北京理工大學吳鋒:以創新對抗熵增,發展新型綠色智能二次電池

2020-11-28 騰訊網

2020年9月27-30日,第二屆世界新能源汽車大會在海南省海口召開,本次大會以「共克時艱、跨界協同、合作共贏」為主題,為進一步加強國際交流與合作,加速突破新能源汽車市場化障礙,加快推進「電動化、智能化、共享化」融合發展,由中國科協、海南省人民政府、科學技術部、工業和信息化部、國家市場監督管理總局共同舉辦。其中,在9月29日上午舉辦的「新能源汽車技術創新與跨界協同」全體大會上,北京理工大學教授、中國工程院院士吳鋒發表精彩演講。

其主要內容與觀點如下:

1.二次電池是當前國際研發熱點,國際動力電池市場競爭激烈,面臨「洗牌」危機;中國動力電池總體產能過剩,優質產能不足。

2.團隊創建二次電池新體系,採用輕元素、多電子、多離子反應體系實現電池能量密度跨越式提升,打破了單電子反應(n=1)的思維定式,研製出能量密度為651 Wh/kg的鋰硫電池。

3.團隊發展了新一代動力電池的共性技術,包括:陰陽離子協同電荷補償機制與相關材料技術、電池安全技術、長壽命柔性電池技術、反應界面構建與調控技術、電池回收技術、低成本電池材料與技術。

4.未來動力電池的主要發展方向為:使電池系統壽命接近單體壽命;實現電池系統從模擬到數字的創新;發展智能電池,研發自主供電傳感器系統和半導體化的電池單體。

5.新型二次電池面臨新的挑戰,企業要對抗熵增,實現超越,須做出顛覆性創新,瞄準市場形成產業鏈,才能長盛不衰。隨著核心技術的不斷突破,新型綠色智能二次電池將迎來更加美好的明天。

以下內容為現場演講實錄:

尊敬的萬鋼主席,尊敬的陳清泰理事長,尊敬的各位領導,各位來賓,大家上午好!我今天是第一個發言,屬於拋磚引玉。

我要講的主題是:動力電池及其關鍵材料的研究與展望。大家知道二次電池是當前國際競相研發的熱點,已成為新一代信息通訊、電動汽車、儲能電站與能源網際網路等重大應用的關鍵環節。2013年美國麥肯錫全球研究所提出的12項改變世界的顛覆性技術報告中,就有4項與其相關。在國家相關的規劃當中都明確提出了重點支持動力電池關鍵材料、電芯系統等技術研發,並將提升電池能量密度作為關鍵指標。昨天一些專家的報告裡也講了,實際上電動汽車從發明到現在100多年了,它當時衰落的主要原因之一就是,它的續航裡程很難和燃油車相比,當時用鉛酸電池只能跑不到100公裡。

大家知道2019年諾貝爾化學獎授予了鋰離子電池,當時的獲獎詞是「重量輕,可充電的鋰電池現在被用於到手機、筆記本電腦、電動汽車等等領域。它還可以儲存大量來自太陽能和風能的能量,使一個無化石燃料的社會成為可能——創造了一個可充電的世界。」鋰離子電池問世以後,特別是將它用於電動汽車以後,對於電動汽車的發展無疑起到了一個很重要的作用。

請看屏幕上這張照片,中間這個是美國的海姆教授,也就是2019年諾貝爾化學獎的獲得者。每次開中美的會議他都參加,這張照片是我的博士生和他一起照的,我們覺得現在離諾貝爾獎越來越近了。

當然大家也知道動力電池競爭激烈,面臨著「洗牌」危機。2019年全球動力鋰離子電池裝機量為112.6 GWh,目前日韓動力電池企業裝機量是50.4 GWh,佔比44.8%;中國動力電池企業裝機量是62.2 GWh,佔比52.2%。值得注意的是,在中國的62.2 GWh中,前十家企業的裝機量就達到了54.65 GWh,只剩下7 GWh由另外幾百家企業在競爭。所以中國的動力電池是總體產能過剩,優質產能不足。為了使電池能夠更好滿足於新能源汽車的要求,我們需要創建二次電池的新體系。

我們的團隊連續三期主持國家「973」項目,從2002年開始到2019年12月結題,進行了17年的研究。這期間,我們團隊率先提出採用輕元素、多電子、多離子反應體系實現電池能量密度跨越式提升的學術思想,打破了單電子反應(n=1)的思維定式。我們在2002年提出多電子反應,當時提的能量密度指標是300 Wh/kg,當然這是研究指標,不是產業化指標。可是當時美國和日本的USABC和陽光計劃裡面的能量密度指標分別是150和200 Wh/kg,當然我們的指標是基於多電子的新體系上建立的。到了第二期「973」項目,我們推出輕元素多電子反應,能量密度就達到了350 Wh/kg。第三期是輕元素多電子多離子反應,我們現在所做的新電池能量密度已經達到了651 Wh/kg。

