浙江運達風電自主研發「智能風電場信息管理系統」

2020-11-26 浙江在線

  浙江在線11月11日訊(浙江日報記者 方臻子)嘉興平湖獨山港,170多米高的運達風電5兆瓦風電試驗機組,巨人般佇立在海邊,它是我省最大的一颱風力發電機。工程師檢修完畢、開機,直徑139米的葉輪自動調整到受風角度,開始緩緩運轉帶動機艙內的發電機組,將清潔能源源源不斷地輸入電網;安裝在機組上的各個傳感器,也將數據源源不斷地傳入網際網路……

  「現在風速5.3米/秒、風向6度、機艙溫度30攝氏度……」同一時間,運達風電臨平生產基地裡的「風力發電系統國家重點實驗室」中,大屏幕上實時顯示出這臺發電機組的參數。實驗室主管餘清清介紹說:「這就是運達風電自主研發的『智能風電場信息管理系統』,有了它,工程師隨時都能分析公司遍及十餘個省市、100餘個風電場的4000多颱風電機組中,任何一臺的運行數據。」

  精細化管理風的力量

  「『智能風電場信息管理系統』已正式投入運行,它是浙江省智能製造示範區支撐項目。該系統以風電機組運行大數據為基礎,結合網際網路和雲計算等技術,匯集了風電場遠程監控、風電場能量管理、風功率預測、故障智能診斷、機組健康管理、性能評估分析等功能,實現風電場運行管理和運維服務的數位化、智能化,能提升風電場的投資收益。」省機電集團副總經理、浙江運達風電股份有限公司董事長楊震宇說。

  「物聯網、雲計算、大數據等新技術的湧現,對風電技術產業影響很大。2015年風電機組智能控制技術研究與示範項目被列入國家科技支撐計劃項目,運達風電在申報的19家企業中,專家評分名列第一,取得國家科技支撐計劃的立項支持。運達風電向用戶提供機組產品的同時也提供能量管理系統,根據電網情況和用戶負載情況,在調度中心可對風場、對單颱風電機組下達調度指令。」公司總工程師葉杭冶說。

  通過網際網路+的方式精細化管理,實現降成本、提效能,是傳統製造業未來的發展方向。葉杭冶給記者舉了一個簡單的應用案例:「風電機組有點像風車,對準風向很重要,出現輕微偏移,都會嚴重影響發電能力,使得風場營收下降。以前需要工程師到現場人工調整,完全對準風向難度不小,時間長了仍然會鬆動偏移。但現在,大數據分析能自動找出那些對風不準的機組,只要修正後臺數據,就能讓發電機組完全對準風向。有了網際網路+,工程師不用去現場,精確度還更高了。」

  大數據分析還能對風場進行全方位、全壽命跟蹤,提高風場管控能力。「每颱風電機組的震動、噪聲等,都是有用的數據。我們對這些數據進行採集、存儲,將其統一化、共享化,並對信息進行抽取、分析和研究。」葉杭冶解釋說,「『上醫治未病』,智慧運維正是如此。通過大數據分析,我們能提前知道哪颱風電機組會出現什麼故障。工程師可以選一個風最小、最適合維護的時間,一次性維修多臺機組。增加用戶收益,提高可靠性和可用率、增加電量產出,降低成本。」

  大數據服務添新翼

  運達風電是省內最大的新能源裝備製造企業,也是國內主要的風電設備製造商,它的核心業務是風電整機的製造。2015年共裝機1260MW,總銷售收入38.77億元,目前的儲備訂單超過300萬千瓦,合同金額120億元。至2016年9月,已安裝各型風電機組4000餘臺。

