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果在你的面前有這樣一則雜誌廣告:1、電子版的時尚雜誌20元,2、紙質版的時尚雜誌50元,3、電子版+紙質版50元,如果你要買的話,你的選擇是哪個?
你沒有看錯,紙質版的雜誌和套餐價格是一樣的,你是不是會選擇3呢,明明50元可以買兩個版本,為什麼要買一個,甚至產生選3相當於電子版是送的想法,大家基本都有這樣的心理。所以往往就是套餐會賣的更火,除非你就只想買單品,那就另當別論。
這種結果是商家們和營銷者希望看到的,事實上他們也成功了。為什麼這種營銷方式會獲得理想的效果,它背後的營銷原理或者消費心理是什麼呢,我們是如何被「操縱」的,我們都應該了解一下,至少做一個清醒的消費人或者聰明的營銷人。
人類行為有大致相同的一個點就是人們很少做不加對比的選擇,也就是人們習慣在決定前對已知事項進行價值比對,哪個划算就會傾向於哪個。因為只有通過對比,才會了解事物之間的相對優劣,以此來估算它的價值。比如,我們不知道自動擋汽車的價格,但是可以猜出它比手動擋的汽車要貴。
生活裡幾乎都會用到相對關係,我們想買洗衣機,不知道買什麼品牌好,直到有一天在電視上看到了某品牌的洗衣機,它的各方面符合你的要求,你決定就是它了;我們不知道渴望什麼樣的生活,直到覺得周圍朋友的和諧寧靜才是我們追求的生活的樣子;我們不知道自己的目標在哪裡,直到看到別人手捧獎盃,光彩奪目的神情,才明白未來奮鬥的方向。
生活裡好像處處有對比,對比意味著我們需要花費精力去比較哪個更加合心意,有選擇恐懼症就更難了。
所以上面雜誌的例子中,在電子版和印刷版中做選擇,目標明確還好,如果不明確的話就要糾結了,所以營銷人員就會「貼心」的推出套餐價,而且是與印刷版同等的價格,這一招對糾結者頗有效,因為它提供了看似簡單划算的選擇。
為什麼看似呢,其實它的道理跟淘寶的包郵一樣,我們總是會優先選擇包郵的商品,即使我們幾乎都知道包郵產品的郵費其實已經加在商品價格裡面,但還是不由自主地選擇它。
在《怪誕行為學》這本書中,作者對開頭例子中雜誌做過一個100人參與的實驗,結果是選擇電子版的有16人,單訂印刷版的是0個,而選擇電子版+印刷版套餐價的為84人。顯然,在套餐價的對比下,單訂印刷版雜誌沒有任何價格優勢。
作者將單訂印刷版雜誌這一個選項稱為「誘餌」,因為這一個「誘餌」明顯影響了他們的選擇,怎麼說?作者將這個誘餌刪去,只留下1、電子版的時尚雜誌為20元,2、電子版+印刷版雜誌50元,結果完全變了,單訂電子版的從16人增加到68人,選擇套餐的從84人降到32人,明明單訂印刷版上輪沒有人選,但是這輪去掉它竟然反轉了這麼多,原因就是有對比的存在,它是促使人們選擇套餐版的一個誘餌。
這種設置對比選項以此來影響選擇結果的現象就是誘餌效應。生活中的相對論可以幫助我們做決定,但是它也伴隨著不好的一面,因為我們容易產生攀比或者比較的心理,從而影響我們的心態和心情。
攀比的高度與幸福度不是正比關係,研究表明,最幸福的人並不在個人收入靠前的國家裡。你會發現攀比是沒有止境的,無論今天擁有了什麼,明天總是想要更好的,但是幸福一直不是跟隨它。因為追求幸福和掙脫束縛的天性,好在我們可以控制我們比較的圈子大小,我們能主動打破相對論的怪圈。
就像一位成功的創業者詹姆斯·洪,他身價不菲,但是他懂得如何把生活的圈子劃得小一些,他會從賣掉自己保時捷boxster跑車而換成豐田普銳斯開始。他是這樣說的:因為你擁有了保時捷boxster,還想擁有保時捷911,而當你擁有了保時捷911的時候,你就想著法拉利了。
正視自己的欲望,學會控制自己的欲望,一旦欲望之火熊熊燃燒,撲滅需要動用很大力量,同時會留下凌亂的心跡,而不是水過無痕。正如上面的詹姆斯·洪一樣,主動切斷攀比的繩索,回歸生活的初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