日益緊張的城市水危機,令我國海水淡化的春天呼之欲出。海水淡化被認為是解決淡水資源緊缺的開源工程。
海水是重要的資源。根據有關部門的規劃,到2030年,即使南水北調東線一二三期工程,中線一二期工程全部建成,並考慮部分海水利用後,我國沿海地區年缺水量仍將達到214億立方米。也正基於此,「當前我國海水淡化行業正處於規模化應用的關鍵時期。」國家海洋局科技司有關負責人介紹,我國已在沿海多地建成多個海水淡化項目,主要用於工業和生活用水。
截至目前,我國自主研發的低溫多效蒸餾海水淡化技術與反滲透海水淡化技術已成功應用於日產萬噸級海水淡化工程,多套海水淡化裝置出口海外。淡化海水在工業領域主要應用於鋼鐵、造紙等高耗水行業,而這些行業用水對水質的要求很高,不能摻雜有金屬離子,一般自來水是無法滿足要求的。而海水淡化技術不僅針對海水,還能淡化內陸地區的苦鹹水,並且已服務於極地考察、遠洋航行船舶。
以海水淡化為代表的海水利用正成為各地解決沿海水資源短缺的重要途徑。眾多業界人士指出,全國海水淡化工程分布在沿海9省市,主要是在水資源嚴重短缺的沿海城市和海島。北方以大規模的工業用海水淡化工程為主。
據人民網此前報導消息,「本質上,海水淡化技術屬於水處理技術的一種。」國家海洋局天津海水淡化與綜合利用研究所所長李琳梅說,海水淡化技術不僅只針對海水,還能淡化內陸地區的苦鹹水。
「隨著海水利用技術和關鍵設備的不斷進步以及工程經驗的不斷積累,海水利用的成本會降下來。」李琳梅進而指出,隨著技術應用體系逐漸成熟,曾經居高不下的淡化成本如今亦大幅降低。2016年海水淡化產水成本主要集中在5—8元/噸。但相比自來水水價仍偏高,使海水淡化這一新興產業缺少競爭優勢。此外,當前海水淡化水無法大規模進入市政管網,供水比例亟待提升。
公開資料顯示
海水淡化成本主要由投資成本、運行維護成本和能源消耗成本構成。能源成本約佔總成本的40%,運行維護成本涵蓋維修成本、藥劑成本、折舊、膜更換成本等。據中新網近日報導,其中,萬噸級以上海水淡化工程產水成本平均為6.22元/噸,千噸級海水淡化工程產水成本平均為7.20元/噸,部分使用本廠自發電的海水淡化工程產水成本可以達到4—5元/噸。
同時,近期頂層設計動作頻頻,越來越重視包括海水淡化在內的海洋經濟發展。2016年底,隨著國家發展改革委和國家海洋局共同印發的《全國海水利用「十三五」規劃》公布,海水淡化瞬間站上風口,引發市場高度關注。其中提出,截至2020年,海水利用將實現規模化應用,材料和關鍵裝備實現產品系列化,產業鏈條日趨完備。
在這樣的大背景下,也許在不久的將來,我們將會喝到新品種的水。不過,雖然受到市場追捧,海水淡化在我國還存在許多有待解決的問題。
首先是基礎研究相對薄弱,其次是缺少為自主技術提供驗證試驗的服務平臺,無法為自主技術與國際產品提供比對性試驗,以促進自主技術的不斷改進與提升。
▲2018年世環會,我們上海見!
如果看官喜歡這篇文章,請轉發並長按二維碼,關注我們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