陳寅恪的「恪」這個字,被普遍讀作「què(確)」,根據是:陳寅恪先祖原居福建上杭,屬客家系統,客家人讀「恪」作「què(確)」。但據金文明《守護語林》中所作考證,這是以訛傳訛之謬。上杭的客家話裡,根本沒有q這個聲母,凡普通話q聲字在客家話裡多讀作「k」。上世紀八十年代初期香港出版社的《李氏中文字典》用「課」注「恪」的國音,而用「確」注「恪」的粵音。而據陳寅恪助教王鍾翰回憶,陳老所用的英文署名是Tschen Yinko(ko一作koh),可見「恪」絕不讀「què」,惟其粵音注音字「確」的普通話讀作「què」,而因此就自作聰明給「恪」編一個新音,是很荒謬的。陳寅恪本人也認為,用普通話時,「恪」當讀作「kè(課)」,而這也是「恪」字在普通話中的惟一讀音。
據說,清華圖書館元老畢樹棠先生曾經問過陳先生,陳先生告訴他「恪」應讀ke音,他又問「為什麼大家都叫你寅què,你不予以糾正呢?」陳先生笑著反問「有這個必要嗎?」
陳寅恪的老家江西修水,「恪」字輩已不下千人,叫「陳寅恪」的就有6人。這些以「恪」命名的宗親,無論是他們本人還是他們的長輩,都讀「恪」為koh(古入聲)。
陳寅恪從青年到老年,從沒有將「恪」寫成que音。例如他在瑞士、美國、德國留學和發表論文的署名,以及1956年在中山大學《本校專家調查表》上填寫的名字拼音均為ChenYinke或ChenYinKoh。北方方言已無入聲,古入聲koh在當年的北平官話中已轉化為kè,陳寅恪及其兄弟在正式場合都使用kè音。
根據陳寅恪生平經歷,應該是從清華園開始被人叫成陳寅què的,至西南聯大、成都燕大時期,已約定俗成。但陳寅恪本人並不認可,在成都燕大時曾親口對他的研究生石泉說:「我的名字念『客』。」
據說,陳寅恪到中山大學後,師生職員相沿成習念què,與其夫人唐篔不無關係。唐篔是臺灣巡撫唐景崧的孫女,自幼依母在天津長大,母音為平津一帶的語音。她讀「恪」為què,當學生稱寅kè先生時,她常常糾正說要念qu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