氧的參與,所以鈉離子電池的能量密度還有提升的空間。我想如果把鈉離子電池做成水系電池,而且成本低於每瓦時0.3元人民幣的話,它將有一個非常廣闊的發展空間。

下面談談關於未來的技術展望:

新能源汽車將成為能源網際網路的一個核心單元,電池作為其中一種關鍵電化學能源轉化與儲存器件,從發明200多年來一直採用固定串並聯的系統成組方式放大了電池單體的差異性和非線性,造成電池系統的短板效應,進而造成效率、成本、可靠性和安全性等應用問題。目前電池系統循環壽命遠低於單體循環壽命,如何從根本上克服短板效應,將系統壽命做到接近單體壽命。

現在鋰離子電池不斷更新換代,下一步的電池到底是什麼?當然我們可能在電池材料體系方面還會做一個很大的更新,在電池的製備體系還會做一個很大的改變。過去萬主席常對我說,你們這個能不能變一變。我們也一直在想,一直沒敢懈怠。

今天我要講的是如何實現電池系統從模擬到數字的創新?目前的電力電子器件已經可以在納秒級離散化一個數百安,上千伏的能量流,進而採用數位訊號處理的手段對離散化數位化的能量流進行信息化處理,消除能量產生和使用中的不確定性和非線性。就電池系統而言,可以將電池單體容量首先進行「格式化」,使其成為一組「能量片」,通過採用信息系統與能源系統深度融合的能源網際網路模式,數字儲能技術將網際網路屏蔽終端差異性的技術引入到電池系統,將傳統的剛性串並聯連接轉變為程序控制的柔性連接,從而消除電池單體之間的差異性,實現電池系統從模擬到數字的創新。

大家昨天講現在都在走向數位化,我想電池也是如此。所以在能量信息深度融合的大背景下,電池行業將會有以下的發展趨勢。一個是5G時代需要大量的自主供電傳感器系統,另外一個就是電池單體的趨勢是半導體化。如果固態電池和電容可以採用半導體工藝製備,得到的DRAM的電池晶片,這將極大的提升終端的供電能力支持半導體工藝,即儲能器件的半導體化。電池單體在生產過程中將與信息系統緊密耦合形成數字電池即智能電池,類比於磁碟到硬碟的變革;發展智能電池和動力電池的智能化製造,將開啟二次電池數位化的新飛躍。

我們的「973」項目團隊包括北京理工大學、中科院物理所、武漢大學、廈門大學、清華大學、南開大學、吉林大學、國家高技術綠色材料發展中心等。

結束語:大家知道能源革命悄然臨近,我們已經身處其中,光伏、風電、儲能、新能源汽車等分布式能源的發展,將極大地改變全球能源的生產、傳輸和消費方式,將會改變人類生活甚至地緣政治格局。

新型二次電池作為能源轉化與儲存的重要環節,面臨著新的挑戰,要從基礎研究和新材料、新技術、新工藝入手,特別要注意具有顛覆性的創新;做到人無我有,並形成產業鏈,瞄準市場,才能使企業長盛不衰!然而創新不是炒作,不能急功近利,否則就會是曇花一現!產業取決於市場,不能揠苗助長,否則就會是過眼雲煙!

有人說:「如果物理學只能留一條定律,我會留熵增定律(吳國盛)」 。有人說:「熵增原則是自然界所有定律中至高無上的」 (愛丁頓)。有人說:「人活著就是在對抗熵增定律,生命以負熵為生。」(薛丁格)我想今天的人、企業和社會也是如此, 如何對抗熵增,實現超越?需要系統開放、智能化和有外力做功的清潔能源, 隨著核心技術的不斷突破,新型綠色智能二次電池將伴隨我們迎來更加美好的明天!

