不再恐同:我們都缺課的LGBT歷史

2021-02-21 你的大包請查收

517國際不再恐同日

我們生活在一個美好的時代,移動網際網路的蓬勃興起,讓越來越多年輕一代的性少數群體過上了和老一輩性少數群體完全不同的生活。千禧一代思想越來越開放,接受程度越來越高。網絡上對於性少數群體的支持與鼓舞成為主流,對於新一代年輕群體而言,似乎從來沒有因為性少數的身份而產生"恥辱感",更多的,是因為性少數身份讓他們的眼界更加開闊,心胸更加寬廣

但我們也要知道,如今越來越正的風氣,是老一輩的性少數群體為我們爭取來的

這部紀錄片是我們都缺課的歷史

20世紀60年代,在這個性少數群體被塑造成妖魔鬼怪形象的年代裡,老一輩就已經開始為自己發聲,爭取平等的權益。《從暗到明:電視與彩虹史》給我們展示了在性少數群體的努力下,50年來美國大眾媒體對性少數群體描繪的轉變

60年代石牆運動爆發,被視作妖魔的性少數群體不在沉默;70年代第一部性少數電影正式上映,性少數群體進入大眾視野;80年代出現愛滋,性少數群體再次被推上風口浪尖;90年代世衛組織正式將同性戀去病化;進入21世紀,越來越多的國家和地區立法承認同性婚姻,越來越多的的影視作品不再描述性少數群體的悲情,轉而描述他們平凡普通的生活

優秀的影視作品能塑造個人的價值觀,在缺少優秀性少數影視作品的地區裡,QAF中文站一直致力於譯製並傳播優秀的性少數影片,他們不以盈利為目的,十幾年來,雖然經歷種種困難,但他們仍然堅持初心,向性少數群體傳播了珍貴的優秀作品。今天,QAF也開啟了限時註冊,希望大家也可以收穫更多優秀的同影

如今各地世界各地舉辦的驕傲遊行活動已經成為一道靚麗的風景線,吸引這越來越多的人們前來朝聖。不僅僅是性少數群體,直人們也參與到這樣的狂歡之中。雖然越來越多的性少數活動,包含性少數角色的影視作品被不少人們視為「政治正確」,因而產生厭惡,但我們都應該明白這樣平等有愛的氛圍才是我們應該追求的,歧視和偏見從來都不是「政治正確」

