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人們自由地追求真理時,真理就會被發現。」美國前總統富蘭克林-羅斯福說這句話時,二戰尚未全面爆發。如今中國全民慶祝抗戰勝利70周年的間隙,我走進電影院看了電影《開羅宣言》,再度想起羅斯福的話。
之前在網絡上看到大家對該片的一些議論,就有了「驗明正身」的衝動。一個多小時過去,我開始顛覆自己的「偏見」——這片兒不僅不難看,甚至超過了我的預期。
對於主旋律色彩的電影,我們總是會先入為主給它貼上標籤。對於二戰題材,我們總是會提起《珍珠港》、《虎虎虎》、《兵臨城下》、《拯救大兵瑞恩》等過往符號。那麼《開羅宣言》到底煲出了一鍋什麼湯?是否老少鹹宜?
影片的開頭,一度讓我誤以為走進了諜戰片的「圈套」,隨後發現,這個看似平常的帶入有著走一看三的玄關,後續的故事裡,各種疑惑隨之破解。
好了,讓我們進入《開羅宣言》所呈現的歷史格局。中國人民的抗日戰爭是世界反法西斯戰爭的重要組成部份,在1943年盟國大反攻即將到來的時刻,中、美、英三國首腦舉行了開羅會議,會上締結了具有法律意義的《開羅宣言》。這是眾所周知的史實。如果你像我一樣對歷史略感興趣,就會發現,電影《開羅宣言》將彼時的各種歷史人物貫穿其中,不掩埋各自的個性色彩,多條對抗與博弈的故事線充滿懸念感。與此同時,其主創團隊對近代世界史的研究、考據,包括規避,都下了一定功夫,這是毋庸置疑的。
首先,片中的演員陣容雖沒有亮瞎眼的節奏,但影帝、天后還是該有盡有,中外演員們的表演基本壓住了陣。不管是胡軍飾演的密碼專家石劍鋒,還是韓雪飾演的江戶英子……每個角色都可圈可點。筆者曾質疑「劉嘉玲演宋美齡是幾個意思」,看了之後才感慨薑還是老的辣,不乏氣場與驚豔;「北有唐國強、南有馬曉偉」的風格也在延續,兩人分別飾演的毛澤東與蔣介石,再次呈現實力派的風骨。
其次,我得承認,我從沒在其他國產影片看到對蔣介石角色的處理做到如此豐滿。關於蔣先生的歷史地位,本文尚不去贅言。身為開羅會議「三巨頭」之一,他必是《開羅宣言》的靈魂人物之一,關於這一點,影片做到了,不單戲份足,還趨近史實。這也是該片的出彩之處。《開羅宣言》不僅做到了「小人物、大格局」的起筆,更做到了「大人物、小驚喜」的運筆。人云亦云說它是「史詩巨製」太俗,但說它是「誠意之作」恰如其分。
當然,也有一些遺憾。《開羅宣言》於我而言,更多的像是重溫歷史的電影。但影片對於很多歷史轉折點包括人物命運進行「蜻蜓點水」式的白描,顯然無法支撐影片既有的風格企圖。「歷史是一個民族的記憶」,美國前總統約翰-甘迺迪說這話時世界並不安定。今天的世界並沒有我們想像的那樣複雜,只是我們曾經想的過分簡單。這無疑是電影《開羅宣言》給我們的最大啟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