屏幕上顯示的是一個多電子高比能鋰硫電池。硫的來源很廣泛,硫黃如果作為原料的話就很便宜。但是這裡面有很多問題,包括穿梭效應等,所以我們在這引入氧化還原介質概念,提升界面反應動力學特性;引入沉積骨架概念,捕獲多硫離子,沉積再利用。關鍵是要通過隔膜正極側界面的設計提高活性物質的循環穩定性,因為穿梭效應影響了它的循環穩定性。在負極側是金屬鋰,容易產生安全問題。所以我們設計了隔膜負極側人工層,用來穩定金屬鋰的界面。在電池研究中,「界面」問題是大家越來越關注的問題,包括以後的固態電池也同樣存在界面問題。結合剛才說的硫正極、功能隔膜、金屬鋰的修飾技術,構建了高比能鋰硫電池體系,這是一個兩電子的體系。

我們採用模塊組裝模式構築微米級的超結構,研製出能量密度為651 Wh/kg的鋰硫電池,並通過第三方檢測。我想說的是,現在鋰硫電池的安全性大家都十分關注,這就有待於電池來解決安全性問題。解決方案第一是把它固態化;第二是提升它現在還不夠高的體積能量密度,這個要通過在負極對金屬修飾來進行改進,現在也已經有比較大幅度的提升;第三是循環壽命,現在我們也都在採取一些新的方法。現在鋰硫電池也是美國以及其他各國關注的一個電池體系,它現在已經用在了無人機上,但是對於電動汽車我覺得還有很多工作需要做,但是路是可以走通的,後面還有很多問題需要解決。

我們團隊發展了新一代動力電池的共性技術,這裡主要是指新一代鋰離子電池,包括下面六個方面。

第一方面是陰陽離子協同電荷補償機制與相關材料技術。原來我們講鋰離子電池是單電的反應,我們通過在正極側引入多元元素,特別是負離母極的鑄件,通過原位的拉曼光譜可以看到氧參與了其中,所以鋰離子電池已經由單原子反應向多原子反應過渡。過去日本的鋰離子電池極限能量密度可以達到250 Wh/kg,現在我們許多企業都已經做到了300 Wh/kg,有一些單位還做到了400 Wh/kg,就是因為這裡面反應機制變了。正極材料能量由於它的多電子反應,現在能量密度也可以達到300或400 Wh/kg,這個是容量,所以電池極限能量密度能夠達到350—400 Wh/kg。

第二方面是電池安全技術。昨天很多人都提到關注安全技術,一些專家也講到安全技術是下一步發展動力電池的一個前提,所以安全技術當然很多就落在電池頭上,一有安全就是電池爆炸起火。我們這17年來圍繞安全問題做了很多工作,我們發展了三種具有智能識別功能的安全型電極材料和不燃或者難燃的電解液,並且建立了電壓敏感隔膜,就是提高電池本徵安全性的機制。另外我們還提出了建立電池系統安全閾值邊界控制與識別的方法,在這個基礎上衍生出電池系統的安全度評價模型,與實時監控的體系,為解決動力電池規模應用提供了技術支持。

第三方面是長壽命柔性電池技術。我們通過低應變電極材料構建柔性的反應界面,設計有效的分形電極結構,基於表面修飾的對稱型電池,循環壽命達到25000次。

第四方面是反應界面構建與調控技術。因為現在很多人對快充提出了要求,所以我們也發展了兼具能量密度的高功率電池新體系,通過電極表面的結構和界面功能調控,提升了功率特性;通過電極過程的活化調控,建立了兼具能量密度、高功率電池新體系;通過單位點活化、雙位點耦合、雙功能催化、增強吸附,實現了複合材料電池的功率密度3000 W/kg,同時能量密度達到122 Wh/kg。

第五方面是電池的回收技術。隨著電池用量的不斷增大,特別是以後儲能電池用量急劇增加,在電池回收方面過去一直是採用有機的體系,就是天然有機酸,而不用傳統的這種硝酸、鹽酸,這樣避免了在再生過程中的二次汙染。天然有機酸的浸出率不低於傳統的硝酸鹽酸,硝酸就是一價鹽酸,天然有機酸實際上不是一價的,是多價的,所以它的浸出率是高於鹽酸的。

