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8日,一場關於「學英語」的辯論登上了熱搜第一,起因是一位網友發表了這樣一條微博:「對絕大多數中國人來說,英語都是一件廢物技能。浪費了我們無數人力財力,犧牲了孩子們寶貴的童年……」此話一出,立即引發爭議。王思聰隨後發了一條微博「回懟」:「9012年了還有沒出過國的xx」。王思聰認為,儘管出國可以用翻譯軟體,但這些軟體並不能翻譯出文化。但可惜的是,這場原本還有探討空間的爭論最後演變成了一場「出沒出過國」的人身攻擊。(3月19日 中國新聞網)
對於中國人是否應該學英語,不能用簡單的結論作答。中國剛剛改革開放時,為了能儘快融入世界,與外部世界進入交流,在國際上較為通用的英語自然成了中國與外部世界接觸的重要「交流工具」,國內對於英語也就變得很為重視。但幾十年過去,「英語熱」變得泛濫開來,英語成了每個中國學生必修的重要功課,從幼兒園開始,為了學英語,就需要耗費中國孩子大量的時間和精力,耗費家長的大量金錢,但對於絕大多數中國人來說,英語確實可能終其一生都難以派上用場。
但作為在世界上比較通用的語言,英語是所有人類語言中最為通用的一種,全世界有45個國家的官方語言是英語,每天有超過世界人口1/3的人在用英語交談,75%的電視節目以英語播出,80%以上的科技信息用英文表達。所以,英語確實又是打開「世界之窗」的一項重要技能。對於學習英語,也不能太過排斥。
但對於過熱的全民「英語熱」,要能適當地降降溫了。這就需要對英語的重要性進行重新評估,比如有必要取消一些與英語毫無關聯的專業所設的英語門檻,對於英語在中小學教育、大學教育中的地位,也有必要進行重新審視,比如有必要適當降低英語在考試、升學中的權重,要讓英語更多成為只是愛好者及專業人士所熟練掌握的語言。
反對「學英語」,並非反對對外開放,並非是希望「閉關鎖國」,而是反對過度的「英語熱」。過度的「英語熱」造成了大量的資源浪費,讓大量中國學生將聰明才智、時間精力浪費在這一派不上多大用場的學科上。
對於學英語重要性的討論不能走偏,不能變成了不同立場人士相互之間的攻訐與「互懟」,而需要各方都能夠平心靜氣,多一些理性討論,少一些偏見,少一些意氣之爭,這樣才有助於解決社會問題,才有助於社會進步。就如此次「學英語」的辯論,居然演變成了一場「出沒出過國」的人身攻擊,就不免讓人大跌眼鏡。
尤其是公眾人物,一舉一動都受人關注,更應該謹言慎行。並非是公眾人物不能針對這等公共話題發聲,而是應該讓自己的發聲更有建議性、更有價值,更為理性,從而做好輿論引導,當好「輿論領袖」;而不能僅憑一己好惡口無遮攔亂說一氣,否則只會對輿論起到負面引導的作用,讓有意義討論、辯論變成罵架或勢不兩立的「站隊」,讓自己變成了社會輿論的「攪屎棍」。
文/戴先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