浙江在線11月11日訊(浙江日報記者 方臻子)嘉興平湖獨山港,170多米高的運達風電5兆瓦風電試驗機組,巨人般佇立在海邊,它是我省最大的一颱風力發電機。工程師檢修完畢、開機,直徑139米的葉輪自動調整到受風角度,開始緩緩運轉帶動機艙內的發電機組,將清潔能源源源不斷地輸入電網;安裝在機組上的各個傳感器,也將數據源源不斷地傳入網際網路……
「現在風速5.3米/秒、風向6度、機艙溫度30攝氏度……」同一時間,運達風電臨平生產基地裡的「風力發電系統國家重點實驗室」中,大屏幕上實時顯示出這臺發電機組的參數。實驗室主管餘清清介紹說:「這就是運達風電自主研發的『智能風電場信息管理系統』,有了它,工程師隨時都能分析公司遍及十餘個省市、100餘個風電場的4000多颱風電機組中,任何一臺的運行數據。」
精細化管理風的力量
「『智能風電場信息管理系統』已正式投入運行,它是浙江省智能製造示範區支撐項目。該系統以風電機組運行大數據為基礎,結合網際網路和雲計算等技術,匯集了風電場遠程監控、風電場能量管理、風功率預測、故障智能診斷、機組健康管理、性能評估分析等功能,實現風電場運行管理和運維服務的數位化、智能化,能提升風電場的投資收益。」省機電集團副總經理、浙江運達風電股份有限公司董事長楊震宇說。
「物聯網、雲計算、大數據等新技術的湧現,對風電技術產業影響很大。2015年風電機組智能控制技術研究與示範項目被列入國家科技支撐計劃項目,運達風電在申報的19家企業中,專家評分名列第一,取得國家科技支撐計劃的立項支持。運達風電向用戶提供機組產品的同時也提供能量管理系統,根據電網情況和用戶負載情況,在調度中心可對風場、對單颱風電機組下達調度指令。」公司總工程師葉杭冶說。
通過網際網路+的方式精細化管理,實現降成本、提效能,是傳統製造業未來的發展方向。葉杭冶給記者舉了一個簡單的應用案例:「風電機組有點像風車,對準風向很重要,出現輕微偏移,都會嚴重影響發電能力,使得風場營收下降。以前需要工程師到現場人工調整,完全對準風向難度不小,時間長了仍然會鬆動偏移。但現在,大數據分析能自動找出那些對風不準的機組,只要修正後臺數據,就能讓發電機組完全對準風向。有了網際網路+,工程師不用去現場,精確度還更高了。」
大數據分析還能對風場進行全方位、全壽命跟蹤,提高風場管控能力。「每颱風電機組的震動、噪聲等,都是有用的數據。我們對這些數據進行採集、存儲,將其統一化、共享化,並對信息進行抽取、分析和研究。」葉杭冶解釋說,「『上醫治未病』,智慧運維正是如此。通過大數據分析,我們能提前知道哪颱風電機組會出現什麼故障。工程師可以選一個風最小、最適合維護的時間,一次性維修多臺機組。增加用戶收益,提高可靠性和可用率、增加電量產出,降低成本。」
大數據服務添新翼
運達風電是省內最大的新能源裝備製造企業,也是國內主要的風電設備製造商,它的核心業務是風電整機的製造。2015年共裝機1260MW,總銷售收入38.77億元,目前的儲備訂單超過300萬千瓦,合同金額120億元。至2016年9月,已安裝各型風電機組4000餘臺。
楊震宇告訴記者,運達風電未來的發展戰略是「一主兩翼」,就是業務不限於風電整機製造,也要延伸到風電運維服務和風電場開發經營,「就是要做行業的4S店」。
「根據業內專家預測,隨著我國大量風電機組質保期的到期,在未來,風電場的運維服務將是一個很大的新興市場。我們未來的目標,是成為全球技術領先的風電整體方案供應商。」葉杭冶表示,運達風電利用多年風電機組運維經驗,向風電技術服務業轉型,將依託張北生產基地,面向內蒙古自治區和三北地區(西北、華北、東北)廣闊的風電市場,建設運達風電在北方地區風電機組銷售的「4S」店,並總結經驗,使這一模式在運達其他生產基地所在地區得以複製和推廣。
擁抱網際網路+,是傳統製造業進行產業鏈延伸的需要。「我們為『智能風電場信息管理系統』開發了移動端,也就是說我們的工程師,無論身在何處,都可通過手機遠程監控4000多颱風電機組中的任何一臺。」楊震宇說,「這就解決了做4S店的關鍵問題——目前我們運營的100多個風場,分布在全國十多個省市,但企業的技術專家團隊只有一支,一出問題就讓技術專家赴實地診斷,肯定分身乏術。現在,有了網際網路+,可以先通過大數據做智能診斷,再確定下一步應對方法。」
「故障統計、質量分析等大數據手段,還有助於企業優化後期產品,能不斷持續提升產品的性能。」葉杭冶說,「我們的國家重點實驗室,正在培養一批數據分析師。同時,我們的『智能風電場信息管理系統』還將與中國電科院的巨大數據中心聯網,實現數據量1+1大於2。」
運達風電在1972年成功研製出國內第一臺18千瓦風力發電機組,實現我國在併網型風力發電機組研製史上零的突破。當下和未來,「網際網路+」成為運達風電持續發展、實現「百年老店」夢想的法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