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天,全市師生共同參與了一次有關「家校合作」的培訓,即聽專家演說有關「教育合伙人」的講座。
在中國,我們的家庭教育成功先例就有很多,「孟母三遷」、「孔融讓梨」、「畫荻教子」等故事家喻戶曉。《三字經》裡,就有「子不教,父之過」之說。
專家說,他去某個地方講課,家校合作非常成功。一下火車,接他的是家長,帶他去賓館下榻的是家長,帶他去會場,準備講課工具的,還是家長。
這樣的家校合作,我認為,我們這邊也可以辦到。做不到的,也最關鍵的是,我認為,我們的家長與孩子缺少溝通。孩子在想什麼?孩子正在做什麼?我們一無所知,我們習慣了用「高大上」的「父母是為你好」的理由一概而論。
這就是家庭教育的問題。
通過這次培訓,我們有一些群裡的討論交流激起了「智慧的火花」。大家對當下家庭教育的評論,也是鋪天蓋地。
其中,很有趣的是,有人列舉了《美國家庭教育的十二法則》,中外對比,仁者見仁,智者見智。
《美國家庭教育十二法則》
一、歸屬法則:保證孩子在健康的家庭環境中成長
二、希望法則:永遠讓孩子看到希望
三、力量法則:永遠不要與孩子鬥強
四、管理法則:在孩子未成年前,管束是父母的責任
五、聲音法則:要傾聽他們的聲音
六、榜樣法則:言傳身教對孩子的榜樣作用是巨大的
七、求同存異法則:尊重孩子對世界的看法,並儘量理解他們
八、懲罰法則:這一法則容易使孩子產生逆反和報復心理,慎用
九、後果法則:讓孩子了解其行為可能產生的後果
十、結構法則:教孩子從小了解道德和法律的界限
十一、二十碼法則:尊重孩子的獨立傾向,與其至少保持二十碼的距離
看完這些法則,給我最大的感觸就是,他們非常尊重孩子,非常重視與孩子的心靈溝通,而且對孩子的教育,不是教條式的囉嗦,成敗得失,一切讓孩子獨自去體驗,獨立去思考。
文化差異,誰是誰非?也不是說「美國的月亮最圓」。「百年樹人」,也許「他山之石,可以攻玉」。在教育面前,誰都需要學習。教育方式的選擇,也就是蘿蔔青菜,各有所愛。
但是,除了保護尊重,我覺得很有意思的,很矛盾的是,英語有句諺語,叫「Spare the rod and spoil the child.」,直接翻譯就是:空閒了木棍,毀了孩子。用我們中文說,不打不成才。
所以,教育一個孩子,望其成才,孤掌肯定難鳴。學校,家庭,社會必須共同參與。「望子成龍」也不是教條主義的灌輸,得軟硬兼施,得循循善誘,得誨人不倦。作為教育者,得因材施教,得有教無類,得教學相長。
教育孩子,家庭教育,更應該「春風化雨」,我們必須先與孩子溝通交流,了解孩子。我們家長「樹模範,立榜樣」,責無旁貸。
我喜歡這樣一段話:生活中因為有了溝通,才出現了冰釋前嫌、和睦相處、門庭若市等四字詞語,我們的生活才更美好。生活中不能沒有了溝通,就像傲視蒼穹的紅杉不能沒有了堅固的根基,芳香四溢的鮮花不能沒有給予它自信的陽光。
我也很喜歡佛系的一句話:只要後退一步,你就可以走進我的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