均安這個小村子將「消失」:鄉愁依舊,未來更好

2021-02-10 遇見均安

均安紡織衛材科技園二期項目改造範圍涉及民房33間。新華社區搶抓村改機遇,結合鄉村振興工作,迎難而上,將該民房區域納入村改範圍,安排拆遷安置地,區域實施整體搬遷,既騰出發展空間,又改善人居環境,助推鄉村振興,得到了村民的廣泛認同,項目改造方案表決全票通過。

發展與變化「kuang」的一聲出現在眼前,

在這個小村子實施整體搬遷前,

遇見均安的攝影師們帶上相機,

與在當地生活的村民一起,

記錄下,生活的畫面:

這是一個容易被人「忽略」的小村莊,和不遠處的現代小城相比,這裡樸素,寧靜,簡單。這是均安新華永豐村裡的一個小村子,叫沙湧湧尾街,也叫沙湧21隊。

村民說,這裡是他們自小長大的地方,但卻不是祖祖輩輩。40-50年代,他們從三華過來,50年代才陸續遷到現在這個地方。

門前是河湧、屋邊就是桑基魚塘,自然,屋前屋後都種有各種果樹,香蕉、龍眼、黃皮、大樹菠蘿,竹子也分布有很多。

均安少有的粉單竹林,為中上等劈篾用材,可供精細編織,竹髓和竹青供藥用。

記憶裡——那座小水泥橋,以前是一塊獨木板橫跨河湧的另一邊,兩邊各有一個「丫叉」撐著木板。還有那個蕉地小島,之前不存在的。以前,河湧有很多魚,居民日常生活都靠這河湧用水。

村民說,這裡叫沙湧,當地人和天連人為區分「天連沙湧」和「新華永豐沙湧」,把天連沙湧稱之為:下沙湧。

家人在哪,家就在哪。一事一物總關情。在樹下乘涼是一件非常舒服的事兒,而和一家人在樹下乘涼更是一件溫馨事兒。

4月14日,新華居委已組織搬遷居民選定拆遷安置地。為公平公正開展拆遷安置地選定工作,鎮村改辦會新華居委詳細制定選地工作方案,得到廣大搬遷居民的認同。此時此刻,村民對自己生活已久的地方有不舍,也對新居的落成充滿著期盼。