  楊震宇告訴記者,運達風電未來的發展戰略是「一主兩翼」,就是業務不限於風電整機製造,也要延伸到風電運維服務和風電場開發經營,「就是要做行業的4S店」。

  「根據業內專家預測,隨著我國大量風電機組質保期的到期,在未來,風電場的運維服務將是一個很大的新興市場。我們未來的目標,是成為全球技術領先的風電整體方案供應商。」葉杭冶表示,運達風電利用多年風電機組運維經驗,向風電技術服務業轉型,將依託張北生產基地,面向內蒙古自治區和三北地區(西北、華北、東北)廣闊的風電市場,建設運達風電在北方地區風電機組銷售的「4S」店,並總結經驗,使這一模式在運達其他生產基地所在地區得以複製和推廣。

  擁抱網際網路+,是傳統製造業進行產業鏈延伸的需要。「我們為『智能風電場信息管理系統』開發了移動端,也就是說我們的工程師,無論身在何處,都可通過手機遠程監控4000多颱風電機組中的任何一臺。」楊震宇說,「這就解決了做4S店的關鍵問題——目前我們運營的100多個風場,分布在全國十多個省市,但企業的技術專家團隊只有一支,一出問題就讓技術專家赴實地診斷,肯定分身乏術。現在,有了網際網路+,可以先通過大數據做智能診斷,再確定下一步應對方法。」

  「故障統計、質量分析等大數據手段,還有助於企業優化後期產品,能不斷持續提升產品的性能。」葉杭冶說,「我們的國家重點實驗室,正在培養一批數據分析師。同時,我們的『智能風電場信息管理系統』還將與中國電科院的巨大數據中心聯網,實現數據量1+1大於2。」

  運達風電在1972年成功研製出國內第一臺18千瓦風力發電機組,實現我國在併網型風力發電機組研製史上零的突破。當下和未來,「網際網路+」成為運達風電持續發展、實現「百年老店」夢想的法寶。


