蜜蜂那些與人類相似的行為

2020-11-25 甌網

2014/03/16 11:49 來源:溫州晚報 瀏覽:4503

如果從動物學的角度介紹蜜蜂,相信會讓很多人感到乏味。例如,蜜蜂屬膜翅目、蜜蜂科。體長7-20毫米,黃褐色或黑褐色,身有密毛,頭與胸幾乎同樣寬,腰部較胸部、腹部纖細,觸角膝狀,複眼橢圓形,口器嚼吸式,後足為攜粉足等等。但是,如果用唐代詩人羅隱的《詠蜂》來看待蜜蜂,就會對蜜蜂平添幾分敬意:不論平地與山間,無限風光盡被佔,採得百花成蜜後,不知辛苦為誰甜?

不過,古往今來人們不只是對蜜蜂有敬意,還有愛意。例如,人們把蜜蜂稱為小精靈。這份親暱和愛稱在很大程度上其實來自蜜蜂與人類的諸多相似性,以及蜜蜂對人類的奉獻。現在,研究人員又發現了蜜蜂許多人們以前並不知道的與人類極其相似的行為方式,以及為人類奉獻的更有營養和更美味的食物。□張田勘

蜜蜂也有民主決策

研究發現,蜜蜂也有民主決策的行為,尤其是在面臨它們生存的重大事情時,例如,搬遷它們的定居點——蜂巢。

蜜蜂是流動性比較強的動物,就像人類中的吉普賽人。每年蜜蜂都要尋找新住址,但是,如何尋找最好的住址蜜蜂就需要啟動民主決策程序才能決定。通常情況下,每年春天,一個蜂群中大約2/3的成員會脫離原有蜂群而組成新的蜂群。但是,這些要獨立的蜂群首先需要尋找到新住址才能建立新的家庭。

它們的做法是,並非所有想建立新家庭的蜜蜂會外出茫然選址,而是派出數百個偵察蜂去尋找新住址,而絕大多數蜜蜂則待在樹枝上等待。蜜蜂對新住宅的要求也很嚴格,一般是寬敞、中空的樹。每一隻偵察蜂經過偵察後就會知道一般住址和「五星賓館」之間的差別。它們回到原地後會向蜂群介紹新住址。如果新住址像五星賓館或狀況較好,它們跳的舞會越長、越歡快,因此就能召集更多的蜜蜂前往新住址。偵察蜂召集的蜜蜂數超過一定的數量,也就是達到多數,蜂群就會把蜂窩轉移到偵察蜂推薦的新住址。

問題不在於偵察蜂能否找到這樣的新住宅,而是同時可能找到很多這樣的新住宅。最大的問題是,萬一偵察蜂找到了兩處不相上下的既舒適又寬敞的新家後,它們如何做出選擇。做出選擇的前提條件是,蜂群不能分裂,因為蜂群只有一個蜂后,也就必須只能選一個住址。

美國康奈爾大學的蜜蜂生物學家託馬斯·西利等人為此做了一個研究,以觀察蜜蜂的決策。他們在偏遠的緬因州島搭建了2個相同的蜂巢,然後釋放一大群蜜蜂。這群蜜蜂中拜訪其中一個蜂巢(蜂巢A)的偵察蜂被塗上黃條紋,拜訪另一個蜂巢(蜂巢B)的偵察蜂被塗上粉紅條紋。

結果,中意於蜂巢A和蜂巢B的偵察蜂都會在蜂群面前大跳搖擺舞,以說明它們尋找到的新住址就像五星賓館那樣舒適和宜居。而且,為了阻止對方表達意見,它們會用撞頭和發出尖銳的叫聲來阻止對方跳舞,從而讓蜂群相信自己所找到的新住址才是最好的。這一點就像人類的民主選舉中拉票一樣。

結果,能有效阻止對方表達意見的一方會獲得蜂群更多的支持,一旦支持者超過半數,蜂群就能確定新住址。更有趣的是,蜂群怎麼能判定哪只偵查蜂所提供的新住址是最好的呢?原來,蜂群除了靠視覺,還靠聽覺來判斷支持蜂巢A還是蜂巢B的推薦者。蜜蜂的左、右耳的神經元會同時受到聲音的刺激,為了確定聲音來自哪一邊,它們的神經元之間會相互抑制對方的興奮。一旦左邊達到閥值水平,大腦會得出結論——聲波來自左邊。因此,判斷左邊的偵察蜂推薦的新住址最好。

另一方面,這個研究還發現了另一個真相。過去的研究發現,蜜蜂的撞頭行為是一種警告,讓其遠離當時覓食的地方,因為這個地方有危險,如存在胡峰,會被胡蜂吃掉。但是,新研究發現,蜜蜂的撞頭也是一種拉票行為,能加快民意表決的進程。

