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歡迎點擊上面藍色的公號ID關注)
一財搞了個「究竟視頻」的直播,中獎的問題中有一個是這樣的:
【為什麼漢堡是垃圾食品,肉夾饃和驢肉火燒不是?為什麼披薩是垃圾食品,香河肉餅不是?為什麼薯條是垃圾食品,油條不是?】
以下是我準備的回答,不過在直播中因為時間關係沒有展開講解:
我們所說的「垃圾食品」,是英文中「junk food」的直譯。「Junk」可以直譯為垃圾,但它其實跟中文裡的垃圾並不完全等同。中文裡的垃圾,在英文裡對應的詞應該是「trash」。
「Junk」和「trash」的共同點都是「不需要的東西」「應該扔掉的東西」,不過「junk」的核心是「你不在需要」,但不一定是「沒有用」。比如說,女士們買了一柜子的衣服和鞋,過季了就不會再穿了。對於時尚女性來說,這些不再需要的衣服和鞋就是「junk」。但顯然,在中文裡我們一般不把這些衣服和鞋叫做「垃圾」。對於缺衣少食的人來說,這些衣服和鞋就具有很高的價值。
「Junk food」的情況與此有點類似。這個說法是指那些熱量很高,而且熱量主要來自於脂肪、糖或者精製的碳水化合物的食品。這些食品缺乏優質蛋白、膳食纖維以及蔬菜水果中的微量營養成分含量。後來,那些不缺乏優質蛋白,但脂肪和鹽含量高的快餐食品,比如炸雞,也被作為了「junkfood」。按照這個定義,國外把漢堡、批薩、薯條、可樂等叫做垃圾食品。
把這個概念翻譯成「垃圾食品」引入中國的時候,自然也就把國外的這些食品作為的例子。因為外國人沒吃過或者很少吃過肉夾饃、驢肉火燒和肉餅油條,自然也就不會把它們作為垃圾食品的例子。
按照所謂的「垃圾食品」的概念,中國的這些傳統食品,當然也是垃圾食品。「垃圾食品」這個說法,本身就包含了很大的鄙視成分。最初引進它,主要就是為了鄙視洋快餐。鄙視外國來的食品,自然不會有人有意見,何況它們在國外也被這麼稱呼。但是,要有人敢說中國的任何一種傳統食品是垃圾食品,會毫無例外地被家鄉自豪感強烈的各地群眾噴死。所以,哪怕是那些比洋快餐更符合「junk food」概念的食品,也很少有人稱之為「垃圾食品」。
最後,需要強調的是,所謂「垃圾食品」並不是一個科學概念,也不是監管和營養指南中的概念。它,更像是一個人們日常生活中調侃的概念。
【本文首發於今日頭條,媒體轉載需經作者授權】
(松鼠雲無心是《吃的真相》作者雲無心的唯一微信公眾號,主要發布跟食品有關的科普內容,也作為跟食品行業進行技術交流的通道。歡迎長按或者掃以下二維碼關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