第六方面是低成本電池材料與技術。大家現在對成本也非常敏感,現在大家都在加緊研究的是鈉離子電池,我們提出的是鈉離子電池在富鈉材料中,同樣看到了氧的參與。實際上鈉離子電池也有可能成為一個多電子體系,這樣的話它的能量密度就有提升的空間。我想如果把鈉離子電池做成水性的電池,而且成本低於每瓦時3毛錢的話,它將有一個非常廣泛的發展空間。

關於未來的技術展望,一共有三方面。

第一個展望就是如何將電池系統壽命做到接近單體壽命?現在鋰離子電池不斷更新換代,下一步的電池到底是什麼?當然我們可能在電池材料體系方面還會做一個很大的更新,在電池的製備體系還會做一個很大的改變。過去萬主席常對我說,你們這個能不能變一變。我們也一直在想,一直沒敢懈怠。我們新能源汽車將成為能源網際網路的一個核心單元,電池作為其中一個關鍵電化學能源轉換和存儲的器件,從發明200多年以來,一直採用固定並串聯的系統組成方式,放大了電池單體的差異性和非線性。由於它固定的串並聯使它的差異性變大,造成電池系統的短板效應,進而造成效率、成本、可靠性和安全性等應用問題。目前電池系統循環壽命遠低於單體的循環壽命,如何從根本上克服短板效應,將系統壽命做到接近單體壽命。

第二個展望就是電池系統從模擬到數字的創新。目前的電力電子器件已經可以在納秒級離散化一個數百安,上千伏的能量流,進而採用數位訊號處理的手段對離散化數位化的能量流進行信息化處理,消除能量產生和使用中的不確定性和非線性。就電池系統而言,可以將電池單體容量首先進行「格式化」,使其成為一組「能量片」,通過採用信息系統與能源系統深度融合的能源網際網路模式,數字儲能技術將網際網路屏蔽終端差異性的技術引入到電池系統,將傳統的剛性串並聯連接轉變為程序控制的柔性連接,從而消除電池單體之間的差異性,實現電池系統從模擬到數字的創新。

第三個展望是智能電池的應運而生。大家昨天講現在都在走向數位化,我想電池也是如此。所以在能量信息深度融合的大背景下,電池行業將會有以下的發展趨勢。一個是5G時代需要大量的自主供電傳感器系統,另外一個就是電池單體的趨勢是半導體化。如果固態電池和電容可以採用半導體工藝製備,得到的DRAM的電池晶片,這將極大的提升終端的供電能力支持半導體工藝,即儲能器件的半導體化。電池單體在生產過程中將與信息系統緊密耦合形成數字電池即智能電池,類比於磁碟到硬碟的變革,將開啟二次電池數位化的新的飛躍。

我們的「973」項目團隊包括北京理工大學、中科院物理所、武漢大學、廈門大學、清華大學、南開大學、吉林大學等。

能源革命悄然臨近,我們已經身處其中,光伏、風電、儲能、新能源汽車等分布式能源的發展,將極大地改變全球能源的生產、傳輸和消費方式,將會大範圍改變人類生活甚至地緣政治格局。

新型二次電池作為能源轉化與存儲的重要環節,面臨著重要的挑戰,要從基礎研究和新材料、新技術、新工藝入手,特別要注意具有顛覆性的創新,做到人無我有,並形成產業鏈,瞄準市場才能使企業長盛不衰。然而創新不是炒作,不能急功近利,否則就會是曇花一現,產業取決於市場,不能拔苗助長,否則就會是過眼雲煙。吳國頓說「如果物理學只能留一條定律我會留熵增定律」,愛丁頓說「熵增原則是自然界所有定律中至高無上的」,薛丁格說「人活著就是在對抗熵增定律,生命以負熵為生」。今天的人、企業和社會也是如此,如何對抗熵增,實現超越?需要系統開放、智能化和有外力做功的清潔能源,隨著核心技術的不斷突破,新型綠色智能二次電池將伴隨我們迎來更加美好的明天。

謝謝大家。

(註:本文根據現場速記整理,未經演講嘉賓審閱)

