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年九十,腎氣焦,四髒、經脈空虛。封固腎精元氣,宜於將屆九十之前五年,逢冬用藥,如《中藏經》百補構精丸(熟地黃、山藥、五味子、蓯蓉、牛膝、山茱萸、澤瀉、茯苓、巴戟天、赤石脂、石膏、柏子仁、杜仲),以填精固氣。
老人命門火衰,不能生土,以致脾胃虛寒,飲食少思,或氣虛有痰;或元陽虛憊,夜多漩溺等,用崔氏八味丸,益火消陰。亦可酌用景嶽右歸丸,以培右腎之元陽。
若真陰虧損,精血枯竭,肝腎不足,頭暈目眩,耳聾淋瀝等,用六味地黃丸。腎水不足,不能滋養營衛,漸趨衰弱,宜景嶽左歸丸,以培左腎之元陰。
前人認為,調補元氣,其總的原則是:凡氣虛者,宜益其上,人參、黃芪之屬;精虛者,宜補其下,熟地、枸杞之屬;多陽虛無火者,宜補而兼暖,桂附、乾薑之屬;陰虛有火者,宜補而兼清,門冬、芍藥、生地之屬。這是陰陽調補的治法。
至若氣因精而虛者,當自補精以化氣,精因氣而虛者,又當補氣以生精。又有陽失陰而離者,不補陰,則難以收其散亡之氣;水失火而敗者,不補火,則不能蘇其垂絕之陰,這就是陰陽相濟的妙用。
所以最補陽者,必於陰中求陽,則陽得陰助而生化無窮;善補陰者,必於陽中求陰,則陰得陽升,而泉源不竭。是故以精氣分陰陽,則陰陽不可離,以寒熱分陰陽,則陰陽不可混,這又是陰陽的離合法則。
大凡陽虛多寒者,宜補而兼溫,而清潤之品非所宜,陰虛多熱者,宜補以偏涼。而辛燥之類不可用。知補知避,而調元卻病的方劑,皆可得而貫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