凡走過,必留下痕跡。千變萬變,不變的是大家對美好生活的嚮往和追求。

相關焦點

  • 均安人,為什麼是順德的"窮人"?
    無論從均安的餐飲業發育不良現象來看,還是從商超零售業經營的平淡無味現象來看,均安下一步加速發展的問題,都指向了均安缺少一個城市客廳、一個商業中心這個癥結。一直以來,均安堅持工業立鎮,堅持以第二產業發展帶動全鎮的經濟發展。但是,到了粵港澳大灣區協同發展的時代,這種發展觀念顯然落伍了。
  • 這是均安最耀眼的「彩虹」!
    在均安,
  • 半天雲居|一群「海盜」上岸後居住的村子,已經進入了消失的倒計時
    這座村子,曾經是「海盜」——疍家人客居的地方。不知道走了多少路以後,他們終於發現了距離深圳市中心50公裡開外的半天雲村,租下了半個村子,還改造了一座現代中式的居住空間,命名「半天雲居」。(圖一)淖影  (圖二)水若房間裡都是竹子和老木頭,儘量保留了疍家人親自打造的房屋特色,在這個基礎上加入了現代生活元素。疍家文化和現代文明的碰撞,產生了一股迷人的力量。
  • 均安大片!最熱鬧的帝王座宮日,最有趣的關帝墟~
    此次民俗文化藝術季活動以「理想鄉村」為切入點進一步挖掘均安淵源流長的民間藝術底蘊推動均安民俗文化的發展眾所周知均安素有「中國曲藝之鄉」的美稱沙頭雖然不大但走進小街巷裡你會發現這裡有一個又一個的曲藝社在這裡,小朋友們可以憑自己的想像力盡情搭建村屋、打造家居
  • 均安蒸豬:二師兄終在順德「得道」
    均安蒸豬在《舌尖上的中國》客串一角後聲名大作,對於吃貨們來說,烹飪整個巨型食材是充滿儀式感和使命感的,另外,吸引人的還有蒸豬所代表的祠堂文化和古老的容器
  • 均安一老人深夜出走,不慎陷入泥潭......
    廣告投放,請聯繫手機微信:15986106068 安仔‍近日,強冷空氣席捲佛山,天氣寒冷,順德均安一名走失老人卻不慎陷入泥潭
  • 均安東海綠島情人港20日正式開放暨第二屆功夫影視明日之星大賽啟動!
    順德均安東海綠島情人港盛大開放,第二屆功夫影視明日之星大賽同步啟動視頻第一輯(時長:14.17分鐘)順德均安東海綠島情人港盛大開放,第二屆功夫影視明日之星大賽同步啟動視頻第二輯(時長:12.52分鐘).
  • 《記住鄉愁》第二季第二十七集:塘東村--忠義傳家
    這是一個將「忠義」融入血脈的村落。相傳,村子的祖先是周武王姬發的五弟----叔度。武王伐紂滅商後,叔度受封於蔡。叔度和兒子蔡仲合力建城,保護封地的百姓不受戰亂侵擾。忠義兩全的叔度深受百姓愛戴,「忠義」後來也就寫進了塘東村的族譜及祖訓。    「為國為家,效忠盡力,子承父業,世代相繼」,這是塘東人世代相傳的祖訓。
  • 鄉村,鄉親,鄉愁
    就拿這次疫情來講,很多村莊可以挖坑斷路,完全封閉,但我們村只能安排人站崗登記往來人員信息,畢竟,南北方向縣道穿村而過,東西方向也是幾個村子來往的唯一交通要道。村子不大,一百戶左右,300人左右,出了很多學子,遍布華夏內外。村子裡面修了很多水泥路,發展起來了,很多鄉親搞起了大棚溫室種植,主要種植油桃,成熟後上市價格可以達到二十多元甚至三十多元一斤,實現了增收致富。
  • 海員日 | 海員的故事——海洋、海運、海員,一起期待更好的未來
    不要問我來自何方,也不要為我將去向何處,我一直都在回鄉歸途。無數人懷揣著這樣的夢想——世界那麼大,我想去看看。其實世界並不大,它就在每一條航線交叉的地方。海員是什麼樣的,興許你只知道他們呆在船舶上,可你並不知道他們就像船舶的心臟一樣,沒有他們船舶將寸步難行。航運什麼樣,你也許只能想像一葉孤舟飄行於大海上,可你並不知道它的每一條軌跡如地球的脈絡一樣。
  • 手機將在五年後消失?未來將難以置信!
    line-height: 1.5em;"style="margin-bottom: 10px; white-space: normal; text-indent: 2em; line-height: 1.5em;"style="margin-bottom: 10px; white-space: normal; text-indent: 2em; line-he如果有人跟你說,手機5年後就消失了
