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花千芳)
花先生反對英語的理由,一共有五個:
第一個:只有少數人獲利。
用花先生的語言,就是行業從業者,和一部分思想上自我矮化的奴隸。而大多數人並沒有獲得好處。
——老實說,花先生極不厚道的,怎麼可以把學習者,和14億人口對立起來?難道中國14億人,全都混吃等死不求上進?誰敢努力學習誰就是與中國人對著幹?
中國有14億人,但行業成千上萬,分攤到每個具體行業工種,其實都是少數人。大家是通過彼此協作,構成一個不可分割的整體。花先生分裂整體,人為製造對立,這顯然不妥。
此外,獲益有直接和間接兩種:懂英語、赴海外者是直接受益者,而14億民眾,通過他們獲得資訊、技術、獲得其它服務。中國經濟之所以有此發展,就是得益於四十年來的改革開放——每個中國人,都是學英語的受益者。
花先生反對英語的第二個理由,是耗時巨長,浪費了我們大量的時間和精力,犧牲了孩子們寶貴的童年。
假如這個理由成立,九年義務教育就該廢掉了,比如說我是個農民,按花先生的要求,只要我會輪鋤頭就OK了,還學什麼數理化?許多人也不需要寫文章,那還有必要讀書識字嗎?
我們學習,不唯是讓自己成為有用的人,還要發現自己,讓自己成為有趣的人,讓生命豐盈而富足。
花先生建議不學英語的第三個理由:只要搞來支專業的翻譯團隊,替有需求的人翻譯一下,就OK了。
花先生對英語的理解,顯然是停留在觀看帶字幕的美劇英劇的層次上。事實上,語言更大的功能是溝通,是交流。而溝通交流,以及看相關的學術文獻,你必須比專業的翻譯團隊水平更高,才能夠滿足需求。
花先生的第四個理由,認為目前有許多翻譯軟體可以使用,不需要學英語。
這一點,王思聰說得明白,文化是翻譯軟體能夠滿足的嗎?
人類語言極深奧極複雜,每個國家、每個民族的語言都有自己獨到的文化背景與意蘊,一個美麗的句子,從一種語言翻譯成另一種語言,一定會造成營養缺失。只有掌握這種語言,才能享受到文明與文化的快感。
前四個理由,花先生顯然都是站不住腳。
所以花先生祭出大殺器,推出他的第五個理由:語言是文化的基礎,語言西化思維必然西化。
學英語就會導致思維西化,這這這……這是真的嗎?
(04)
語言西化,是不是思維就一定西化?
民國年間,在西方一趟電車上,有個中國人。
長袍,馬褂,後腦勺梳根大辨子。手裡拿著張西洋報紙。
咦,中國人……看洋文嗎?洋人好奇,湊近一看,頓時驚呆:
——中國人手中的報紙,拿顛倒了!
洋人笑到頭掉,就提醒中國人,別再出洋相了。不懂咱就承認不懂,報紙都拿顛倒了,居然還看得有滋有味。不裝你會死嗎?
萬萬沒想到,中國人突然間把報紙一收,一張嘴,呱呱呱全是洋文——居然把報紙上的內容,一個字不差的背了下來。
洋人全都嚇傻了。
歐賣嘎滴,報紙拿顛倒,還能把內容一字不差的背下來……好膩害呀。
這位在電車上戲弄洋人的中國人,名叫辜鴻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