謝謝大家。

(註:本文根據現場速記整理)

相關焦點

  • 北京理工大學吳鋒:以創新對抗熵增,發展新型綠色智能二次電池
    其中,在9月29日上午舉辦的「新能源汽車技術創新與跨界協同」全體大會上,北京理工大學教授、中國工程院院士吳鋒發表精彩演講。 4.未來動力電池的主要發展方向為:使電池系統壽命接近單體壽命;實現電池系統從模擬到數字的創新;發展智能電池,研發自主供電傳感器系統和半導體化的電池單體。 5.新型二次電池面臨新的挑戰,企業要對抗熵增,實現超越,須做出顛覆性創新,瞄準市場形成產業鏈,才能長盛不衰。
  • 吳鋒:中國動力電池優質產能不足 還是要有創新性的思路
    北京理工大學教授、中國工程院院士 吳鋒經國務院批准,世界新能源汽車大會(WNEVC)於2019年7月1-3日在海南博鰲隆重召開在2日下午的全體大會上,北京理工大學教授、中國工程院院士吳鋒發表了演講。以下為演講實錄:各位來賓下午好!非常高興參加這次會議,現在我向大家報告一下,我們在動力電池和相關材料研發方面的一些進展。
  • 北理工吳鋒院士團隊在鈉離子電池材料結構設計和性能優化取得進展
    近日,北京理工大學材料學院吳鋒院士團隊在鈉離子電池材料的結構設計和性能優化方面取得重要突破。該工作由吳鋒院士團隊的吳川教授課題組完成,北京理工大學材料學院博士後李雨為第一作者,北京理工大學吳鋒院士、吳川教授和武漢理工大學麥立強教授為共同通訊作者。
  • 傳統電池將迎來超級電容的挑戰
    該儲能器件的本質是一款新型的、強大的、可持續使用的石墨烯混合材料,並已將其與目前正被使用的電池進行了性能數據比較。通常,能量儲存與電池和蓄電池相關,它們為電子設備提供能量。然而最近,在筆記本電腦、相機、智慧型手機或電動車中,超級電容的應用越來越多。
  • 新型二次鎂電池是什麼,是否有望替代鋰離子電池?
    有人表示新型二次鎂電池作為高能量密度的二次電池有能力替代鋰離子電池。高能量密度新型二次鎂電池有望替代鋰離子電池新型二次鎂電池是以鎂為負極,某些金屬或非金屬氧化物為正極的原電池。現有品種中,有與普通鋅錳乾電池相似的隨時可以放電的鎂錳乾電池;還有乾燥狀態下可長期儲存,臨用時加水使之活化而可隨機使用的儲備型電池。
  • 研究人員開發新型電極結構 可用於全固態二次電池
    韓國研究人員開發了一種可用於全固態二次電池的新型電極結構。如果這項技術得到採用,與現有技術相比,電池的能量密度將顯著提高,極大促進高性能二次電池的發展。  聯合研究小組的成員分別來自韓國電子通信研究院(ETRI)和大邱慶北科學技術院(DGIST)。
  • 江敦濤分別會見中國工程院院士吳鋒和英國皇家工程院院士林建國
    江敦濤分別會見中國工程院院士吳鋒和英國皇家工程院院士林建國 2020-10-23 09:15 來源:澎湃新聞·澎湃號·媒體
  • 動力電池行業洗牌加劇 技術突破仍是關鍵
    作為新能源汽車「三電」系統中的重要組成部分,動力電池迎來新的發展契機,行業洗牌加劇。  技術路線呈多元化發展方向  伴隨新能源汽車的發展,我國動力電池技術取得突飛猛進的進步,技術路線呈現多元化發展,形成了磷酸鐵鋰、三元,圓柱、方形、軟包等多材料、多類型體系,電池能量密度、循環性能、標準化、系統集成等方面均有大幅提升。
  • 智能座艙、氫燃料電池汽車、石墨烯電池...我不信北京車展上的這些...
    今年的北京車展上,除了讓人眼花繚亂的新車之外,智能座艙、智能底盤架構、石墨烯電池、氫燃料電池汽車等先進技術也備受矚目。今天,邦老師就帶大家 一起看看今年的北京車展上那些重量級的先進技術。■ 智能座艙/方案——傳統座艙被賦予靈魂近年來,汽車的智能化發展迎來高潮,也創造出了「智能汽車」這一新概念。同時,「智能座艙」也被推向前沿,為我們帶來更為安全、舒適的乘坐空間,更為智能、高效的人機互動。
