日本新華僑報微信公眾號:jnocnews
作者:萬景路 來源:日本新華僑報
駿馬奔騰去,「羊」眉吐氣來。轉眼間,年關將至,日本人也進入了一年一度的正月裝飾、正月行事的準備中。
過去,日本人是非常重視正月的,進入10月底11月初,商家就會把正月裝飾用品擺出銷售了。正月裝飾最有代表性的就是大門前的門松、屋門上的注連繩以及家中供養的鏡餅了。門松是請年神下車的記號,注連繩是用來防災神入宅的,而鏡餅則是敬神用的,講究的家庭室內還要供養「神棚」、「佛壇」。年飾做完,就是「大晦日」了,日本的大晦日,就是我們的年三十,日本人在這一天進行大掃除以祛除一年的黴氣,然後,就一家人團團圓圓的吃「年越蕎麥麵」迎接新年。爾後,隨著寺廟的108聲鐘聲響過,人們或奔向寺院、神社「初詣」( 是指一年中第一次去神社或寺院參拜,祈求平安),或鑽入被窩祈求做一個新年第一次的吉祥美夢。
新年第一天,在過去,日本人是一定要喝據說能祛病消災的屠蘇酒和「雜煮」(即年糕湯)的,然後再給孩子們發放「御年玉」(壓歲錢),孩子們則興高採烈地穿上年三十晚上母親悄悄給準備在頭頂的新衣,女孩兒三五成群地出門玩「羽根突」(打羽毛毽子)、男孩兒們則玩「獨樂回」(轉陀螺)等。而大人們就開始了給父母、親友的拜年串門活動。
與我們一樣,日本人過年,在過去也是要大吃的,只不過,他們所謂的大吃,卻是不敢恭維,因為日本人的正月料理主要是以「素、淡」為主,包括除夕夜迎新年的「年越蕎麥麵」。大年初一早餐的「雜煮」、以及「御節料理」(年節飯,主要是冷盒飯),日本人美其名曰「精進料理」,其實就是能讓我們嘴裡「淡出鳥來」的素餐而已。
在日本,過去還有一個正月習俗也是日本人必做的,那就是每進入12月初就開始的大量書寫、寄出「年賀狀」(即賀年卡)活動。
除去上述這些,日本人尚有許多正月習俗,如:吃寓意豐作的「沙丁幼魚的佃煮」;吃取其音「kuromame」與「辛苦、認真」諧音之意的「黑豆」;吃食祈願出世(升官)的所謂「出世魚」的烤「獅魚」或鰻魚等。除此,尚有「初水」、「山初」、「船始」、「初商」古傳習俗等等。
時至今日,日本雖然大體上尚能保留著傳統正月習俗,但隨著網絡的普及,日本人的傳統正月習俗也在悄然發生著變化。比方說:門松、鏡餅以及大晦日的大掃除等,在現今的日本年輕人之間已很少有人謹守,更多的根本不知放置門松、鏡餅為何意。同樣,如今的日本年輕人對什麼「年越蕎麥麵」、「煮年糕湯」和「御節料理」等也是興味索然。
還有一個不得不提的現象,現在日本年輕人選擇正月回鄉省親的也越來越少,由於囊中羞澀而選擇過年給家裡父母打個電話問候一聲的人則逐年增多,這就不可避免地讓日本人家庭成員之間的親情漸漸變得淡薄起來。尤其是隨著近年來網絡的發達,日本人甚至連堅持到如今的書寫「年賀狀」的習俗也在逐年減少,網上賀卡、LINE拜年、「臉書」問候已漸漸為大多數年輕人所接受。而急速發展的印刷術,也使得「年賀狀」變得越來越精緻的同時,由親筆書寫所帶來的那份濃濃親情、深深厚意也在漸漸淡去……真擔心,長此以往,日本的年味兒是否會逐漸「年將不年」了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