這位前輩名叫姜宏民,居住在愛德華王子島,53年前,他和加拿大結緣。
那是1967年,正在美國寫博士論文的臺灣留學生薑宏民收到了愛德華王子島威爾斯王子學院心理學系的聘書。那時的愛島和今天大不一樣,與大陸相連的大橋還不存在,島上也沒有幾戶華人。姜先生起初仍有返回美國的打算。但是種種因緣之下,他們在小島上定居下來。半個多世紀過去,姜家也從一對年輕夫婦的小巢變成一個有三個女兒、數個孫輩和重孫輩的大家庭。那是二十多年前的一天,姜先生的外孫為一份作業問起曾外祖父母的名字。他因此打算花上一個周末給孩子們寫一個簡單的家譜。但是在整理資料的過程中,他被自己的家族史深深吸引:客家人的長途遷徙,臺灣北埔客家聚落的變遷,祖父母輩的傳奇故事……於是一個周末變成了無數個周末,一棵簡筆家族樹朝著一本家族史的方向發展。但是這本家族史因姜先生撰寫《愛島華人史》被長時間擱置,再撿起來已是十年後。此時他的注意力已從家族史轉向自身:「我是誰?一個臺灣孩子是如何在愛島紮根的?是什麼讓我成為今天的樣子?」他的專業本是心理學研究,這一次,他把自己當成了研究對象。姜先生並不急於完成自傳。他本來做事就有些完美主義,又深受道家」無為而治「的影響。這本書寫寫停停,無數次修改,寫到17萬字又刪掉一半。一轉眼又過去了十幾年。最終是他這兩年的心臟問題讓他意識到時間開始緊迫起來,不能再拖。今年4月份,自傳《Home Is Where the Water Is / 依水之戀》終於出版。一個人的一生當中總有幾個關鍵時刻,在這種時刻作出的選擇對後來的生活有著決定性的影響。姜先生說,他人生中的第一個關鍵時刻是離家去美國讀書。當時臺灣尚未開放,出國留學所費周折和大陸七、八十年代類似。姜家是北埔大族,他大學畢業後本可以在臺北過舒適的日子,父母也反對他離開臺灣。但是他不喜歡臺灣當時壓抑的社會環境,下決心要去國外開始新生活。姜先生的第二個人生十字路口是在迷茫時遇到了後來的恩師、人本主義心理學創始人馬斯洛(Abraham Maslow)。那時他已經選定心理學作為自己的專業,但是並不喜歡整日在動物身上做實驗。一次偶然讀到馬斯洛的著作,他立刻知道自己找到了導師和未來的研究方向。編者註:馬斯洛是美國心理學家,以需求層次理論著名。馬斯洛於1943年提出這一理論,其基本內容是將人的需求從低到高依次分為生理需求、安全需求、社交需求、尊重需求和自我實現需求五種需求。馬斯洛需求層次理論是人本主義科學的理論之一,其不僅是動機理論,同時也是一種人性論和價值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