受自媒體影響,我們普遍認為,印度更多的是一個繼承了英國遺產的地域政治概念,並非國家概念,其本身國家觀念的形成、政治制度的轉變在很大程度上受益於英國人的到來,自1947年獨立以來,歷史、社會、宗教、文化等方面的衝突,都集中體現了宗主國與本土文化這一混合體的鬥爭。
時間已經過去70多年了,現在的印度人認可他們的國家政治觀念嗎?又是怎麼評價他們身處的國家呢?見微知著,本文僅從語言的角度來談一談這個話題。
潘卡·託馬斯(Pankaj Thomas)表示:「印度是一個擁有22種官方認可語言和許多其他無法識別的語言和方言的南亞大國。因此,我們不能在國家一級使用22種不同的官方語言,想像一下它將帶來的困惑和困難。此外,通過我們的憲法和各種國家象徵性代表,所有這22種語言都得到應有的尊重和尊重。」
他提到:「自印度獨立起來,英語已經成功扮演了通用語言這一角色,但在印度南部和東北部人民很少使用英語。每當一位領導人試圖使印地語成為印度唯一的官方語言時,印度南部和東北部總會發生無數抗議和起義。因此,在試圖使印地語成為我們唯一的官方語言之前,應當徵求印度各個地區的共識或協議。」
潘卡·託馬斯進一步指出:「我們繼續將英語作為我們的官方交流語言是公正而謹慎的做法。除非我們希望實現我們特定的區域主義,並在我們的國家製造進一步的動亂。」
班加裡爾的IT職員吉裡斯·巴特認為:「英語已經是一種官方語言,但不應該將其作為唯一的官方語言。這一舉動將使該國大多數人民處於不利地位。印度中央政府認為印地語應在將來的某個時間成為本國語言,它是否已為制定這種政策奠定了基礎?」
吉裡斯·巴特指出:「在南印度農村地區的大多數官立學校中,沒有印地語老師。如果有的話,他們不是母語人士,也不具備教授該語言的資格。其次,印地語語言課程設計得很糟糕,裡面充斥著沉重的中世紀詩歌和散文,以致學生專注於記憶而不是發展會話能力。因此,最終會導致孩子完全無法用印地語構成句子。所以說,在印度強制推行印地語是不切實際的。」
印度政府曾一度強制在全國範圍內推行印地語,規定官方大小會議不再使用英語發言,總理莫迪在正式場合也多棄用英語。這一舉措,雖然有利於民族精神的聚合,但無疑脫離了實際,印度精英階層多會使用英語,此外該國還有難以計數的地方方言,引起一些習慣說英語的政黨人士強烈反彈。
總之,在今後很長一段時間裡,英語在印度仍佔主要地位,但從長期看,隨著印度綜合國力的上升,印地語受眾佔比將會上升,這將會是非常明顯的趨勢。
來源:涼果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