鄉音來啦!
6首紹興方言的童謠
快來和我們一起憶童年吧!
童謠朗讀:傅予宸
指導:陸紀生
賣豆腐
小小黃豆圓又圓,
磨成豆腐賣得錢。
人人說我生意小,
小小生意賺大錢。
注釋:人說「麻雀、豆腐、紹興人」,意思是凡是有麻雀棲息、飛翔和生活的地方,凡是生產和食用豆腐的地方,都有紹興人在謀生和生活,由此說明麻雀、豆腐和紹興人的普遍存在。這首紹興童謠寓有教育孩子從小養成勞動習慣和增添將黃豆加工成豆腐的知識以及形成大事(大生意)、小事(小生意)都要做的觀念。
吃老酒
蕩蕩手,
大街走,
扯朋友,
吃老酒。
注釋:這首越地兒歌是大人帶小兒嬉戲,邊前後晃動其手邊哼唱的。紹興自古以來盛產黃酒,人們常把喝黃酒視為雅事樂事,並往往將「喝」字說成「吃」字。吃,音讀「漆」,下同。紹興黃酒越陳越香,故紹興人俗稱為「老酒」。越地童謠遊②蕩:音讀「宕」,此處作「晃動、擺動」解。③紹興城有一南北向的南門至城北橋的主要街衢,舊稱「大街」(即山陰大街),今稱解放路。其中自軒亭口至大江橋,為商貿繁盛的鬧市十音讀「陀」。
時序民風謠
天河對堂①,
家家人家曬醬缸②;
天河對笆樁,
家家人家吃蝦湯;
天河對大門,
家家人家吃大菱
注釋:此越地童謠選自範寅《越諺》,並有按語:「《四民月令》有『河射角,堪夜作』之諺。《談薈》有『天河東西,漿洗寒衣』之諺。此較繁耳。越地童謠遊戲一爆蕉然山、會、蕭三縣,民屋南向,什之九五,堂居東,笆樁東南,大門正南。氣候、廬舍、時食,件件吻合。」
①天河:銀河,此處作「河」解;對:相對的另一面,對面,下同。堂:弄堂、小巷。②家:音讀「哥」,下同:人:音讀「銀」,下同;曬醬缸:醬與乾菜、黴豆腐一樣,不僅都是舊時紹興人的常下飯而且都是家家戶戶自己曬制的。靠性。
點點窩腡
點點窩腡,
老鼠盤②窠,
大貓看見小貓來拖,
「吱吱喳!吱吱喳!」
注釋:這首越地童謠由吳傳來提供。它實際上是大人吟唱的童謠,情形大是:讓嬰孩坐在大人的雙腿上,面朝前方。大人用左右手分別握住嬰孩腕,令其雙手握成拳頭狀,只是各伸展食指。大人一面口吟上述童謠,握住其手腕使食指尖輕輕地觸碰。當吟唱到最後一句童謠「吱吱」二字時兩手食指觸碰二次;吟唱「喳」字,則迅速將兩隻小手向外伸展。因最後句童謠有兩個「吱吱喳」,這同樣的動作得做兩次。
這樣口吟童謠、手戲可重複地進行,直到嬰孩或大人作罷為止腡,手指頭上的紋路,構成形的稱「腡」。
②盤窠:搬家。
阿大阿二
阿大阿二,
走到三叉路口,
挑了副四盒擔①,
趕到五馬坊口②,
陸家臺門裡,
七少爺的祖母八奶奶,
做九十大壽,
請我吃十碗頭。
注釋:這是一首用一至十的數字接字的越地兒歌,十分詼諧、有趣。大,音讀「陀」,隱喻「一」;二,音讀「倪」,下同。
①四盒擔:指上下有四個盒子疊放、內盛禮物的擔子,需用人挑。②五馬坊口:在今紹興人民路、府山直街交叉的地方。五,讀「午」鼻音。坊,是古時城市基層行政單位的名稱,在紹興迄今仍襲用東昌坊、月池坊、富民坊、作揖坊、宣化坊等舊名。
當班小布:立早
審核:張琳
資料:紹興市非遺中心
紹興市新聞傳媒中心編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