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個叫於迎麗的女人最近火爆網際網路。幾乎所有的網民都在用最狠的語言咒罵她。
屬於咎由自取。於迎麗在接受某電視臺訪問時說了如下的意思:如果美國打朝鮮,我們就可以打臺灣。這番話的邏輯相當於是:有人打了我隔壁老王,我很生氣,怎麼辦?我跑去把自家兄弟給打一頓,這就算解氣了。
網民的反應並不意外。這是由兩個觀點決定的。一,對朝鮮。從這些年的言論看來,在絕大多數網民眼裡,朝鮮就是無賴的代名詞。在美軍集結於韓國,大有斬首金正恩之勢的時候,中國的網民是叫好的,是期盼的。二,對臺灣。大陸網民對臺灣的感覺越來越好,對先是對蔣經國的追捧,對民國的懷念,然後是對國民黨、民進黨態度的明顯變化。在這種時刻,蔡英文尚且受到歡迎,更何況有人說要與臺灣發生戰爭。
這是民意。任何叫囂「報朝鮮,打臺灣」的言論,都會惹惱網友。聰明的政客會看懂這個形勢。
於迎麗或許不怎麼上網,或許她習慣了自己的語言表達。電視臺為了顯示自己的訪問比較權威,把於迎麗稱為上海某研究所的研究員。而據網友揭露,於迎麗因為生育二胎(當時還不被允許),已經被迫離職快一年,她現在就是個家庭婦女。我們並不歧視家庭婦女,但在朝鮮是否會爆發戰爭這樣一個嚴肅話題上,電視臺訪問一個家庭婦女,實為不妥。
在電視衰敗的當下,電視臺和於迎麗或許都沒有把這次訪談太當回事,因此,於迎麗也就按照舊有的知識、陳腐的世界觀去瞎說幾句了。
而在網際網路發展到移動互聯的今天,沒有人知道熱點是什麼。2月14日,兩隻鵝依依惜別的照片出現在網上,迅速紅遍網絡,好事者給兩隻鵝規劃了若干「大團圓」結局。於迎麗就如同這兩隻鵝,她隨便瞎說幾句,確實沒有記個人能看到。但是,她的言論一單被某個或某幾個網友注意到,並且給發到網上去,那麼,其影響力可就與電視的衰敗無關了。
於迎麗這些天一定很鬱悶。被萬眾唾罵的滋味不好受。估計她不是司馬南,沒有司馬南的心態。對於司馬南來說,只要能吸引關注,挨罵也行,總比沒人關注好。
於迎麗被網際網路狠狠地打了一棍子。她不是這種待遇的第一人,在她之前,已經有很多先烈了:
河南官員逯軍,一句「你是為黨說話,還是為百姓說話」,頓時走紅。
四川官員譚某,因為在汶川地震期間喜笑顏開,被網友斥為譚笑笑。
河北某位少爺,一句「我爸是李剛」,出賣了父子兩代人。
網際網路時代的傳播,有人說其特點是好事不出門、壞事傳千裡。這個說法基本沒有什麼價值。雖說網際網路上負面的東西確實容易傳播,但所謂好事不出門、壞事傳千裡,是社會輿論自古以來的傳播規律,並非網際網路獨有。不出門、傳千裡這句話的歷史悠久,已經說明了這一點。
那麼,網際網路傳播的特點到底是什麼?其最大的特點是不確定性。你轟轟烈烈搞了「五個一工程」,可是網民不搭理;你無意間的一個舉動、一句話,加入被網際網路傳播開來,則可以傳播到令人吃驚的程度。
有一些熱點是被操縱被炒作的,比如最近的上海女孩去江西鄉下過年事件。但是,大多數熱點,確實是自發形成的。是在湧動的水流中吸引了最多水花、最終匯集成波浪的。
於迎麗,以及以前的逯軍、譚笑笑們,這些糊裡糊塗成為網際網路靶子的人,有一個共同特點:都是體制內的。
體制內的人,習慣了說套話、官話、空話、假話,過去,他們還常常教育別人要適應形勢。然而,在這個網際網路成為輿論絕對主渠道的時代,體制內的人嚴重落伍了。
他們若想不出醜、少出醜,只能是儘快了解、適應網際網路輿論。在了解之前,他們如果不想成為靶子,最好的辦法是閉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