蜜蜂的右撇子和左撇子

人使用自己的手分為右撇子和左撇子,研究人員新的研究發現,蜜蜂也有右撇子和左撇子,但是,蜜蜂的右撇子和左撇子是它們使用自己的右觸鬚和左觸鬚。蜜蜂與人類的右撇子和左撇子的使用並不相似,蜜蜂用右觸鬚和左觸鬚來做各種不同的重要工作。

蜜蜂觸鬚具有多種功能,如嗅覺、味覺和聽覺功能,同時還可以探測溫度、風以及溼度變化。這依賴於蜜蜂觸鬚上的數千個感覺細胞。因此觸鬚不僅幫助蜜蜂自由穿行於野外,同時也幫助它們在蜂房的群居環境下飛行。蜜蜂主要藉助化學信息素彼此聯繫,用不同的氣味傳遞從警報到個體同伴狀況的一切信息。

澳大利亞新南威爾斯的新英格蘭大學神經與動物行為研究中心的萊斯利·羅傑斯等人最近的一研究發現,蜜蜂和諧的社會合作行為與其更多地使用右觸鬚有關。他們發現,僅用右觸鬚進行溝通和聯繫的蜜蜂與那些僅用左觸鬚進行溝通和聯繫的蜜蜂相比,前者彼此之間能更快地進行聯繫,並且更有可能進行積極的互動,例如,可以通過伸出舌頭的動作進行互動。

但後者則更有可能通過做出攻擊性的「C-反應」進行消極的互動,即把它們的刺和爪子指向其他蜜蜂,包括那些來自它們自己蜂巢中的蜜蜂,這也是一種敵意行為,表示了一種不太合作的行動。不過,使用右觸鬚的蜜蜂也有「C-反應」,但是它們比使用左觸鬚蜜蜂來說,更傾向於對來自另一蜂巢的蜜蜂做出攻擊性的「C-反應」。因此,常常使用右觸鬚的蜜蜂對自己人友善,對外來者不友善。這也意味著蜜蜂是使用右觸鬚與同一蜂群的其他工蜂交換信息和準備應對來自另一蜂群的蜜蜂的攻擊。但常使用左觸鬚的蜜蜂則是對自己人不友善。

不過,蜜蜂的右撇子和左撇子還有更多的不同功能。同樣是澳大利亞新英格蘭大學的羅傑斯和義大利特倫託大學腦科學研究中心的喬治·瓦洛蒂加拉等人發現,蜜蜂的記憶功能與左右觸鬚有關,左觸鬚掌管的是長時記憶,而右觸鬚掌控的是短時記憶。

研究人員採用口吻屈伸反射來觀察蜜蜂的記憶。給蜜蜂提供一滴糖汁,它會伸長口吻來獲取糖汁。如果在給糖汁之前給予檸檬氣味的刺激,經過短時間的訓練,即使僅僅只有檸檬氣味,蜜蜂也會伸出它的口吻。也就是說,經過訓練,蜜蜂能長期對一種氣味保持正確的記憶。但是,氣味是由蜜蜂頭頂的兩個觸鬚來感知的,這兩個觸鬚的記憶是一樣的嗎?

研究人員對此進行了深入研究,方法是用乳膠基質蒙住左觸鬚或右觸鬚,以使被蒙住的那隻觸鬚不能感知氣味。在蒙住左觸鬚後經過一小時的訓練,蜜蜂的右觸鬚可以辨彆氣味,而僅使用左觸鬚不能正確辨彆氣味。然而,在蒙住右觸鬚並經過24小時的訓練後,蜜蜂的左觸鬚才能正確識彆氣味。這說明,儘管蜜蜂的左右觸鬚都能通過記憶辯識氣味,但是,右觸鬚更擅長短時記憶,而左觸鬚更擅長長時記憶。

為了證實這一點,研究人員又做了一個橫向測試,在蜜蜂的左邊或右邊觸鬚放置有氣味的物質,但不蒙住觸鬚,這樣兩個觸鬚都可以辯識氣味。經過1小時的訓練,蜜蜂使用右觸鬚時能更好地完成記憶任務。相反,蜜蜂要經過6-24小時的訓練,才會發生記憶的橫向轉換,即蜜蜂的記憶主要都來源於左觸鬚。