  • 據說,未來的天河人可能會住在這個地方!
    規劃裡,天河機場的跑道會修5個,航站樓也將修到T4,其中第四和第五跑道位於機場西邊,也就是說未來的飛機起降將直接從現在的天河鎮上經過。
  • IP創意丨一個被「蛙星人」佔領的村子!
    如今,行走在蘇州太湖邊的小村莊「西巷」村,處處能感受到鄉土氣息和文藝範兒的碰撞,因為來自臺灣的文創青年正在這裡進行「鄉村改造」。把臺灣『鄉村改造』的文創理念帶到大陸,這個民宿就是借鑑臺灣經驗,在主體建築不改動的前提下,挖掘當地的特色,並找出適合進行包裝的文化創意點。走進西巷村,小路邊的石頭、民房的石牆上.這裡處處藏著青蛙,走到哪裡都會看到青蛙。
  • 米粿:忘不了的鄉愁
    一年又一年,當白米粿的香味兒和打粿咚咚聲,做米粿時的歡聲笑語聲,從家家戶戶的屋子裡飄散到村子的每個角落時,這也暗示著紅紅火火的年也就一天天地逼近。        時代在變遷,社會在改變,但時至今日,米粿依然是父母們必備的年貨之一。
  • 有家的味道,鄉愁,便不再愁
    說到鄉愁,人到了一定年齡,就容易懷舊,常常想起過去的事情。離開故鄉久了,思鄉之情也就愈加濃重。鄉愁,在很多時候都表現在對家鄉美食的渴望與思念。 一個人在年少時喜歡吃的美食,在他的味覺裡會留下深深的烙印,即使長大了,也難以忘記。遠離家鄉的人每當嘗到這種特殊的味道時,它們就會喚醒你對家鄉、對家人、對親情的無盡回憶。
  • 原來中國真的有活死人墓, 它就在貴州的這個地方!
    對於活死人墓,這個村子的百姓認為這是理所當然的,他們每一年都會去祭拜,在我們看來,這事太離譜了。那麼這裡的活死人墓又有什麼樣的故事呢?蒙正村的居民都是苗族人,村子四周青山綠水,不大的村子裡,卻遍布著數不勝數的活死人墓。現實生活中的活死人墓,可沒有《神鵰俠侶》中那麼繁華。墓室高一米,長三米,只能躺下一個人,裡面建有一個石臺來放置食物。
  • 高亮:在老街的斑駁裡讀懂鄉愁
    鄉愁是什麼?  它在余光中的詩裡,也在高亮的鏡頭裡。  今年52歲的高亮,家住天寧區鄭陸鎮三河口村。自從2004年改行學習攝影后,他16年來一直用鏡頭實現他心中的攝影價值——記錄鄉愁。  最初,他只在三河口村到處拍。
  • 他突然「消失」13年,原是「央視主持一哥」,今已成一名高官
    能夠進入央視工作,就代表著自己的能力得到了認可。有人選擇將央視作為目標,也有人選擇離開央視去成為更好的自己。比如著名主持人魯豫,在央視她並不突出,但是離開了央視,創辦了自己的節目,她反而成功了。每個人都有自己的選擇,儘管選項不一樣,但是目的都是一樣的:去成為更好的自己。同樣,在事業正紅的時候離開演的舞臺,主持人張政的理由也是一樣的。對於這個名字,很多老一輩的人都很熟悉,也都很喜歡他。畢業於北京廣播學院,成績優異。進入央視的第一個節目便是《正大綜藝》。更是參加了春晚的主持工作,憑藉沉穩的颱風和幽默的言語備受觀眾的歡迎。
  • 陳沸沸:將文化禮堂建在村民心坎上| 2020年度浙江鄉村振興帶頭人「金牛獎」獲獎者事跡展播
    陳沸沸:將文化禮堂建在村民心坎上   陳沸沸深入了解之後,通過興建廠房、復墾土地等方式,利用「三個創建」將村子的產業發展起來。2010年,傅家路村成功脫貧摘帽。陳沸沸一直認為要引鄉愁、留鄉愁,同時保留當地的傳統文化印記。因此,2013年,他提出要建設一座屬於村民們自己的文化禮堂——眾家禮堂。
  • 留得住鄉愁 穩得住鄉親 怒江安置點裡真暖心!
    為確保搬遷群眾「搬得出、穩得住、能致富」,通甸鎮高度重視搬遷農戶的後續扶持發展,開發了蛋雞養殖、中藥材種植、肉牛、肉羊和生態土雞養殖等項目,將834戶搬遷群眾全部納入原居住村的產業或其他幫扶計劃。為將搬遷群眾原有的鄰裡關係保留下來,維拉壩易地扶貧搬遷安置點創造性採用「新合園」設計理念,4棟3層小樓形成一座「合園」,貼心地採用低層設計,為了讓群眾依舊可以看到遠方的碧羅雪山與怒江峽谷地帶的天際線。也讓搬遷群眾通過共享院落統合在一起,保留下原有的鄰裡關係,留住了鄉愁,增進了感情。同時,社區裡建有社區醫院,方便搬遷群眾日常看病就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