  • 【財經分析】動力電池行業洗牌加劇 技術突破仍是關鍵
    新華財經天津11月18日電(記者李亭 王寧 張華迎) 伴隨《新能源汽車產業發展規劃(2021—2035年)》發布,新能源汽車在未來15年迎來重要發展機遇期。業內人士認為,作為新能源汽車「三電」系統中的重要組成部分,動力電池迎來新的發展契機,行業洗牌加劇,頭部企業靠技術「出圈」,產業集中度進一步提高。
  • 未來已來,科技讓智能生活更美好
    更重要的是,新冠疫情危機徹底改變了人們的健康意識,也極大提升了人們對於綠色、健康、安全的住環境的關注和需求,這為智能化行業未來發展提供了巨大的潛在市場機會。 有專家表示,未來的5年,人工智慧必然迎來一個大的發展階段。主要原因是人工智慧和各個產業的結合帶來了應用驅動。現在已經進入「+AI」的新階段,在人工智慧技術快速發展後,現階段產業正與人工智慧充分結合,用人工智慧的技術手段來解決既有產業的問題與挑戰。 因此,無論是對於智能家居、智能建築、智慧社區,還是智慧城市,隨著AI的日漸成熟,智能化行業將迎來全新的變革。
  • 中國電動汽車從北京理工大學駛出
    而這50輛純電動大客車在奧運會上的應用,與北京理工大學機械與車輛工程學院密不可分。這些電動車上幾乎所有關鍵技術都出自北京理工大學。被譽為「造車教授」的北京理工大學副校長孫逢春教授以「一種電動車輛動力系統關鍵技術產品及其應用」的發明榮獲國家技術發明獎二等獎。
  • 新型鎂二次電池具有更高安全性能
    圖一:石墨烯狀二硫化鉬 相比於鋰二次電池,新型鎂二次電池具有更高的體積比容量 (3832 mAhcm-3),更高的安全性能(沒有枝晶),並且鎂的儲量遠高於鋰(鎂:2.00%;鋰:0.0065%)。但由於缺少高性能的正極材料,鎂二次電池性能改善一直有限。
  • 電池革命如何重新「定義」汽車?
    「上個世紀,傳統化石能源的無序發展和使用導致環境汙染嚴重、地區衝突加劇,新型清潔能源和大規模儲能系統是當前新的發展熱點,需要具有優良電化學性能、綠色環保、價格低廉的二次電池來構建『電力銀行』。」北京理工大學材料學院教授陳人傑告訴記者,二次電池是新型清潔能源交通的核心技術,同時數字信息技術的發展如5G移動通訊、航空航天等領域同樣對二次電池的安全性、能量密度、環境適應性等性能提出更高要求。「出不了遠門」,電動汽車的續航問題時常困擾用戶。
  • 二次電池的最新動向
    可充放電的二次電池種類已從鉛蓄電池、鎳鎘電池擴展到鎳氫電池、鋰離子電池(LIB),且可存儲的能量有所提高。由此,電池已從僅可使用一次的乾電池等一次電池發展至通過充電可反覆使用的二次電池,加快了許多可攜式電子裝置的實用化,使我們的生活更加便利。
  • 陳人傑:多電子高比能二次電池新體系及先進功能電解質材料研究進展
    能源短缺和環境問題已經成為人類社會共同面臨的兩大危機,因此開發可再生能源和新型綠色儲能技術是21世紀發展最重要的主題之一。同時,發展清潔可再生、高效的能源材料是我國社會經濟發展的重大戰略,已被列入《中國製造2025》等國家戰略。在新材料技術領域,面對國家一系列的重大需求(如新能源汽車、光伏工程、儲能電站、信息通信、國防軍事、航空航天等),新型二次電池是實現能量高效轉換與儲存的重要組成。
  • 新型鎂離子電池成功研發,或許挑戰鋰電池電動汽車 ?
    新型鎂離子電池成功研發,或許挑戰鋰電池電動汽車 ? 目前使用的鋰離子電池價格昂貴,使用壽命短且具有爆炸的危險性。鎂離子電池比鋰離子電池相對安全、環保、能源密度較高,將廣泛應用於下一代能源存儲裝置。但用於陰極使用時,鎂金屬電池與鋰二次電池一樣,無法在常溫狀態下工作,只能在60-100度高溫下使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