這再次證明,儘管蜜蜂的左右觸鬚都有學習和記憶的功能,但長時記憶需要蜜蜂的左觸鬚發揮作用,而短時記憶需要蜜蜂的右觸鬚發揮作用。蜜蜂為何有這樣的左右觸鬚的記憶功能呢?一種假說是,蜜蜂左右腦的記憶能力並無差別,而是一樣的,但是表現出來的左右觸鬚的記憶功能不同僅僅是由於右觸鬚是短時記憶的通道,而左觸鬚是長時記憶的通道。

不過,研究人員認為,這種左右觸鬚與蜜蜂的工作有關。因為蜜蜂要不斷地發現蜜源並採集花蜜,因而要記憶和辨識不同的蜜源。蜜蜂在一天之內要接觸較多的不同花朵,這就需要它們在一天之中對不同的氣味產生相關的記憶,這就要求長、短時記憶在兩個觸鬚之間有序轉換。右觸鬚掌管短時記憶,可以不斷學習和記憶新的氣味,由此則不會干擾左觸鬚對其他氣味的長時記憶。

至於蜜蜂是如何把一種氣味當作長時記憶的氣味而通過左觸鬚儲存在大腦,而把另一些氣味視為短時記憶的氣味而通過右觸鬚保存在大腦的,還需要更深入的研究來揭示。

為人辛苦為人忙

現在,研究人員發現,通過蜜蜂傳花授粉而結出的果實遠比風媒授粉結出的果實更美味更營養,也更有利於人的健康。

作物(植物)除了少數是自花授粉繁殖後代外,大部分是異花授粉。異花授粉繁殖後代的方式有蟲媒、風媒、水媒和鳥媒。能負擔傳花授粉重任的主要是蜜蜂、蝶、蛾、蟻、蠅等昆蟲。然而,其中最主要的授粉昆蟲是蜜蜂,佔蟲媒的80%,其他昆蟲僅佔20%。最新的研究發現,蜜蜂的傳授花粉還是提高作物果實營養和美味極佳途徑。

例如,顏色鮮紅、形狀完美、味道絕佳的草莓就是蜜蜂的傑作。德國哥廷根大學農業生態學家特佳·特查克等人發現,蜜蜂授粉不僅可以提高草莓質量,還能延長草莓的保質期,由此可以為人們節省數億美元的開支。不僅如此,蜜蜂還可以為其他水果和蔬菜帶來同樣的益處。此前,研究人員在印度尼西亞的研究就發現,蜜蜂可以提高咖啡植株的授粉質量,在蜜蜂多的地方,咖啡不僅產量更高,而且咖啡豆形狀不均勻等畸形現象也明顯減少。