相關焦點

  • 北京理工大學吳鋒:新型綠色智能二次電池將伴隨我們迎來更加美好的...
    在9月29日上午舉辦的「新能源汽車技術創新與跨界協同」全體大會上,北京理工大學教授、中國工程院院士吳鋒發表了精彩演講。 5.新型二次電池作為能源轉化與儲存的重要環節,面臨著新的挑戰,要從基礎研究和新材料、新技術、新工藝入手,特別要注意具有顛覆性的創新;做到人無我有,並形成產業鏈,瞄準市場,才能使企業長盛不衰!應對熵增,實現超越?需要系統開放、智能化和有外力做功的清潔能源, 隨著核心技術的不斷突破,新型綠色智能二次電池將伴隨我們迎來更加美好的明天!
  • 吳鋒:中國動力電池優質產能不足 還是要有創新性的思路
    北京理工大學教授、中國工程院院士 吳鋒經國務院批准,世界新能源汽車大會(WNEVC)於2019年7月1-3日在海南博鰲隆重召開大會著眼於全球汽車產業的轉型升級和生態環境的持續改善,通過聚集全球專家智慧和產業精英,共同交流探討新能源汽車在技術創新、產業創新、政策創新、市場模式創新等領域的成功經驗與發展趨勢,凝聚產業共識,明晰汽車產業轉型升級的方向,探索電動化、智能化、共享化協同發展的有效路徑。在2日下午的全體大會上,北京理工大學教授、中國工程院院士吳鋒發表了演講。以下為演講實錄:各位來賓下午好!
  • 北理工吳鋒院士團隊在鈉離子電池材料結構設計和性能優化取得進展
    近日,北京理工大學材料學院吳鋒院士團隊在鈉離子電池材料的結構設計和性能優化方面取得重要突破。該工作由吳鋒院士團隊的吳川教授課題組完成,北京理工大學材料學院博士後李雨為第一作者,北京理工大學吳鋒院士、吳川教授和武漢理工大學麥立強教授為共同通訊作者。
  • 對抗熵增!
    熵增,物理學概念。熵,物理學上指熱能除以溫度所得的商,標誌熱量轉化為功的程度,增,增加、增量的意思。熵增的過程是一個自發的由有序向無序發展的過程,熵增本質是能量不斷的損耗消散。 早在1947年,薛定鄂就高瞻遠矚地指出了熵增過程也必然體現在生命體系之中。人體是一個巨大的化學反應庫,生命的代謝過程建立在生物化學反應的基礎上。
  • 人活著就是在對抗熵增
    為什麼一偷懶事情就無法朝著好的方向發展呢?最近無意中接觸「熵增定律」這個物理學原理,三觀地震,豁然開朗,原來一切都是有科學依據的,最重要的是,它暗含了在個人管理和組織管理中科學的方法。 薛丁格說:人活著就是在對抗熵增定律,生命以負熵為食。這是另一個只有少數人知道並值得我們記住的真理。熵增定律是什麼?
  • 江敦濤分別會見中國工程院院士吳鋒和英國皇家工程院院士林建國
    江敦濤分別會見中國工程院院士吳鋒和英國皇家工程院院士林建國 2020-10-23 09:15 來源:澎湃新聞·澎湃號·媒體
  • 武漢理工大學韶關研究院揭牌成立!推動北江航運產業轉型升級綠色發展
    ,輻射提升韶關區域經濟發展自主創新能力和產業技術水平的重大舉措。市委、市政府將全力為研究院做好服務保障工作,以研究院的成立為契機,立足韶關水運優勢,科學系統謀劃內河航運與綜合交通、產業布局的協調發展,不斷推動北江航運產業轉型升級、綠色發展,努力把韶關逐步建成通江達海、對接湘贛航運的樞紐城市。希望武漢理工大學韶關研究院要堅持創新發展、綠色發展、系統發展,推動形成綠色航道、綠色港口、綠色船舶、清潔運輸良性循環的綠色發展方式,促進航運綠色循環低碳發展。
  • 二次水系離子電池開闢電池技術發展新路徑
    瑞海泊(青島)能源科技有限公司生產車間 丁之 隨著智能電網的發展以及可再生能源市場份額的不斷刷新,對大型二次能量存儲技術提出更多的要求。
  • 新材料構建新體系 新發展引領新未來——2020新材料國際發展趨勢...
    譚天偉:發展綠色產業要突出創新引領記者 杜朋舉中國工程院院士、北京化工大學校長譚天偉表示,材料科學是影響未來戰略性新興產業布局、推動高質量發展的基礎性科學,特別是生物技術成為能夠引起材料科學革命性、顛覆性發展的今天,用生物的技術和方法來生產綠色材料、發展綠色產業,在搶佔行業發展制高點、贏得市場先機方面具有重要意義。
  • 中國電動汽車從北京理工大學駛出
