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曬年俗】 三(3)中隊吳皓軒《新年之炒米、炸果子、蒸花饃》

2021-02-26 奎文區勝利東小學

我奶奶家是濰坊的,春節蒸花饃一直是傳統習慣,各式各樣的花饅頭可真是非常漂亮。姥姥家是臨沂的,臨沂的春節傳統還有炸糖果子、花果子、炒米做荷包蛋等等,能吃到兩個地方的傳統美食,我覺得我好幸福呀。

【一:炒米】

炒米在我看來是最簡單的了。先把大米洗好,放一晚上把水控幹,鍋燒熱就可以開始炒了。如果想要米粒都爆開花就需要大火,不過媽媽說大火容易糊,糊了的米吃了不健康,所以就不用爆開花的了,只要米變黃炒熟就可以了,全程都用小火。一鍋大概要25分鐘。

            【這是媽媽準備好的米】

【媽媽教我炒米】

【熟米做的荷包蛋,在臨沂,這是春節待客的第一道飯呢,米香夾著蛋香想想就流口水啦!】

【二:炸糖果子和花果子】

媽媽說這是她小時候過年最盼望的好吃的,姥姥教會了媽媽,媽媽教會了我,快來看一看做法吧。

【媽媽教我擀麵皮,切麵皮,做花果子】

媽媽把麵團裡加了糖,就不用炸好果子後單獨熬糖掛霜了。

麵皮擀成長方形,對摺,高度大概七八釐米就行,切掉多餘的邊邊角角,一個花果子需要六個條,打開就是長的哦,把兩頭對摺起來用指頭壓在一起,要壓薄一點,然後再按照圖片的裡做法就可以做出花樣了,是不是特別好看?

我和媽媽做好花樣的果子後把剩餘的面又做了普通的果子,這個簡單好做,用滾軸麵杖擀好,用刀切成菱形就可以了。

炸果子:鍋裡倒上油燒熱,放個面片進去看看,馬上冒著泡泡飄起來說明油溫就行了。看,我在媽媽的指導下做了這麼多香噴噴的果子呢。

做的過程中要小心高溫熱油,我終於體會到爸爸媽媽平時做飯的不容易了,哪一步都要小心謹慎。

【三:蒸花饃】

過年是絕對少不了花饅頭的,它們都有很好的寓意的,金魚鯉魚就是希望年年有餘,元寶就是招財進寶,葫蘆就是多福多祿,壽桃就是希望老人長壽添福……今年是牛年,所以媽媽還準備了個牛模具呢。我做起饅頭來可是很認真的呢,揉好麵團放進模具內,用手按壓好再把模具拿起來,反扣用力一敲,花饅頭就出來了,看著這些饅頭就覺得特別有成就感呢。

             【媽媽還做了元寶和彎彎金魚】

第一行是我們做的牛饅頭,我們用的全麥麵粉,看上去有點不太美,不過挺好吃的。

第二行是媽媽請饅頭房阿姨給做的牛饅頭,阿姨給牛身上加了花朵,蓋了一個招財進寶的章,紅紅火火的簡直是太漂亮了!

我超級喜歡這個牛,我覺得這個牛特別霸氣!

牛年裡,希望我們平平安安,身體健康,牛年大吉!


