原創 2018-01-02 從"骨"至"筋"雜誌 大醫小護
經過提心弔膽的緊張等待後,手術終於順利結束,送回病房休息。術後當天一切良好,患者和家屬都很高興。沒想到,第二天,體溫開始升高,38度左右。一下子心裡又沒底了,趕緊找醫生,「不會是傷口感染了吧?再加點抗生素吧!」醫生會安慰患者及家屬「不要緊張,再觀察觀察」。可是家屬還是放心不下,總覺得事情很嚴重。
當然不一定是感染。很多患者在術後都會出現短暫發熱的現象,家屬對發熱一般都比較恐慌。其實外科手術後發熱很常見,大約40%的術後患者會出現發熱,但只有一小部分是由於感染引起。非感染性發熱一般在大手術後24-48小時內出現,大多數情況下體溫不會超過38℃。感染引起的發熱往往體溫較高(>38.5℃),多在術後第3天以後才開始出現連續發熱。
反應熱:手術創傷激發體內炎性介質的釋放,引起發熱,熱度一般不超過38℃。發熱程度和持續時間與手術大小和損傷的程度有關。手術時間長(超過兩個小時),軟組織損傷大,術後更容易出現反應熱。
吸收熱:損傷區血液成分(血腫)及其他組織的分解產物吸收也可以引起發熱,即「吸收熱」。
感冒:術後抵抗力下降比常人更容易引起感冒,也可以引起發熱。多伴有感冒的其他伴隨症狀,容易鑑別。
輸血:輸血引起的發熱,是輸血最常見的不良反應之一。通常是一過性的。不需特殊處理。
藥物:部分藥物可以引起發熱,稱為藥物熱。
感染:術後3天以後出現的發熱,要警惕感染的可能。尿路感染、切口感染和肺部感染是常見的原因;如果發熱持續不退或體溫恢復正常後又升高者,更要高度警惕。
非感染原因引起的發熱,如體溫不超過38℃,可不予處理。高於38.5℃,病人感到不適時,可予以物理降溫,對症處理,嚴密觀察。多飲水,必要時補液。
對於懷疑感染引起的發熱,監測體溫和白細胞,進一步查找發熱原因。積極處理原發感染灶,控制體溫,加強抗感染治療,感染控制後,體溫自然恢復正常。
總之,術後發熱不一定是感染引起的,不必急於應用抗生素,當然做為醫生要時刻警惕感染的發生。
作者:新疆軍區總醫院創傷骨科副主任
郭樹章
部分圖片摘自網絡,如有侵權請告知,予以刪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