改革開放以來,我省體育事業發展取得了顯著成就。全民健身活動深入開展,競技體育水平不斷提高,體育法制、科技、教育、產業和宣傳等各項事業都取得了新的成績。但是,受經濟社會發展水平及其他因素的制約,我省體育基礎整體上還比較薄弱,現行體育體制、運行機制還不完全適應社會主義市場經濟體制的要求,體育設施還不能滿足人民群眾的體育健身需求,地區間體育發展還不夠平衡,競技體育優勢項目不多,體育後備人才不足,體育科技教育水平不高。為了認真貫徹中共中央、國務院《關於進一步加強和改進新時期體育工作的意見》(中發〔2002〕8號),隊進一步加快我省體育事業發展,特作如下決定。
一、新時期發展我省體青事業的指導思想和總體要求
(一)新時期發展我省體育事業的指導思想是:必須高舉鄧小平理論偉大旗幟忠實實踐江澤民同志"三個代表"重要思想,以滿足全省人民群眾日益增長的體育文化需求為出發點,以增強全省人民體質和提高整體素質為目標,堅持體育為人民服務、為社會主義現代化建設服務,緊緊抓住迎接2008年北京奧運會的機遇,全面提高我省體育工作水平和綜合實力,為推動我省的經濟建設和社會發展作出貢獻。
(二)新時期我省體育工作的總體要求是:要從省情出發,堅持體育事業與全省經濟社會協調發展,群眾體育與競技體育協調發展;堅持走體育社會化、產業化道路,努力推進體育體制改革,強化體育制度創新,增強體育發展的後勁和活力;堅持依法行政,加強體育法制建設,穩步發展體育科技教育,培養高素質體育人才,不斷提高體育工作的整體水平;堅持社會主義先進文化的前進方向,強化體育隊伍的思想道德作風建設,促進全省體育事業持續、健康發展。
二、繼續實施《全民健身計劃綱要》,大力開展全民健身活動,增強全省人民體質
(三)要按照中發〔2002〕8號文件提出的努力構建群眾性的多元化體育服務體系的要求,以學校、社區、鄉鎮為重點,健全"政府支持、依託社會、開拓市場、全民參與"的運行機制,堅持"重在建設,強化服務,分類管理,科學指導"的工作方法,積極探索符合我省實際的群眾體育發展模式,推進我省群眾體育活動的多樣化、科學化和規範化。
(四)構建全省群眾性體育服務體系。要按照"親民、便民、利民"的要求,大力加強健身場地設施建設,方便群眾就地就近參加體育活動。努力健全社會化群眾體育組織網絡,壯大社會體育指導員隊伍,優化其素質結構,提高其整體水平;完善國民體質監測和測定系統,逐步擴大受測人群範圍,為政府制定群眾體育發展戰略提供科學依據,為群眾參加健身活動提供科學指導。要面向社會、面向群眾、面向基層,因地制宜,調動各方面的積極性,普遍開展小型多樣、群眾喜聞樂見的體育活動,豐富群眾的業餘文化體育生活o
(五)切實加強學校體育工作。各級教育部門和體育部門要進一步密切合作,按照全面推進素質教育的要求,認真實施《學校體育工作條 例》,不斷提高學生體質健康標準的實施面和達標率;積極創建青少年體育俱樂部,組織開展各類課餘體育競賽活動,使青少年養成終身體育鍛鍊的習慣,為培養體育後備人才打基礎。各級要逐年增加對學校體育場地設施建設的技人,力爭在較短的時間內,使全省各類學校的體育場館建設有明顯改善,並採取有效措施,防止學校現有體育活動場地被侵佔或改變用途。
