農村俗語:「來客不擺三盤菜,可嘆十人九不知」,哪三盤菜?

2021-02-13 史學界的9527

俗語作為傳統文化中的一脈,是民間老百姓通過自己的生活經驗進行的總結,有的是對民間生活的描述,也有的是對於生活的思考,因其通俗易懂又朗朗上口,所以在民間廣為流傳,很多俗語的背後還蘊含著很深刻的道理。

俗話說,民以食為天,自古以來,吃什麼,怎麼吃以及怎麼吃好一直是我們日常所討論的,對於任何人來說吃飽或者是有的吃才是最基本的需求。

的確如此,尤其在我國飲食文化,可以說是相當大的一個類別,從平民百姓到企業家等等,人家都會十分注意飲食的需求,在網上甚至還流傳著哪個國家有泛濫的物種無法解決,可以交給我們來吃這樣引人發笑的說法。

在飲食文化如此豐厚的我國,當然是有著自己獨特的特色的,我們國家速來以禮儀之邦著稱,飲食文化自然也不會脫離禮儀,在飯桌上,從碗到筷子,從菜到人都有著方寸之間的把握。

就比如如何擺放筷子,筷子應該擺放在碗的哪裡,在待客時菜應該做些什麼,或者是在待客的時候應該準備什麼,都有著十分的講究,今天要給大家講的就是這樣一條俗語,是關於待客的時候應該擺什麼菜?

這句俗語就是:來客不擺三盤菜,可嘆十人九不知。這句俗語中的三盤菜不是指具體的某三盤菜,重點在於這三字上面,也就是說在待客的時候不能只擺三盤菜。

你說到這裡可能會有讀者認為是不是擺三盤菜不夠多,不夠客氣,不夠體面,應該多做幾盤,這樣才能顯示對客人的尊重,其實並不是這樣。這裡不讓大家擺三盤菜其實另有原因。

這裡的三是與我國古代的一種三俗文化有關,這三俗文化一般都用於祭祀中,而祭祀與禮儀在某些方面是相輔相成,而在另一方面是相互矛盾的。

我國古代在祭祀中三一般都是在祭拜祖先或者是神仙會用到的,一般這裡的三指的是三牲,也就是豬牛羊,都是在祭拜祖先的時候,或者是求佛拜神的時候才會用到這三樣東西,而家中來了客人還是用三盤菜招待他們,可能會有一些分歧,所以說大家都會規避掉用三盤菜來招待客人,這也是對客人的一種尊重。

其實在現在看來這種文化可以說是有一些迷信了,兩個人情誼深厚時,可以不去計較這些小事,反而是招待客人的時候,也就是不熟的人的時候才會注意這些細節,而且對方也不一定知道,但是我們在心中也要注意這些禮儀。

雖然已經沒有古代那麼重視,但它真正的價值在於要我們重視民俗文化,而不是用來警示我們什麼,的確如此,隨著時代的變遷,許許多多的無形的精神財富已經被我們所忽視。

雖然我們要取其精華去其糟粕,但仍然應該重視起來,不要讓這些真正的精粹流失掉。那麼不知道各位讀者又知道些什麼關於禮儀的俗語呢?歡迎評論,並與大家分享一下你所知道的禮儀俗語。