相關焦點

  • 國家能源集團自主研發風電變槳控制系統市場佔有率居首位
    原標題:國家能源集團自主研發風電變槳控制系統市場佔有率居首位   2020年上半年,國家能源集團國能信控互聯技術有限公司完成風電變槳控制系統發貨1600套,新籤銷售合同總額同比上升
  • 金風、中車、運達等風電企業招人啦!
    國際能源網/風電頭條(微信號:wind-2005s)作為能源行業權威的全媒體平臺,特將最新招聘信息以表格形式梳理如下:1、此輪招聘企業有金風科技、運達風電、三一集團、山東中車風電、艾朗、上海電氣(新疆)新能源科技發展有限公司、華潤電力投資有限公司東南分公司等7家風電企業,不僅給予應屆畢業生一個良好的開端,也為社會各界優秀人士提供一個好的發展平臺。
  • 風電搶裝潮下隱藏的質量和可靠性風險怎麼破解
    基於可靠性基礎數據的運行優化、設計優化和風電場全生命周期成本估算等工作更是無從談起;2、部件供應商對產品的真實可靠性缺乏了解,無法獲得準確的失效率和主要的故障模式,可靠性優化缺乏針對性;3、因機型及信息系統的差異性,風電場運行指標存在一定差異,無法科學準確的評價各款機組的優劣,且在建設能效平臺等大數據平臺時,因各整機廠商數據差異問題導致最終的數據接入問題繁多
  • 我國風電場效率僅為75% 風電系統優化是關鍵
    效益最大化是風電系統優化前提  從國內已建成的風電場來看,幾位專家指出,其實際運行效果往往低於設計的指標。例如,國際上風電場效率可達到95%~98%,而我國只有約75%。產生這一情況的原因有很多,包括風電場設計時風資源評估結果與實際的偏差,但其中一個主要原因是對風電機組的選型優化較為粗糙。
  • 我國實現水、火、風電和電網工控系統全系列自主可控
    科技日報記者 瞿劍據中國華電最新消息,基於國產CPU和作業系統的「華電睿風」風機主控及監控系統,在華電寧東風電場1.5兆瓦風電機組成功併網;至此,我國實現覆蓋水、火、風電和電網的工業自動控制系統全系列自主可控。
  • 華銳風電布局海上風電後運維市場 全力打造利潤增長點
    憑藉深厚的技術實力,華銳風電先後研發出具有自主智慧財產權的、業內領先的3MW、5MW、6MW系列海上風電機組,完成了10MW級超大功率海上機組的技術研發,形成了強大的海上風機設備研發能力,並通過培育、組織和開發下遊服務企業及物資供應商,逐步搭建起了開放式行業服務平臺和風電零部件產品供應鏈體系;同時華銳風電面向市場提供了一套全產業鏈的運維服務方案,通過智能運行控制技術和智能化風電場能力管理系統全面提升風電機組運行質量
  • 240個風電崗位「職」等你來!
    國際能源網/風電頭條(微信號:wind-2005s)作為能源行業權威的全媒體平臺,特將最新招聘信息以表格形式梳理如下:1、此輪招聘企業有金風科技、遠景能源、東方風電、三一重能、運達風電、山東中車風電、中材葉片、重慶海裝風電、內蒙古海裝風電設備有限公司等9家風電企業,招聘分為校園招聘和社會招聘,不僅給予應屆畢業生一個良好的開端,也為社會各界優秀人士提供一個好的發展平臺。
  • 德陽研發亞洲單機容量最大海上風電機組併網發電
    它的成功併網標誌著我國已完全具備10兆瓦級大容量海上風電機組自主研發、製造、安裝能力,實現歷史性跨越,躋身世界第一方陣,是實現海上重大裝備國產化,打造海上風電大國重器的重要成果。這個超級巨無霸由德陽的東方電氣風電有限公司設計研發,是具有完全自主智慧財產權的最新一代大容量海上風電機組,採用水平軸、三葉片、上風向、變速變槳雙驅調節、中壓電氣系統、外轉子永磁同步發電機、全功率變流的總體方案,針對福建、廣東等海域I類風區設計,機組的環境適應性、設備可靠性、風能利用率得到極大提高,具備超強抗颱風能力。
  • 中國風電整機商裝機排名
    2019年,中國風電有新增裝機的整機製造企業共17家,新增裝機容量2678.5萬千瓦。其中,金風科技新增裝機容量達到801.4萬千瓦,市場份額達到30%;其後依次為遠景能源、明陽智能、運達股份和東方電氣,前五家市場份額合計達到73.4%。  截至2019年底,中國風電有裝機的整機製造企業近70家,累計裝機容量達2.36億千瓦。
  • 中國華電:自主可控工控產品覆蓋火電水電風電電網
    《經濟參考報》記者從中國華電獲悉,近日基於國產CPU和作業系統的「華電睿風」風機主控及監控系統,成功在華電寧東風電場1.5MW風電機組併網,實現了我國自主可控風機主控及監控系統的示範應用,從根本上實現了風電行業的網絡安全防護。
  • 風電場防雷與接地虛擬仿真VR實訓系統