後臺回復關鍵字彩虹史,即可獲得紀錄片《從暗到明:電視與彩虹史》資源下載

 喜歡,就點一個「在看」

相關焦點

  • 母親節 | 一位媽媽對恐同症患者的控訴
    每位同學的媽媽都是最美的!UB君的媽媽也不例外。
  • 不再恐同 尊重分享愛!
    華語樂壇八位天后張惠妹、那英、林憶蓮、蔡健雅、A-Lin、楊丞琳、蕭亞軒和小S首次合作歌曲《We Are One》,由創作型歌后蔡健雅擔綱製作,一同為5月17日國際不再恐同日發聲《We Are One》單曲CD限量一千張,將在「正視:2017國際不再恐同日」特展上義賣。《We Are One》MV還創紀錄地集結了115位藝人手持彩虹牌為同志發聲。
  • 115位當紅藝人為LGBT發聲,國際不再恐同日主題曲We Are One(文內有視頻)
    「正視不歧視 尊重分享愛」華語樂壇八位天后張惠妹、那英、林憶蓮、蔡健雅、A-Lin、楊丞琳、蕭亞軒和小S首次合作國際不再恐同日主題曲
  • 邀您成為「中國LGBT發聲月」共同發起人
    2020年開年至此,新型冠狀病毒引發全球性公共衛生事件,中國舉國上下投入抗擊疫情的戰鬥中,LGBT+人士、LGBT+公益機構參與其中,無論個體還是團隊,都展現了勇於擔當的社會責任與義務,與社會各界攜手同抗疫境。
  • 當LGBT不再是一個話題,每個人都有資格去愛
    所謂 LGBT 就是女同 Lesbians、男同 Gays、雙性戀 Bisexuals 和跨性別者Transgender 的英文首字母縮略成的一個合稱。所以不可否認的是,你所熟悉大部分服裝品牌的設計都深受LGBT文化的影響,例如Gucci、Dior、Versace、Tom Ford、Jason Wu等大牌設計師。
  • 5·17 #不再恐同日#:資料合集
    首先,我們不認為存在生理性別 |跨兒中心回應An alternative hypothesis for the evolution of same-sex sexual behaviour in animalsJulia D. Monk, Erin Giglio, Ambika Kamath, Max R. Lambert, Caitlin E.
  • 國際不再恐同,我們是一家!
    創紀錄的集結了華人世界八位天后及其他共115位藝人:* 五十四位女藝人&六十一位男藝人* 一名人 一國師 一教授 七位主持人 四十五位演員 六十位歌手* 四座金馬 二十八座金鐘 六十座金曲的得獎者共同為世界不再恐同日發聲
  • 外媒對待俄羅斯恐襲的態度,讓我們再次看到了西方世界的雙重標準
    來自於自由媒體第一時間的評論稱,爆炸事件可能是一種轉移視線的企圖,目的在於讓公眾不再關注要求反腐敗調查和普京下臺的呼聲。如果政府不點亮布蘭登堡門,那我們來!曾多次為全球恐襲事件熄燈、同樣為奧蘭多槍擊案披上彩虹外衣的艾菲爾鐵塔也默契地保持了「沉默」。
  • 紐西蘭基督城恐襲案!紐西蘭總理的致歉:我們出現很多失誤
    紐西蘭基督城恐襲案紐西蘭基督城去年發生歷史上最血腥、震動全球的槍擊屠殺案,兩間清真寺遇襲,導致51人死亡,40人受傷。紐西蘭總理的致歉:我們出現很多失誤紐西蘭總理傑辛達·阿德恩向公眾致歉,稱安全部門出現了很多失誤,未能在2019年3月的克賴斯特徹奇市清真寺恐怖襲擊案前及時發現威脅,她承諾政府將採取一系列行動。
  • 法國的恐怖襲擊和俄國的墜機事件,原來都是他幹的 丨附防恐自救常識
    每個人都應該知道的防恐常識巴黎遭遇嚴重恐怖襲擊,數百人死傷。願災難不再,但我們都應了解防恐常識。怎樣識別可疑人物和爆炸物?遇到刀斧砍殺襲擊如何躲避?公共汽車上遇到縱火恐怖襲擊怎麼逃生?遇到槍擊如何選掩蔽物?.戳圖了解 ↓為生命安全,擴散!
  • 快訊 愛沙尼亞同性民事結合法案通過;名校橄欖球俱樂部因恐同言論被解散;雙性戀男星艾倫·卡明出版回憶錄
    名校橄欖球俱樂部因恐同言論被解散倫敦政治經濟學院(LSE)近日解散了發表恐同言論的校內男子橄欖球俱樂部。卡明在接受同志電子雜誌《dot429》採訪時說,他的一生都無法迴避「我的父親不愛我」這個事實,「他只會在虐待我的時候真正注意到我」,「無論父親是否愛我,他都是個怪物」。他表示,寫作過程讓他學到了很多,幫助他直面生命中的沉重話題,而父親去世讓他不用擔心這些文字會激怒父親。他希望這本回憶錄能讓人們重視家庭暴力問題,「讓大家知道家暴是絕對不能接受的」。
  • 反感同性戀的都是些什麼屌人?
    如果不得不掛,那麼就掛一塊「恐同者與狗(抱歉,狗狗)不得入內」之類的金匾好了。按照我的脾氣,反感同性戀的都是哪路貨色,算神馬東西啊?還配我一本正經地「請」勿入內,要是在我面前早一腳踹出去啦!今天,就讓我給大家細細解說一下,同性戀反感者都是些什麼屌人!
  • 不再恐同了?
    今日是517國際不再恐同日。但在偶國,這個日子是不存在的。以前是象徵性的存在,現在不想讓它存在。
  • 林俊被害案本月開庭;印尼一省欲立反同法;俄女星曝恐同言論
    茱莉亞錄電視節目,曝恐同言論據英國《鏡報》報導,茱莉亞的這番話與2006年t.A.T.u.的宣言自相矛盾,當時她們說:「我們的口號是『愛』,而且愛什麼人並不重要。我們想說,男孩可以愛男孩,女孩可以愛女孩。如果所有人彼此相愛,世界將更有生機。如果人們在仇恨與邪惡中沉淪,任何好事都不會發生。」
  • 歷史告訴我們:絕望的人會鋌而走險
    因為很多保守派有理由相信,推特和臉書的平臺帶有嚴重的左派偏見,所以Parler在左派和右派中都被認為是「保守派的推特」(儘管該公司從未如此描述自己)。事實上,近幾個月來,許多著名的保守派公共知識分子和「有影響力者」公開將他們的主要社交媒體轉移到Parler,並邀請他們的支持者追隨。從某種意義上說,這與自由主義者對推特/臉書的自由主義偏見的回應是一致的:這些都是私人公司。
  • 我們不再是我們
    你可能會認為,美國社會的兩極分化將導致更多更深的社會互動——如果我們都和思想接近的人一起玩兒,這不意味著我們周圍都是朋友和知己嗎?「要麼支持,要麼反對。」——難道志同道合的人之間不應該是擁有更緊密的聯繫嗎?其實不然。政治/文化方面呈現出越來越多的撕裂,相伴而來的就是我們今天要聊的重頭戲:孤獨。
  • 川女露天宵夜 同座人頭髮突豎起
    四川女子和朋友在露天座位吃宵夜時,同座所有人的頭髮不知為何莫明其妙的都豎起來了。人們常常會聽到怒髮衝冠這個詞,是指人在極度憤怒的時候頭髮會豎起來頂著帽子。然而,在四川省內江市發生一起非常不可思議的事情。
  • 我們對數字有多迷信?
    我們對數字有多迷信?由於歷史文化或是宗教等原因,在很多國家,不同的數字都被打上了或吉或兇的標籤。◆  ◆  ◆中國特色數字迷信比如,在我國,單個數字中,3、6、8、9、10最受崇拜。其中,6表示順利,8表示發達,9表示永恆,10表示圓滿。從取款機上就能看出來,通常6、8、9這三個數字鍵磨損最快。
  • 保麗龍咖啡杯:揮別歷史的舞臺,成為一代記憶
    生活中,我們經常會用到一次性餐具、塑膠袋、漢堡盒、泡麵碗等等,這些一次性用品都少不了一種材料的構成,那就是聚苯乙烯,由於它的英文原名是Polystyren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