相關焦點

  • 舌尖上的年味 客家人打炒米,你見過嗎?
    香甜的炒米,除了吃之外,更多地寄寓著客家人對於甜蜜幸福生活的嚮往。  在物質生活不斷豐富的今天,傳統手工打炒米因為製作工藝繁複,正在瀕臨消失。「工欲善其事,必先利其器。要製作好炒米,選谷特關鍵。製作炒米所需要的稻穀必須是今秋的新谷,而且穀粒修長的為佳。
  • 紅橋一攤主竟這樣炸果子,被判刑——
    被告人邵某經營一家早點店,為使自家的炸果子更加酥脆,在製作時一直憑經驗添加明礬。2019年4月,食品監督部門對邵某所生產、經營的炸果子、炸果篦及原料進行抽樣檢驗。經檢測,其銷售的食品中的鋁殘留量為1080mg/kg,超過國家相關標註限量100mg/kg十倍之多。檢驗後,食品監督部門對邵某進行了嚴肅的批評教育,責令其減少使用明礬。
  • 馬鞍山年味之炆糖果子,甜甜的童年回憶~
    炆糖果子過大年,這個年俗,在安徽一些地區比較盛行,尤其是在含山縣古鎮運漕,更是由來已久,過去家家戶戶都要炆糖果。含山縣運漕鎮文化站張德林告訴記者,在他的兒時記憶中,每年農曆臘月,打年糕、磨豆腐、淹臘菜、炸圓子.忙活一個接著一個。
  • 申論熱點積累:鎮江打醬油年俗值得研究
    這兩天有則關於江蘇鎮江年俗的消息煞是有趣,道是鎮江一年一度的市民排隊「打醬油」大戲如期上演。  打醬油,倘若退回30年前,還是全國各地普遍的一道景觀,經歷過那個年代的人都十分熟悉。彼時家裡的醬油沒了,不是像現在去買瓶新的,而是把原瓶洗乾淨,到商店或小賣部去打,醋亦如此。商店都有醬油缸和醋缸,一桶一桶地倒進去,再化整為零。
  • 將創新進行到底,炒米科技「微相集」亮相雙展
  • 網際網路四大「新年俗」,品牌如何進行春節營銷?|上奇觀察
    在年初新經濟研究院發布的《中國新年俗發展趨勢報告》中,搶紅包、集五福、雲拜年,全家遊,一起被評為了四大「新年俗」。在這種變化中,各路品牌的春節營銷方式註定與往年不同,思路、變現方式、效果都將出現極大的變化。
  • 多地興起「淘寶式過年」新年俗:人未歸,禮先到
    比如在浙江、上海、廣州、河南等地,許多在外務工的白領們會提前列好拜年清單加進購物車,一鍵結算後等快遞送到親朋好友的家中,禮到了年味也到了。從去年流行的「雲端式聚會」到今年火熱的「淘寶式過年」,我們發現新的年俗文化正在肉眼可見地蓬勃發展。
  • 話年俗 | 二十五 磨豆腐
    ~這一天,家家戶戶都開始忙著準備各色年食,以待闔家歡聚時與親戚朋友們一同享用。豆腐就是傳統年食中不可或缺的一員。這一天,除了做豆腐,還有哪些有趣的傳統習俗呢~來看今日「中央黨校教授話年俗」系列第四期:《二十五 做豆腐》王傑:中央黨校(國家行政學院)哲學部教授、博士生導師,中國實學研究會會長,領導幹部學國學組委會主任。
  • 年俗 | 今天正月初九,據說好辦事!
    今天就正月初九了你以為春節就這麼結束瞭然而並沒有哦~畢竟正月裡這年俗關於大年初九的年俗且聽小編娓娓道來~▼初一為雞日,初二為狗日,初三為豬日,初四為羊日,初五為牛日,初六為馬日,初七為人日,初八為穀日,初九為天日,初十為地日。
  • 「隴南之聲」春節策劃「我的年」之——小柏林 大過年
    「隴南之聲」春節策劃「我的年」今天帶您走進武都柏林,跟隨電臺男主播杜東棟,看看他們那兒是怎麼過年的!年,在母親精心挑選研磨的調料裡除夕夜包的餃子裡和父親為鄰裡書寫的春聯裡辛勤耕耘一年後的閒暇裡如約而至。
  • 大年三十丨金牛賀歲增祥瑞,舌尖新年來相會
    金牛賀歲增祥瑞舌尖新年來相會《舌尖上的新年》作為「舌尖」系列的大電影,這次攝製組在全國35個地點尋訪到60多種美食,最終在電影裡提及的有24個地點的43種美食。旅行時記得一定要嘗試一下,其中有不少也可以通過各種電商渠道購買。