不過,研究人員還不知道蜜蜂授粉是如何增加草莓的外表豔麗的,這需要進一步的研究才能揭示奧秘。不過,按照作物生長的規律,作物顏色變得鮮豔有利於吸引動物來傳播種子。

相關焦點

  • 蜜蜂的行為特點是什麼?
    關於蜜蜂的行為特點是什麼的問題,我們首先要看蜜蜂的品種,蜜蜂品種不同,其行為特點也有差異,就算是同一個蜂種,不同的類型其行為特點也會略有差異,總體上來說
  • 同一地區的人類和鳥類有著相似的行為模式
    當地時間1月15日,一個國際研究團隊在《科學》雜誌上發表論文稱,通過分析300多個不同區域的人類、其他哺乳動物及鳥類的行為數據,他們發現,人類的行為(包括覓食、繁殖、育兒,甚至社會互動)與生活在同一地點的大多數非人類物種相似。
  • 磁場對蜜蜂的行為會產生什麼影響 ?
    蜜蜂在大範圍的採集活動中如果不能順利歸巢,蜂群勢必會得不到充足的食物,進而影響到整個蜂群的生存與繁衍,而蜂群又與植物授粉息息相關。因此,為了更好地探究磁場對蜜蜂的影響,本文對蜜蜂可能存在的磁感應機制及不同磁場強度對蜜蜂行為特性的影響進行綜述。關於蜜蜂體內的磁感應機制,被人們普遍接受的是以磁顆粒介導的磁受體假說,認為蜜蜂利用腹部的磁鐵顆粒感受磁場。
  • 蜜蜂、螞蟻與人類
    竇 旭 民蜜蜂和螞蟻均屬於昆蟲綱膜翅目類昆蟲,而人類屬於哺乳綱靈長目類高級動物。然而,三者之間卻有一個共同特點,這就是全都屬於社會性的生活群體。在昆蟲綱中,蜜蜂屬於高級進化的類群。社會性生活方式的出現,「勞動」分工的不同,「語言」信息的傳遞,蜂巢結構的不同,以及通過「舞蹈」動作辨認蜂巢的方法等等,進一步促進了蜜蜂群體的進化。同樣,螞蟻是現代動物體系的優勢類群,擁有極為龐大的數量和極為複雜的社會結構。螞蟻與其它各種生物有千絲萬縷的聯繫,種類多樣的螞蟻和相關物種的多樣性,以及螞蟻社會分工的多樣性,造就了螞蟻在行為上的多樣性。
  • 海豚的繁殖行為與人類極為相似
    事實上,海豚似乎有著極其複雜的性生活和情感生活,這只是它們表現出奇怪的人類形象的一種方式。海豚倫理專家(是的,這確實是一份工作)託馬斯·懷特教授曾告訴「每日電訊報」,「海豚大多是雙性戀,有時是異性戀,有時是同性戀,而且相當頻繁-每天有人告訴我8到10次。
  • 如果蜜蜂從地球上消失 會對人類產生什麼影響?
    許多人都聽說過蝴蝶效應,即一個小小的行為帶來了嚴重的後果。這種現象的一個很好的例子就是蜜蜂。如果在某些場景下,這種昆蟲突然消失在我們的這個星球上,那會發生什麼呢?有人或許會開玩笑說,我們將沒有蜂蜜可吃了,但我們要談論的問題將要更加嚴肅。
  • 人類養蜜蜂,到底是對還是錯呢?蜜蜂知道自己被飼養著嗎?
    最近我看了一篇文章,裡面寫到人類其實是被外星人圈養在地球上的,只是人類自己不知道,就像我們人類養殖家禽,家禽同樣也不知道自己是被圈養的。看完這篇天馬行空的文章後,我的腦海裡突然出現一個思想,我們養殖的蜜蜂,他們知道自己是被飼養的嗎?人工養殖蜜蜂真的好嗎?帶著這些問題,我寫下了這篇文章。
  • 華東蜜蜂成群奔向死亡,愛因斯坦預言:沒有蜜蜂,人類最多活四年
    蜜蜂對人類至關重要,研究發現,檢測空氣汙染源頭,蜂蜜竟有這種功能! 中國華東地區,從浙江到安徽一帶,出現「殭屍蜜蜂」現象。專家分析是由於濫用農藥,蜜蜂中了慢性毒,有如殭屍般成群出走蜂巢。媒體新華網此前曾報導,愛因斯坦的預言:如果蜜蜂從世界上消失了,人類也將僅僅剩下4年的光陰!蜜蜂對人類至關重要,研究發現,檢測空氣汙染源頭,蜂蜜竟有這種功能!
  • 東方蜜蜂利用集體振動行為防禦胡蜂
    中科院西雙版納熱帶植物園的科研人員通過實驗發現,與西方蜜蜂不同,當捕食者胡蜂靠近東方蜜蜂時,東方蜜蜂的守衛蜂會擺動腹部產生嗡嗡聲,通過振動行為發出「我看見你了」的信號,從而防禦胡蜂的捕食。國際雜誌《動物行為》近日報導了這一研究結果。 據介紹,提供可信的實驗證據來證明動物之間的追捕和防禦信息是很困難的。
  • 華東蜜蜂成群死亡,愛因斯坦曾預言:沒有蜜蜂,人類最多活4年
    新華網此前曾報導,愛因斯坦的預言:如果蜜蜂從世界上消失了,人類也將僅僅剩下4年的光陰!蜜蜂對人類至關重要,研究發現,檢測空氣汙染源頭,蜂蜜竟有這種功能!專家分析是由於濫用農藥,蜜蜂中了慢性毒,有如殭屍般成群出走蜂巢。 媒體新華網此前曾報導,愛因斯坦的預言:如果蜜蜂從世界上消失了,人類也將僅僅剩下4年的光陰!蜜蜂對人類至關重要,研究發現,檢測空氣汙染源頭,蜂蜜竟有這種功能!