(六)持續發展城市社區體育。城市社區建設是城市化的基礎工程,城市社區體育是社區建設的重要內容。各級政府要按照中央文明委等部門關於科教、文體、法律、衛生"四進社區"的要求,組織民政、體育、國土資源、建設、環保、規劃等部門,共同負責,各司其職,合理規劃,嚴格管理,制定好城市公共體育用地定額標準-努力建設和開闢更多面向廣大群眾的各類體育活動中心、體育場館、健身站等公益性體育場所,方便群眾健身活動。各級、各部門、各單位和農村鄉鎮都要創造條 件,鞏固陣地,健全組織,積極開展各類體育活動。
(七)堅持政府支持和社會興辦相結合,建設群眾性體育服務體系。各級政府要重點支持公益性體育設施建設,群眾性體育組織和體育活動以社會興辦為主。鼓勵和支持企事業單位和個人興辦體育娛樂經營服務實體,引導群眾體育消費。公共體育設施必須向社會開放,為群眾健身服務,各單位的體育設施也要有計劃地向社會開放,努力實現體育資源共享。
三、加強競技體育工作,進一步提高我省競技運動水平
(八)堅持全運〈全國運動會)戰略和奧運戰略相結合的工作思路,以人才培養為著眼點,以體育科技和體育教育為保障,加強體育運動隊伍建設,努力提高我省競技體育總體實力。要完善重點項目設置和布局,鞏固和發展傳統優勢項目,加強基礎性項目,適度開展投資少、見效快的奧運小項目,調整結構,優化布局,強化特色,突出重點,創品牌項目,出精品人才,走內涵型發展為主的道路,努力完成全運會任務,為完成國家新時期奧運爭光計劃作貢獻。
(九)充分發揮體育科技、體育教育的先導作用。省科技、財政、體育部門要通力協作,大力加強體育科研隊伍建設,加大對科研基礎設施建設的技人,努力促進體育科研與運動訓練的緊密結合,集中力量組織對重點項目和關鍵技術進行科技攻關,提高運動技術水平的科技含量。省教育和體育部門要按照體教結合的思路,合理配置和充分利用現有的體育教育資源,優化專業結構,調整教學內容,改進教學方法,提高我省各級體育運動學校的辦學質量;努力發展體育教育事業,建設集教學、科研、訓練三位一體的高水平體育人才培養基地。
(十)加強運動隊伍建設。要將提高運動技術水平與提高科學文化水平、道德修養水平結合起來,在運動員和教練員中深入持久地開展愛國主義、集體主義和革命英雄主義教育,通過體育訓練、競賽,展現全省人民銳意進取、不甘落後、奮發向上的精神風貌。要十分重視培養高水平教練員的工作將教練員隊伍建設納入全省科技人才戰略體系,制定和落實各項政策,創造優良環境,吸引國內外高水平教練人才。進一步制定和完善優秀運動隊訓練補助、教練員崗位津貼的激勵政策,解除運動員的後顧之憂。各級、各有關部門要認真貫徹落實國家關於優秀運動員的獎勵政策以及退役運動員就業安置、傷殘保險、升學深造等制度,形成進出暢通的機制。
(十一)大力加強體育後備人才培養。充分發揮競賽槓桿的調節作用,實現有限競賽資源的合理配置;拓寬人才渠道,促進人才交流,鼓勵市(地)、行業、高校和社會各方力量多渠道、多層次興辦高水平運動隊,積極組織縣(市、區)開展業餘訓練,鼓勵引進符合政策的人才;積極推進後備人才培養的體制創新和制度創新。
四、深化體育體制改革,增強我省體青事業發展的動力和後勁
(十二)建立與社會主義市場經濟體制相適應,符合體育內在規律,政府調控,依託社會,有發展和創新活力的體育管理體制和運行機制。要進一步明確政府和社會的事權劃分,實現政事分開,管辦分離。體育行政部門要把工作重點轉移到貫徹國家方針、政策,研究制定體育行業政策和發展規劃,依法加強行業管理和監督指導、提供服務上來,建立辦事高效、運轉協調、行為規範的體育行政管理體制。要繼續深化運動項目管理體制改革,按照責權利統一的原則,進一步明確各級體育管理部門的職責,充分發揮運動項目管理單位的專項職能。要加快競賽體制改革,努力探索政府管理、社會辦賽、市場運作的新路子,增強體育競賽的活力。