    風電場發電原理+風電結構+防雷原理+衝擊電壓實驗軟體名稱:風電場防雷與接地虛擬仿真VR實訓系統實驗目的: 實驗原理:風電場防雷是風電場運行維護中的重要部分,隨著風電裝機容量的不斷增加,因雷電導致的風電場雷擊時間呈逐年增長的趨勢,雷擊造成的葉片、機組電控設備損傷嚴重,給整機、葉片製造企業及業主單位造成了巨大的經濟損失,雷擊已經成為影響風電機組安全運行、風電場安全生產的危險因素之一。
  • 中國風電葉片製造商名錄(2017年最新版)
    風電市場在國內擁有金風科技、遠景能源、湘電股份、浙江運達、華創風能、中車株洲所、上海電氣等七大戰略客戶,戰略客戶訂單佔有率達到 90%,是浙江運達、湘電股份、華創風能、中車株洲所的最大供應商。三一重能專業從事風電機組的研發、製造與銷售、風電場開發運營,提供風電場代維與技術諮詢服務,具備獨立進行風電場總承包建設和運營的能力,是全球風電整體解決方案提供商。三一重能擁有適用於陸上(常溫,低溫,高原,低風速)、海上、60赫茲地區等不同運行環境的風力發電整機產品,以及增速機、發電機、控制系統等風機關鍵部件產品,是國內風機製造產業鏈最完整的整機製造商。
  • 行業深度觀察|海上風電「大功率」時代到來
    國內外大功率海上風機同臺競技  福清興化灣樣機試驗風場作為國內首個大功率海上風電樣機及海上作業試驗項目,是福清興化灣30萬千瓦海上風電場一期工程,已列入福建省海上風電規劃。根據規劃,「十三五」期間,我國將研究8兆瓦到10兆瓦海上風電機組關鍵技術,建立大型風電場群智能控制系統和運行管理體系,降低海上風電場的度電成本,實現5兆瓦到6兆瓦大型海上風電機組安裝規範化和機組運維智能化。  國產海上風機交出亮眼「成績單」  在興化灣海上試驗風電場運行數據中,國產機組的「成績單」讓人眼前一亮。
  • 2019年,29位上市風電企業高管離職換崗!都有誰?
    明陽痛下決心,更換董事會成員,看來在未來一段時間,技術研發將成為明陽智能加大投入的一個重點。  另外,原財務長吳國賢離開財務崗位,擔任明陽風電(國際)有限公司執行董事。在此次人事變動後,運達股份內控系統將會更加完善,進一步減少出現財務舞弊問題的風險。同時也是上市企業風險合規的要求。  另外,原副總經理、總工程師葉航冶出生於1959年,在2019年剛好年滿60歲,屬於退休年齡。原本將因年齡原因退休,但運達風電決定聘任葉航冶為「首席科學家」,雖然離開了高管位置,但仍舊是運達風電的一份子。
  • 華銳風電持續實踐全產業鏈布局 2020上半年收穫多項增長成果
    疫情期間,華銳風電完成了甘肅某項目100臺機組超級電容改造、黑龍江某風電場73臺機組越級保護技改、江蘇某風電場主控系統技改(ABB改BHM)等30餘項後市場技改項目;先後完成了新疆華能煙墩風電場、中水電幹河口第四風電場、龍源橋東第三風電場等多個項目的高穿測試工作, 測試結果全部符合國家高電壓穿越技術要求。
  • 風電場遠程監控系統
    根據風電場安全生產管理的特點,需要在無人值守的情況下長期運行,但是由於風電場的風電機組分布面積廣,數量多,並且遠離集控中心的特點,不能同時掌握每個風電場的運行情況,也無法同時對不同的風機進行分析對比,且運營維護成本較高。所以,對風電場遠程監控系統的研究與設計是十分必要的。
  • 華銳風電,風電場開發——掉隊了
    方案中明確,2025 年前新增投產風電 330 萬 千瓦,分別下放到阜新(80 萬千瓦)、鐵嶺(100 萬千瓦)和朝陽 (60 萬千瓦)等遼西北地區。這則通知下發的時候,很多人覺得對華銳風電是利好。鐵嶺已經發布了可新增投產風電100萬千瓦競爭配置優選公告,公開優選項目投資商。
  • 風電行業利好未落地 龍頭市佔率全球第三
    國內風電行業將繼續維持高景氣度  「十四五」期間風電行業有望展現較好的成長性。從行業需求的角度,能源低碳發展為風電行業帶來了長期性的機遇,風電行業將步入供給創造需求的階段,技術進步推動度電成本下降,從而推升更多的需求;目前技術持續進步的可見度高、確定性強,風電產業界對未來需求的期望值和信心很高。
  • 華銳風電:夯實核心競爭力,助推能源結構轉型
    華銳風電高穿改造突破數千臺,極大提升風電場接入系統的穩定性為響應電網對高電壓穿越改造的要求,華銳風電科技(集團)股份有限公司(以下簡稱:華銳風電)依託專業的風電整機研發團隊,對整機參數、控制策略等重新評估,結合硬體在仿真測試及風場驗證,取得了可喜的技術突破,制定出性能最優、成本最低的高電壓穿越改造方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