相關焦點

  • 農村俗語:「桌上不擺三盤菜,六人不坐烏龜席」,啥是「烏龜席」?
    老祖宗總結一句俗語:「桌上不擺三盤菜,六人不坐烏龜席」。擺席招待親朋好友時,一定要注意,年關到了不妨一看。一、桌上不擺三盤菜古今中外,餐桌上菜餚的擺放位置一直都是餐桌禮儀的重要組成部分。演化至今,大體上要達到造型藝術、禮貌周到、尊重主賓、方便實用這幾個要求。要求不過分,卻極為講究。關於擺放菜餚的位置,可分為以下幾點。
  • 農村俗語:「正月出九,餓死豬狗」,今年啥時候出九呢?
    但是由於立春節氣隨著農曆更迭時間極其不固定,所以到後來才演變成為正月初一過大年,但春節的名字至今還被保留。隨著立春的臨近,數九寒天也即將度過。數九是全年之中最為寒冷的季節,從冬至開始進入數九,一直延續九九八十一天之後,才算正式的出九。有九種方法計算數字的一個,一個是眾所周知的九號冬至,另一個是九號夏至。它指的是伏天,從夏至後的第三天算起。從冬至後的聯合日開始數九。
  • 俗語:鮮花屋中放,花旺人不旺,是什麼意思?屋子裡不能種花了?
    但是有一句農村俗語叫「鮮花屋中放,花旺人不旺」,卻給很多人在居室內擺放鮮花澆了一盆涼水。這明擺著是建議人們不要在居室中擺放鮮花呀。一旦擺了的話,花是旺人,可是人卻不旺了,這裡面到底有什麼道理呢?其實從科學的角度來說,居室內擺放鮮花,還真的有害無利。鮮花也是生命,它的生長主要也是靠吸收空氣中的氧氣。
  • 農村俗語:「夜貓不進無病之家,燕子不進苦門之家」什麼意思?
    農村俗語:「夜貓不進無病之家,燕子不進苦門之家」是什麼意思呢?說的有道理嗎?
  • 農村俗語:「雨打墓三代富,雨淋板各半邊」,啥意思?
    農村俗語:「雨打墓三代富,雨淋板各半邊」,啥意思?轉眼間,時間就來到九月中旬,中秋剛過去,農村裡的莊稼就要迎來收成,那些趁著休閒的日子出外打工的人,現在也陸陸續續地回到家鄉,開始準備收穫的工作。城裡人所居住的一般都是樓房,平時個個都待在家裡,而農村就不一樣,他們居住的房子都比較接近,所以平時空閒下來,坐在屋外的時候,都會聊起天來。
  • 農村俗語:「吃飯冒汗,一輩子白幹」是啥意思?專家:並非戲言
    吃飯在生活中必不可少,不論是夏天還是冬天,我們在吃飯的時候都會流汗,的確吃飯的時候流汗十分常見,可是這種現象也被人們編製成了一句俗語:「吃飯冒汗,一輩子白幹」。可能大家小時候在農村的時候會聽到一些老人這麼講,然而這句話似乎沒有太多含義,表面的意思似乎就是說吃飯的時候冒汗了,這輩子賺的錢就沒了?看似毫無道理的一句農村俗語,其實也有不少學問,其實「吃飯冒汗,一輩子白幹」也有另外一種意思。
  • 數九天持續,農村俗語:「正月出九,豬狗要吃黑」,這是啥意思?
    這幾天我國各地氣溫驟降,其中南方地區目前多地下起了小雨,而北方地區卻迎來持續的雨夾雪天氣,部分地區甚至迎來暴雪。由於我國每年的入九時間不一樣,同時由於我國農曆年當中有的年份是閏年有13個月,有的年份有12個月。
  • 俗語:「寧可挨三刀,不與鷹鼻交」何意?下半句更是少有人知
    時至今日,只要你有機會接觸到農村一些老人,就不難發現在他們眼裡,待人接物的標準往往來源於民間俗語,甚至與陌生人的初次交往,也用俗語作為參考。那麼,在民間百姓眼中如何判斷哪些陌生人不可深交呢?這就牽扯到一句俗語:「寧可挨三刀,不與鷹鼻交」。顧名思義:寧可身上挨三刀,也不與長著鷹鉤鼻子的人交往。但問題是,為什麼「鷹鉤鼻」的人,就不能夠深交呢?
  • 「勸賭莫勸嫖」什麼意思,後半句揭露人性,可惜十人九不知
    其實這就跟俗語有很大的關係了,首先俗語是以前的人們根據自己對生活的觀察和經歷,總結出來的,然後經過後人不斷的改善優化,並且一句俗語還可以引申出很多意思,所以俗語對於我們的生活和工作還是能起到很大的幫助作用的。
  • 農村俗語:四不摸,木匠的斧子,廚師的刀,還有哪兩個不摸?為什麼?
    俗語說白了就是通俗易懂的語言,它是我們的前人通過生活所總結出來的經驗,他們把這些經驗變成通俗易懂的的語言來供後人參照,這看似簡簡單單的一句話不知道前人們是經歷了多少才能總結出來的,所以我們還是很幸福的,有了前人的經驗我們才能少走好多彎路。今天我們再來學習一句俗語,積累積累自己的知識,俗語:四不摸,木匠的斧子,廚師的刀,還有哪兩個不摸?為什麼?
