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今,在位於射洪壩街道蜀陽社區的簡陽糖廠博物館內可以看到有兩罐色澤「不夠潔白」的白糖。雖然色澤早已不如從前,但時光為其帶來的偏色卻展現了一段「甜蜜」的歷史。
透過透明的罐子,依舊可以清晰看到白糖顆粒分明,經常到簡陽糖廠博物館參觀的原簡陽糖廠工人曾玉林告訴記者,這兩罐白糖是過去糖廠的工人捐獻出來的。
簡陽糖廠當年生產的白糖
簡陽糖廠的前身是抗日戰爭時期的簡陽酒精廠,該廠於1940年籌建,1941年建成投產。
「當時正值抗戰最艱苦的階段……汽車運輸用酒精作燃料,而產糖的沱江沿岸的土糖坊和『漏棚』生產的糖泡酒和漏水(廢蜜)是生產酒精的最佳原料。」在原簡陽糖廠廠長湯純佩寫的《簡陽糖廠今昔》中,酒精廠的建立與製糖業的發展有緊密的聯繫。
1952年,簡陽酒精廠正式更名為四川省國營簡陽糖廠,除了生產酒精外,還開始製糖。1956年,簡陽縣食糖生產劃歸到簡陽糖廠,且日榨甘蔗能力達350噸,機械化製糖時代逐漸開始。1954年以後,簡陽縣境內再沒有私營製糖者。
簡陽糖廠在簡陽人的記憶中之所以有如此深刻的印象,除因其用機械化製糖代替了手工製糖外,更因為簡陽糖廠體現了簡陽工業發展的進步。除了日榨能力不斷提升、酒精生產量不斷提高外,簡陽糖廠還充分利用製糖剩下的材料發展生產,比如,利用蔗渣生產有光紙、打字紙、凸版紙;利用白糖、酒精製成在當時能代替血漿的「右旋糖酐葡萄糖注射液」。
糖廠博物館內展陳的資料
簡陽糖廠前後經歷兩次擴建,其發展規模不斷擴大。第一次擴建在1979年,把原來的蒸汽榨機改為電動機直拖,並新建了壓榨車間、制煉車間,增添了酒精業、造紙業等新設備,簡陽糖廠也成了糖、紙、酒、藥的聯合企業。
糖廠博物館內展陳的資料
隨著縣內甘蔗產量的增加,1984年簡陽糖廠迎來了第二次擴建,並請來黑龍江新中國製糖廠高級工程師作熱力系統設計。
擴建後,簡陽糖廠實現甘蔗日榨量2000噸,年產紙8000噸,年產食用酒精5000噸,年產「右旋糖酐葡萄糖注射液」500萬瓶,成為當時西南地區最大的製糖企業。
糖廠博物館內展陳的資料
「你若在榨季的糖廠工作過,那你就能真正體會到那是一份多麼甜蜜的事業。」回憶起在簡陽糖廠的工作經歷,湯純佩忘不了榨季來臨時,一車車甘蔗進入榨機的盛大場面,榨機以每小時吞沒100噸的速度重複壓榨甘蔗,頃刻,甜蜜的香味飄散在空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