(十三)加快體育產業的發展。各級黨委、政府及有關部門要按照《山西省人民政府關於加快體育產業發展的意見》(晉政發〔2001〕8號)精神,從推動經濟發展和社會進步的高度認識體育產業的地位,把體育產業的發展目標納入全省經濟結構調整的總體規劃。各級計劃、財政、體育、稅務、國土資源、建設、規劃、金融、工商、文化、政法等部門,要制定和完善支持發展體育產業的政策措施,特別是要降低體育產業的市場準入"門檻",鼓勵社會資金進入體育產業領域。各級體育部門要自覺運用經濟手段來管理體育,盤活國有資產,整合體育資源,,以存量帶增量,以增量調結構,搞好體育產業的開發,不斷增強體育發展的動力o要做好體育彩票的發行銷售和使用管理工作,注重體育無形資產的開發,積極開拓體育航空服務領域,為我省的經濟建設服務。要大力培育和規範管理體育市場,逐步形成有利於體育產業發展的氛圍。
五、切實加強對新時期體育工作的領導
(十四)各級黨委、政府要站在貫徹"三個代表"重要思想的高度,切實加強對新時期體育工作的領導。要認真制定本地體育事業發展規劃,把體育事業納入經濟建設和社會發展總體規劃,納入城鄉建設規劃,納入政府任期考核目標。要按照中發〔2002〕8號文件精神,健全體育機構,配備強有力的領導班子,逐步加大對體育事業的投入,確保體育事業經費隨著財政收入的增長逐步增加。要重視縣級、街道和鄉鎮體育工作,積極探索機構改革後縣級體育工作的體制和機制,防止出現體育工作無機構承擔、無人員承辦,以及無經費、無場地、無活動的現象。
(十五)加強體育法制建設,建立健全體育法律法規體系,將體育工作逐步納入法制化管理軌道。各級政府和有關部門要認真貫徹《山西省全民健身促進條 例》、《山西省體育設施管理條 例》和《山西省體育經營活動管理條 例》等地方性體育法規,加強體育行政執法,提高行政執法水平,依法行政,依法治體。要依照國家的法律法規和有關部門的規章,加強對體育隊伍遵紀守法的教育和監督管理,堅決糾正體育行業不正之風和腐敗現象,堅決反對使用違禁藥物和違背"公平、公開、公正"的競賽原則以及與公民道德建設背道而馳的各種不良行為,維護體育的公正性和純潔性。
(十六)加快體育場地設施建設。採取"政府主導、統籌規劃、分級負責、齊抓共建"的工作思路,加大投入力度,逐步擴大我省體育設施的總體規模,力爭在較短的時間內,明顯改變我省體育設施落後的狀況。加強城鄉公共體育用地設施規劃。新建的非營利性體育設施,地方政府可以採用劃撥方式提供用地。新建居民小區、經濟開發區和學校必須配套建設相應的體育設施。儘快建設省遊泳跳水館,改建省體育館。各市(地)要爭取在轄區內建成一個適合群眾健身需要、具有示範作用的全民健身活動中心。
(十七)完善體育工作的社會協調機制。各級黨委、政府和各有關部門要明確責任,積極支持體育事業發展;體育主管部門要加強與教育、文化、科技、衛生、宣傳等有關部門的聯繫,相互配合,實現資源共享,為體育事業的發展創造良好環境。各級工會、共青團、婦聯、各隊行業和社會各界要發揮各自優勢,積極興辦體育事業。宣傳部門和各新聞媒體要加大體育宣傳力度,推動體育事業健康發展。全省上下要共同努力,形成黨委和政府領導、各部門分工負責、全社會共同興辦的體育事業發展新格局,為推動全省的兩個文明建設作出新的貢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