味精與中餐被汙名化 臺裔美籍大廚挑戰「中國餐館症候群」

2021-02-13 洛杉磯生活互動

韋氏字典在1968年納入「中國餐館症候群」(Chinese restaurant syndrome)一詞,用來描述食用味精後身體出現的不適症狀。不過,後來的研究發現,味精無罪,中式料理更加無辜,但這一個定義和對中菜的負面刻板印象在美國文化中已根深蒂固。有味精公司和兩位亞裔名人在社群平臺發起#RedefineCRS(重新定義中國餐館症候群)運動,希望打破這種過時兼錯誤的觀念。

在紐約開刈包餐廳的臺裔美籍大廚兼作家黃頤銘(Eddie Huang)指出,「中國餐館症候群」是將中菜汙名化,背後是種族主義作崇。他認為,許多美國人不接受中餐,要改變這些人的「開放思想」,是需要以他們接受的方式重新包裝再推銷才可以。

他認為中式快餐在美國被承認的程度不及其他菜式,以及這偏見態度一直沒有改善的部份原因是中式料理背後的移民家庭不懂得反抗。他最近連同電視節目《The Real》的主持Jeannie Mai,以及日本調味料生產商味之素(Ajinomoto),發起社交媒體運動,挑戰韋氏字典,希望將「中國餐館症候群」這詞重新定義。

韋氏字典資深編輯布魯斯特(Emily Brewster)回應表示,之前沒有收過相關投訴,但會對這詞重新審視,並就新的證據進行修改。她指出,出版社的目標是確保字典內的定義準確無誤,包括是否帶有冒犯性或過時。他們一直有隨著語言不斷發展而修訂,讓字典跟得上時代變化。因此感謝有讀者對需要重審的詞彙提出指證。

味精是人體中天然存在的一種胺基酸,長期被美國食品藥物管理局(FDA)列入「公認安全」的食品清單;並有重大研究,包括醫學期刊《 Food and Chemical Toxicology》證明,「沒有嚴格和現實的科學證據證明症候群症狀與味精有關」。

此外,一些非傳統中餐食材,例如帕瑪森起司(Parmesan Cheese),以及蔬菜,例如蕃茄,都含有味精。連鎖餐廳Chick-fil-A和Popeyes Louisiana Kitchen極受歡迎的雞肉三明治都有加入味精。但是只有中式料理繼續被刻板地認為不安全、可疑或容易引起不適。