  • 農村俗語:「三樣鎮宅,神鬼不來」是啥意思?
    要想家庭興盛得有『三樣』?什麼是『三樣』呢?」我對老農的說法有些大惑不解。老農說:「難道你就沒有聽說過『三樣鎮宅,神鬼不來』這句俗語嗎?家庭只要沒有外部因素的幹擾就能夠長盛不衰了呢!」。老農這麼一說,我感到更迷惑了,農村居然有「三樣鎮宅,神鬼不來」這麼一句俗語,我還真的沒有聽說過呢!於是,我請求老農解釋一下這句俗語。
  • 農村俗語:「鬼哭不害怕,狗嚎嚇死人」,什麼意思?有啥道理?
    導讀:農村俗語:「鬼哭不害怕,狗嚎嚇死人」,、什麼意思?有啥道理?
  • 農村天氣俗語:「初一迎寒露,衣裳不曉顧」你覺得有道理麼?
    來源網絡,侵權聯繫刪除在過去科學技術不發達的時候,老一輩農民只能靠流傳下來的一些俗語來預測天氣。這些俗語都是農民經過成百上千年的經驗積累,通過觀察日常的變化總結而來。如今在農村人耳熟能詳的關於天氣的俗語,您知道哪句?
  • 農村俗語:「公牛不'上床',去找大刀螂」,是啥意思?
    不過,也許是天不遂人願。李大哥買回來的這頭公牛雖然看上去還是蠻有精神的,而且,膘肥體壯,但這頭公牛不知道犯了哪門子邪,只要看到母牛就會跑開,在這種情況下,這頭公牛等於白買了。今年八月份的一天,李大哥在與一位老農聊天的時候聊到了自家公牛的身上。當李大哥向老農講述完自家公牛身上存在的問題後,老農說:你家公牛身上存在的問題很好辦,在咱們農村不是有這麼一句俗語嗎?
  • 農村俗語:「窮不耕丈人田,富不娶活漢妻」啥意思?說的在理嗎?
    俗語說:「窮不耕丈人田,富不娶活漢妻」啥意思?說的在理嗎?人都有自己比較艱難的時刻,記得筆者在上大學的時候,曾經被一個騙子騙了兩個月的生活費,好幾千塊錢,當時家裡面很窮,農村的孩子,半年回一次家。父母基本上會把一學期的生活費交到自己手上,雖然錢不多,但是必須得好好計劃著花,這樣才能勉強撐過去,結果那時候還被騙了,身上沒有錢。
  • 農村俗語:「床不離七,門不離五」啥意思,到底有什麼講究
    中國上下五千年的文化,不管在哪個方面都有一套一套的俗語,規矩,而這些俗語文化雖然在現在看來是封建迷信,但是我們要知道的是這些可以使一代一代人通過自己的生活經驗總結精煉出來的文化結晶
  • 農村俗語:「女生臉上有酒窩,前世今生淚婆娑」是啥意思?
    這位農村老人說:在咱們農村,有這麼一句俗語「女生臉上有酒窩,前世今生淚婆娑」,有酒窩的女生都是重感情的女生,一定要善待她們才對呀!「什麼?有酒窩的女生都是重感情的女生?她們前世今生還『淚婆娑』呢?幹嘛要『淚婆娑』呢?」我疑惑地問。老農說:這種情況說起來還蠻複雜的呢!如果你想聽,就慢慢聽我說吧!我點了點頭,表示願意聽老農細細講來。
  • 民間俗語:「一代親,二代表,三代了了了」,老祖宗的總結需謹記
    於是在一些農村老人的口耳相傳之間,就是所謂的俗語,俗語作為傳統文化中的一脈,是民間老百姓通過自己的生活經驗進行的總結,有的是對民間生活的描述,也有的是對於生活的思考,因其通俗易懂又朗朗上口,所以在民間廣為流傳。很多俗語的背後還蘊含著很深刻的道理流傳著這樣一句有關於「親戚關係」的俗語「一代親,二代表,三代了了了」,為什麼會有這樣的說法呢?其實古人的話粗理不糙,暗含深意!
  • 農村俗語:「下巴尖如錐,財富化土灰」,是啥意思?
    老農說:現在有一種很奇怪的現象,許多女孩子都以錐子臉為美,有些網紅以自己有一副錐子臉而自豪,殊不知,這種臉型並不是好的臉型,因為這種臉型或早或晚會破財的,因為咱農村不是有一句俗語嗎?「下巴尖如錐,財富化土灰」。所以,有著一副這種臉型的女孩子真的沒必要自豪。「什麼?咱農村還有這麼一句俗語?這句俗語所要表達的是什麼意思呢?」我疑惑地問。
  • 農村俗語:「兄弟不共財,姊妹少往來」,究竟為什麼?
    前兩天在與一位老農聊天的時候聊到了兄弟姊妹的關係問題上,老農說:兄弟姊妹之間的關係非常微妙,在咱們農村有這麼一句俗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