  • 兇狠的大黃蜂是蜜蜂的天敵,而蜜蜂卻用物理學奇招反制
    但像大多數生物一樣,亞洲大黃蜂通常不會攻擊人類或動物,除非它們覺得自己的巢受到威脅。與蜇人相比,它們大量捕殺蜂群的事跡更加聞名。亞洲大黃蜂的食物豐富,昆蟲種類繁多,其中蜜蜂是它們的最愛。事實上,許多種黃蜂都有捕食蜜蜂的習慣。
  • 保護蜜蜂就是保護人類自己
    據報導,蜜蜂可為17萬種植物授粉,每年為全球和歐洲分別創造2650億歐元(1歐元約合7.5元人民幣)和220億歐元的經濟價值。  然而,由於氣候變化、集約化農業、濫用農藥、生物多樣性遭破壞和汙染等多種因素,蜜蜂的生存受到嚴重威脅。
  • 人類對蜜蜂的尊崇
    在希臘,認為蜜蜂原是一位絕色美女,是古代克裡特國(Crete,現在是希臘最大的島嶼)國王的女兒。據說,她曾向眾神之神宙斯(Zeus)奉獻過山羊奶和蜂蜜,為此,宙斯留下她化為蜜蜂。用蜂蜜釀成的蜂蜜酒被克裡特人、埃及人和希臘人奉為長生之酒。雕刻在墳墓上的蜜蜂則宣告死者會復活。
  • 蜜蜂把幼蟲叼出巢有那些原因?
    蜜蜂是具有自我防禦,自我清理自己自救能力的群體。它們能夠團結一致抵抗外敵,也知道維護自己的居住環境,在有必要的時候還需出現非常規的自救行為,比如失王時造應急王臺,蜂箱環境太差出現逃群的行為,等等。平常我們遇到蜜蜂叼幼蟲的現象,相信並不少見,聽蜂之語認為這種行為屬於蜜蜂的自我清理以及自救的一個範圍。發生的具體原因有:一、移蟲(自救行為)。
  • 研究發現蜜蜂與人類內隱視覺統計學習的不同機制
    此前,人們認為這種視覺能力只存在於人類和更高級別的物種中,而在擁有微型大腦的蜜蜂身上的發現將激發人工智慧的進一步發展。  這項研究還報告說,蜜蜂和人類使用了根本不同的計算方法來進行學習,這可能是人類發展出卓越學習能力的關鍵原因之一。
  • 愛因斯坦曾說,蜜蜂要是消失人類只能活4年,蜜蜂究竟有多重要?
    蜜蜂這種昆蟲大家都不陌生,這種昆蟲在我們的生活中,存在感還是比較低的,畢竟大家生活在城市中,也不經常見到蜜蜂,但是蜜蜂對我們的生活極其重要,愛因斯坦曾經就說過,要是蜜蜂消失了,人類只能存活四年。那蜜蜂究竟有什麼作用,讓他能說出這樣的話呢?一起來看看吧。
  • 人類偷走辛苦釀製的蜂蜜,蜜蜂會不會很傷心?
    人們飼養蜜蜂是利用了蜜蜂的貯食行為,而不斷的取走蜜蜂的糧食,那時的人們取蜜時還是靠殺死蜜蜂為代價,來獲取美味的蜂蜜。直到1851 年,一個美國人發明了可移除的巢脾,在獲取蜂蜜的時候可以不傷害蜜蜂,至今仍在使用。蜂箱裡的「巢脾」挨個平行懸掛,每個巢脾上有一個蜂巢。
  • 愛因斯坦:蜜蜂滅絕,人類只能存活4年?蜜蜂和人類有什麼關係
    愛因斯坦如果蜜蜂滅絕了,人類只能延續4年的時間,或者說沒了蜜蜂人類也活不下來,首先蜜蜂和人類能否活下去直接掛鈎,其次是沒了蜜蜂,人類最多只能在地球上延續4年。蜜蜂和人類說完了預言的真實性,我們再來分析一下預言的內容,它的依據是什麼?蜜蜂為什麼會和人類的生存扯上關係了?在我們的生活中,不說天天見到蜜蜂,一年到頭總是能看到幾次的。還有職業養蜂人,他們整天和蜜蜂打交道。
  • 有史以來被人類騙的最「慘」的動物——蜜蜂的馴化史
    人類利用和飼養蜜蜂經歷了漫長的歷史過程,大體上可分為古代養蜂在原始社會,人們獵取野生蜂巢的蜂蜜和蜂蠟,供食用和作祭祀品;進入漁獵社會,人類採集野生葛、麻、蠶絲,學會搓繩,製造並使用石器工具,利用繩索、繩梯爬到山崖或高大樹上的野蜂巢處,採集蜂蜜和蜂蠟。以後獵蜂人記住森林中野生蜂的蜂巢處所,定期去採集蜂蜜和蜂蠟。蜂蜜供食用,以後發現它還具有醫療作用。蜂蠟可作燃料供照明和藥用。
  • 蜜蜂隨處可見,為什麼聯合國說人類正面臨蜜蜂危機?
    很少有人知道,不起眼的小昆蟲:蜜蜂,竟然會影響到人類的糧食安全。在首屆世界蜜蜂日上,世界糧農組織提出了一個險峻的問題:一旦蜜蜂減少,那麼咖啡、蘋果、杏仁以及番茄等農作物將可能會絕收,到那個時候,人類或許只能靠大米、玉米以及馬鈴薯為食。這樣會加劇人類的飲食營養不均衡問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