    而這50輛純電動大客車在奧運會上的應用,與北京理工大學機械與車輛工程學院密不可分。這些電動車上幾乎所有關鍵技術都出自北京理工大學。被譽為「造車教授」的北京理工大學副校長孫逢春教授以「一種電動車輛動力系統關鍵技術產品及其應用」的發明榮獲國家技術發明獎二等獎。
  • 360數科吳海生:金融機構對抗熵增的最好方法是科技投入
    同時,360數科CEO吳海生發表演講,分享了360數科在發展過程中的實踐經驗。吳海生表示,企業的成長應該是一個熵減的過程,因此管理要做的只有一件事情——對抗熵增,而金融機構對抗熵增的最好方法就是科技投入。
  • 包攬冠亞軍,北京理工大學在北京「網際網路+」大賽中再創佳績
    9月5日至6日,第六屆中國國際「網際網路+」大學生創新創業大賽(北京賽區)決賽在線上舉行,共有192個主賽道項目和35個「青年紅色築夢之旅」賽道項目同場競技。經過激烈的角逐,北京理工大學參賽項目「星網測通」和「耐德佳:頭戴顯示光學解決方案全球領先者」分別斬獲冠、亞軍。
  • 薛丁格:人活著就是在對抗熵增定律,生命以負熵為生
    薛丁格在他的《生命是什麼》中說生命以負熵為生,人活著的意義就是不斷對抗熵增的過程。清華大學科學史系教授吳國盛曾說「如果物理學只能留一條定律,我會留熵增定律」。看到這句話有人會問,難道牛頓力學愛因斯坦相對論都沒有熵增定律重要嗎,且不管是哪個重要,吳國盛教授能說這番話絕對不是無的放矢,它充分的說明熵增定律在科學界的分量。那麼到底什麼是熵增定律呢,熵增定律又到底有什麼用呢?
  • 智能引領發展 綠色創建未來 新型建築工業化高峰論壇在西安舉辦
    為推進新型建築工業化帶動建築業全面轉型升級,凝集建築產業鏈共同發展、培育智能、綠色發展新動能,由西安市建築節能協會主辦,陝西省住建廳、陝西省工業與信息化廳、西安市住建局、中國混凝土與水泥製品協會等指導,以圍繞「智能引領發展綠色創建未來」主題,交流經驗共謀發展,於2020年11月20日至22日,在西安舉行「新型建築工業化高峰論壇暨混凝土產業鏈智能與綠色發展論壇
  • 新型二次鎂電池是什麼,是否有望替代鋰離子電池?
    新型二次鎂電池是什麼,有望替代鋰離子電池?由於鎂電池毒性低容易實現逆轉反應,使人們對利用鎂作為高能量密度可充電電池的陽極材料產生了極大的興趣,但由於缺乏合適的互補型陰極和電解液很難實現。目前二次電池行業主要以鋰離子電池為主,但此類電池的能量密度和電力存儲能力有限。
  • 陳人傑:多電子高比能二次電池新體系及先進功能電解質材料研究進展
    能源短缺和環境問題已經成為人類社會共同面臨的兩大危機,因此開發可再生能源和新型綠色儲能技術是21世紀發展最重要的主題之一。同時,發展清潔可再生、高效的能源材料是我國社會經濟發展的重大戰略,已被列入《中國製造2025》等國家戰略。在新材料技術領域,面對國家一系列的重大需求(如新能源汽車、光伏工程、儲能電站、信息通信、國防軍事、航空航天等),新型二次電池是實現能量高效轉換與儲存的重要組成。
  • 薛丁格:人活著就是在對抗熵增定律!那麼如何對抗才能獲得快樂?
    「人活著就是在對抗熵增定律,生命以負熵為生。」而生命不正是如此嗎?量子力學的奠基人薛丁格把熵增理論擴及到生命領域,他在《生命是什麼》這本書中寫到:人活著就是在對抗熵增定律,生命以負熵為生。因為事物總是向著熵增的方向發展,一切符合熵增的,都非常容易和舒適,一切對抗熵增的行為都會讓人感受到短暫的痛苦。比如懶散遠比勤勞容易,放縱遠比自律容易。人為什麼要吃苦?通俗來講人吃苦的過程就是對抗熵增的過程。
  • 真正的高手,都有對抗「熵增」的底層思維
    如果將它推論至整個宇宙的發展中,我們就會發現:如果我們存在的這個宇宙之外什麼都沒有,也就是如果沒人向這個宇宙輸入能量的話,宇宙的最終結局就是走向徹底的無序,也就是死亡。 如果將它推論到企業管理中,我們就會發現:管理要做的只有一件事情,就是如何對抗熵增。如果沒能有效對抗熵增,企業就會在默然中走向死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