位於九龍嶂、北山嶂山區腹部的馬圖村,生態環境得天獨厚,茶葉主產區平均海拔在800米以上,常年雲霧繚繞,且土壤多為赤紅壤,非常適宜茶樹生長。
馬山茶業副總經理饒富琴告訴記者,這塊茶園是她馬圖村最傳統的古茶園,馬圖村祖祖輩輩種茶,有300多年的歷史,整村有10000多棵古茶樹。
而這些古茶樹正是馬圖村的「寶貝」,它的品種屬於稀有、珍貴的小葉烏龍。歷經數百年的歲月,這些老茶樹依然時刻萌發著生機,準備在春天給大家帶來香茗。
馬山茶業副總經理饒富琴介紹稱,它的特徵就會長鬍子,長果子,幾百年也長不大,就這麼矮,白色的也是叫老人斑,是老了就長斑了。
除了種植上追求高山雲霧的環境,講究不施肥不打藥的生態管理,堅持純手工採摘,且只採春茶以保證品質外,馬圖茶的製作,工序也特別多,殺青、揉捻、炒幹、提香等環節都十分考驗師傅的匠心。
馬山茶業制茶師傅饒祥元說,一般都是用老傳統的手藝,外緊內松去轉動,使它的造型變成條形,再放回鍋裡復火,炒幹以後再次提香。
品質上乘的馬圖茶,條索成眉條狀,色澤灰綠有光,葉底柔軟幼嫩,湯色青綠略帶微黃,香氣清高,甘醇爽口,讓人回味無窮。馬山茶業制茶師傅饒祥元介紹道,茶形一般就是微條形,因為它是雀舌茶,葉片比較小,比較細嫩。口感是清香,喝進去以後喉感是非常清香的,屬於米香型的。
近年來,「馬山」龍頭茶企踐行綠水青山就是金山銀山的理念,打造集茶園果園和花園於一體的綜合農業公司,並採用「公司+基地+合作社」的模式,帶動馬圖村的茶葉種植也從零散、無序到規模化、標準化,走出了一條「一村一品」的產業路、致富路,僅茶葉一項,村民每年人均收入達1.5萬元。馬圖村已呈現出新時代新農村新農業新景象,在紅色土地上實現了綠色的產業發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