相關焦點

  • 「中餐館症候群」涉歧視 亞裔抗議《韋伯字典》
    美國文化對味精(MSG)的排斥根深蒂固,韋伯字典描述「中餐館症候群」(Chinese restaurant syndrome,CRS)是早自1968
  • 味精毒性分析報告:「中餐館味精症候群」是什麼?
    更不幸的是,據說這位朋友還有一樣更可怕的過敏源:味精。他曾不慎吃了味精館子、在家結結實實躺了一個禮拜。這種體質,在經歷過地溝油、塑化劑輪番蹂躪的天朝人民裡面比較少見,老外就可怕多了,已經到了談 MSG(味精)色變的地步,更有甚者,都吃死人了!我也不怎麼吃味精,偶爾一吃多也是嘴裡又幹又苦猛喝水的,其實也是身體在說:我不習慣吃這個,我吃得不舒服。
  • 年輕型失智症研究:40歲以後,如何避免「那個那個症候群」
    日本失智症專科醫師真鍋雄太稱,這種「突然想不起來」的症狀叫「那個那個症候群」──想起某件事情時,心中有模糊的輪廓,卻怎麼也無法恢復完整的記憶。「那個那個症候群」特別好發於更年期前後、40-50歲以上的成人。
  • 松岡菜摘 |「夏戀症候群」
    「夏戀症候群」《ヤングジャンプ》 YJ 2015 No.26
  • 寶寶反覆溼疹和莫名瘀青,小心罕見病「WAS症候群」
    今年臺灣7歲的男童陳小叡,多年來一直因血便、莫名瘀青或血流不止、反覆感染等病症所苦,經治療仍不見好轉,甚至一度面臨「割脾臟」的抉擇,直到臺中榮民總醫院醫療團隊找出病因——「歐德裡症候群」,並幸運在5歲時接受臍帶血移植,才免於割脾臟、夜夜跑急診的人生。小叡出生1個月內就陸陸續續有血便,手上有出血點,很小就進醫院的保溫室;甚至去學遊泳,腳一拍到水,腳背上都是瘀血瘀青,什麼運動都不能做。
  • 中餐綜合症:味精真的有害健康,抑或只是種族歧視?Chinese Restaurant Syndrome: what is it
    『中國餐館症候群『 是什麼?       在韋氏詞典裡,這個有爭議的詞條就夾在 『Chinese red』(中國紅)和 『Chinese rose』(月季)中間,詞典對它的定義是:「易感人群在攝入重味精的食物,尤其是中餐之後可能出現的一系列症狀(比如頸脖、手臂和背部麻痺,伴隨頭痛、頭暈和心跳等)。」
  • 斯德哥爾摩症候群:為何受害者不逃離
    斯德哥爾摩症候群 (Stockholm Syndrome) 是指被害者對於加害者產生強烈情感的現象。
  • 白人開「乾淨」中餐館 貶意爆爭論
    一家由猶太裔女營養師兼博主經營的中餐廳近日在曼哈頓西村開業,她在社交平臺上標榜餐廳為「乾淨的」(Clean)的中餐廳及「感覺良好的中餐」,並把餐廳的標語放在店外,在網路上引發批評;她隨後刪除了社交上的推文並澄清,但有關中餐的刻板印象近日仍不斷引來爭論。
  • 心理探秘:斯德哥爾摩症候群
  • 打字聊天的三點症候群|日本年輕人超愛在句尾加上點點點 感覺模稜兩可讓人很困擾…
    日本談話節目昨天(1月31日)就聊起了這種日本年輕人的打字習慣,並且將之命名為「三點症候群」。某些節目來賓相當討厭這個符號,認為句尾一旦出現這三個點,這句話就顯得模稜兩可,搞不懂對方講話是不是出自真心了!當你使用這三個點的時候,又是出於什麼原因呢~~「在句尾加上『…』的三點症候群增加中!」
  • 懷疑愛·症候群,那些戳中你內心的電影臺詞……
    關於舞臺劇《懷疑愛·症候群》時間:2015年10月14~18日地址:上海市靜安區江寧路466號(藝海劇院)票價:50/120/180/280/380/480/680主演:陳冠吟、李馥竹、高藝軒10月14-16日 梁文音 特別演出嘉賓10月17-18日 李千娜 特別演出嘉賓步上紅毯的另一端
  • 養生因果要論 第三十章 腕隧道症候群
    第三十章        腕隧道症候群文昌帝君  降
  • 老外: 為何中國人吃中餐沒事? 他們完美的違反了美國食品安全建議
    關於食品安全,曾經就有老外提問道:為何中國人吃中餐沒事?在中國幾個家庭吃過飯之後,我驚訝的發現他們完美的違反了美國食品安全建議。那麼為什麼中國人吃中餐就沒事呢?實際上老外吃了中餐也沒事。又比如味精這個東西,老外們總覺得我們在烹飪食物的時候放了味精對身體不好,所以他們拒絕吃放了味精的中國食品,甚至在美國還有「中餐廳症候群」一說。
  • 2年前大家瘋玩的「冰桶挑戰」為漸凍人協會籌得36億,如今終於有了振奮人心的好消息!
    大家還記得2014年風靡全球的「冰桶挑戰(Ice Bucket Challenge)」嗎?因為這個活動,許多人都認識了俗稱「漸凍人」的肌萎縮性脊髓側索硬化症(簡稱ALS),這是一種致命的神經退化疾病,患者會在意識清晰的情況下逐漸失去控制身體的能力,慢慢連發音、吞咽和呼吸等最基本的「運動」都成問題,最後演變成呼吸衰竭而逝世。
  • 西媒爆中餐廳最大詬病——使用味精 過分使用味精造成中毒和過敏
  • 大腦生病:5種不可思議的腦部症候群,一直以為自己是喪屍
    這次要來介紹5種不可思議的腦部症候群,其中有一種會一直以為自己是喪屍,究竟是怎麼一回事呢?1. Prosopagnosia(臉盲症)得到臉盲症的人會沒有辨識臉部的能力,有些患者會看不清楚人的臉,而有些患者是看得清楚但就是認不出來。更嚴重的甚至會連是人臉還是物品都無法辨識,可能就會對著別人戴著帽子的後腦勺講話。那如果是自己的臉呢?
  • 「初次挑戰!?冬季運動」活動開啟!
    各位親愛的BanG Dreamer: 1月28日維護後,遊戲內將開啟「初次挑戰!?
  • 臺中市「潛水旅館」潛客「黑視症」昏迷沉21米池底
    8月11日中午,臺中市「潛水旅館」驚傳一名男性潛客在自由潛水到11米深度時,疑憋氣時間過久產生「黑視症」而昏迷溺水,張男下沉到最深的21米池底時被教練發現拉上岸實施CPR急救,同時送醫搶救插管治療中。亞洲首座「潛水旅館」出意外該間位在西屯區安和西路上的「潛立方」潛水旅館,在其官網標榜想潛水不用再跑到墾丁,除了是亞洲首座「潛水旅館」,也是世界第三大潛水場地,是專為喜愛自由潛水或水肺潛水等潛水運動者所設計的旅館。
  • 從味精的最大消費國到無人敢吃,美國人又把屎盆子扣在了中國身上
    味精的主要成為是一種叫做穀氨酸單鈉的化學成分,據統計,全世界每年消費掉的320萬噸的穀氨酸單鈉中,有超過一半是中國人吃掉的,差不多一個體重120斤的中國人平均每天就要吃3.4克的味精。 這個數據是美國和大多數歐洲國家的十倍,就連味精的發明地日本,人均味精的消費量也只有中國人的一半,那味精是不是真的對身體有那麼大的損害呢?
  • 紐約女子開中式餐館,只因在宣傳語中用了"乾淨"一詞被罵翻!
    (圖/翻攝自IG/bewellwitharielle)紐約女子哈思佩兒(Arielle Haspel)在曼哈頓格林威治村(Greenwich Village)經營一間中國餐廳,她的理念是提供健康自然的食物,因此在宣傳語中用了「clean」(乾淨)一詞,強調乾淨食材,沒想到卻引來大批中國網友認為,刻意強調乾淨根本是歧視,等同於形容中式餐廳都很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