韋氏字典在1968年納入「中國餐館症候群」(Chinese restaurant syndrome)一詞,用來描述食用味精後身體出現的不適症狀。不過,後來的研究發現,味精無罪,中式料理更加無辜,但這一個定義和對中菜的負面刻板印象在美國文化中已根深蒂固。有味精公司和兩位亞裔名人在社群平臺發起#RedefineCRS(重新定義中國餐館症候群)運動,希望打破這種過時兼錯誤的觀念。
在紐約開刈包餐廳的臺裔美籍大廚兼作家黃頤銘(Eddie Huang)指出,「中國餐館症候群」是將中菜汙名化,背後是種族主義作崇。他認為,許多美國人不接受中餐,要改變這些人的「開放思想」,是需要以他們接受的方式重新包裝再推銷才可以。
他認為中式快餐在美國被承認的程度不及其他菜式,以及這偏見態度一直沒有改善的部份原因是中式料理背後的移民家庭不懂得反抗。他最近連同電視節目《The Real》的主持Jeannie Mai,以及日本調味料生產商味之素(Ajinomoto),發起社交媒體運動,挑戰韋氏字典,希望將「中國餐館症候群」這詞重新定義。
韋氏字典資深編輯布魯斯特(Emily Brewster)回應表示,之前沒有收過相關投訴,但會對這詞重新審視,並就新的證據進行修改。她指出,出版社的目標是確保字典內的定義準確無誤,包括是否帶有冒犯性或過時。他們一直有隨著語言不斷發展而修訂,讓字典跟得上時代變化。因此感謝有讀者對需要重審的詞彙提出指證。
味精是人體中天然存在的一種胺基酸,長期被美國食品藥物管理局(FDA)列入「公認安全」的食品清單;並有重大研究,包括醫學期刊《 Food and Chemical Toxicology》證明,「沒有嚴格和現實的科學證據證明症候群症狀與味精有關」。
此外,一些非傳統中餐食材,例如帕瑪森起司(Parmesan Cheese),以及蔬菜,例如蕃茄,都含有味精。連鎖餐廳Chick-fil-A和Popeyes Louisiana Kitchen極受歡迎的雞肉三明治都有加入味精。但是只有中式料理繼續被刻板地認為不安全、可疑或容易引起不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