  • 年俗系列:你家的灶王爺在哪裡?
    後來很多年,也極少再聽到這個詞。及至年長,讀到屈原《九歌》中的大司命和少司命,才知道司命是楚地人民心裡位置崇高的古老神祇。我無從考據奶奶敬拜的司命,到底是屈原詩歌裡讚頌的司命,還是 《雲笈七箋》裡提到的文昌星,又或者是家家年畫裡張貼的司命——他的全名叫「東廚司命九靈元王定福神君」,也就是人們口中常說的,灶神。
  • 新春話年俗|年初三老鼠娶親
    年初三老鼠娶親正月初三又稱小年朝,也稱赤狗日,作為古老的中國傳統節日,相傳這一天女媧娘娘創造出了豬。燒門神紙舊時初三日夜把年節時的松柏枝及節期所掛門神門箋等一併焚化,以示年已過完,又要開始營生。俗諺有"燒了門神紙,個人尋生理"。
  • 炒米茶:這麼好的刮油食材,身邊一抓一大把呀 | 小T吃好飽
    3、把炒好的米倒出來過一遍水,一遍就行推薦理由:大米是我們的主食之一,除了用來做飯以外,古人還使用炒米作為藥物的一種,不僅有助於健脾祛溼,許多人也使用炒米來減肥(最後還有一個彩蛋:炒米的時候可能還會意外收穫爆米花噢。)場地贊助:KIC赫曼德德國整體廚房監製:湯怡虹文字:華真多視頻:周斌  華雨晨  沈智欽  黃志鵬編輯:莫曼呆
  • 農村年味變淡,竟是缺了這3件事?為何被叫停?村幹部道出緣由!
    但是真正令農村年味變淡的,卻是缺失了這3件事,至於為何會被叫停,村幹部一語道出其中的緣由,一起來看看。放炮每逢臨近年底,村民家家戶戶都會買一兩箱的炮,有鞭炮、二踢腳、禮花炮等各式各樣的,備著在過年的時候用。在農村,過年放炮也是有講究的,一般會在除夕晚飯後、初一的五更飯後、初四晚上、十二晚上、元宵節晚上。
  • 宿松交警三中隊紮緊農用車「安全籬笆」,助力奔小康
    據了解,在交警三中隊交通管理轄區內有涼亭、破涼、二郎等9個鄉鎮,農用車450餘輛。這些車輛是農民運輸農用物資和糧食的主要交通工具,車輛註冊登記在農機管理部門。今年年初,該中隊在日常管理中發現,部分車輛存在未年檢、未保險、安全性能較差、肇事逃逸等安全風險。為消除安全隱患,該中隊加強與農機管理部門聯繫,聯合執法,採取「報廢一批、規範一批、嚴管一批」的做法進行整治。為「報廢一批」,該中隊加強路面查糾力度,對三年以上未年檢的車輛以及車況較差的車輛發現一輛,暫扣一輛。
  • U Radio FM88.1音樂之聲 福到萬家——新年福利大派送!
    拿起你的手機或相機,隨手拍下你的春節故事,曬出濃濃年味!為鼓勵朋友們分享新年故事,凡參與分享的前200位朋友就可獲得金泉寺祈福燈會價值30元的門票一張!數量有限先發先得!快來金寶樂園北鄰金泉寺賞花燈為親人、朋友、戀人求得健康幸福和平安吧!
  • 羅剛:嫁給交警中隊的男人!
    2012年9月,湧泉交警中隊尚未正式掛牌,一共兩名民警,但卻管轄有5.5萬人口,20公裡省道,39個村,327省道更是重特大事故頻發。交通管理事業剛起步,底子薄、任務重。人員不夠,加班來湊!兩天一個24小時接處警的班頭,堅持了兩年半,等到15年另一名同事陳卡到位,才開始了「幸福」的三班倒,至今不知道四班以上是啥滋味。
  • 重慶•綦江•郭扶2015年俗風情旅遊節周六開幕
    重慶•綦江•郭扶2015年俗風情旅遊節本月26日開幕,活動將持續到3月17
  • 俗女養成記:愛自己永遠不晚
    悠長的假期,若想避免出門人從眾,最愜意的莫過於宅在家裡煲劇《俗女養成記》、《why women kill》、《風的閒暇時光》近期的網紅劇一個都不拉下。同是女性題材,讓我們看到女性在不同時代、不同文化環境裡的成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