導語
奚老師的臺灣行,訪學之外,還肩負著重要的家族使命——代表全家人,去探訪年近9旬的二爺爺。二爺爺是在大江大海的1949年去了臺灣,在海峽兩岸關係漸漸鬆動後,數次輾轉回到故鄉。
二爺爺有一個很有名的外孫女——藝人曾寶儀,2014年6月代表二爺爺回到故鄉。今年2月4日,我們編發了根據二爺爺的經歷寫成的《全家福的故事》(以下藍字部分點擊可查看)
全家福的故事(二)——曾寶儀淮安尋根牽引出的一段家族記憶
赴臺前的一個晚上,接到公公的電話,生怕我聽不清他的楚州話,幾乎用吼的聲音。
「他住在新北——」
「新北,不是臺北?」
"對,新北。新舊的新,北京的北,你記下來。"
「秀山派出所,你知道哪個秀吧?優秀的秀,高山的山。對,派出所就是我們的那個派出所。你記下來沒有?」
「要不要帶點扁豆乾子?草雞蛋好不好帶?老母雞呢?」
……
他講了有10分鐘,一個字一個字地核對地址和電話號碼。我耐心記下來,又復讀一遍給他聽,先生又複述一遍,他終於放下心來。
他要我,代替全家人,去探望他的叔叔,我們的二爺爺。一位離開淮安奔赴臺海近七十載,已經虛九十歲的一位老人。
我在淮安區施河老家的牆上見過二爺爺的照片,先生告訴我,他在臺灣。
1992年,大陸與臺灣達成「九二共識」的這一年,二爺爺由臺灣經香港輾轉,回到了闊別40餘年的故鄉——淮安。
我在一個叫朱尖村的河邊,見到過一座石橋,上面寫著「悅善橋。」悅善,是二爺爺的名字,橋是他返鄉探親時出資修建。
寫博士論文的時候,需要的不少書籍大陸沒有出版,他替我買好了,寄過來,妥妥細細。
中央電視臺拍攝關於他的記錄片《客從故鄉來》,他已85歲高齡,不宜奔波,他的外孫女曾寶儀代他回鄉祭祖。
2014年6月,曾寶儀代表外公回鄉省親。她身邊的粉色上衣小姑娘是奚老師的女兒小溪兒。你們能在照片中找到奚老師嗎?
去新北的時候又是大雨。素未謀面,卻又近在咫尺,我去見他。該說什麼?
他不認識我,擔心錯失,於是站在樓下,手裡高舉一個名牌,上面寫著:江蘇省淮安市崔河村任同學。任,是我先生的姓氏。他的大哥,也就是我先生的爺爺,本姓王,後因入贅任家,後輩遂改姓任。
屋子裡供奉祖宗的牌位,他指著牌位讀給我聽:這是王姓歷代祖先的神位。「人不能忘了根」,他說。我看到,上面有「淮安」二字。
家裡的牆上貼滿了照片。他指給我看他的五個兒女,以及孫輩、曾孫輩。
「我過生日,他們都回來,給我慶賀。」
(看得出,這家人很重親情。你是不是像小編一樣,迅速地找到了曾寶儀☺☺☺)
他問我老家的情況,向我講述來臺之後的生活。
「我是一九四九年從廣州過來的。那天正好是一月一號。」
「總統印刷廠不要那麼多工人,後來就把我安排到了中央印製廠,做工程師。」
「民國八一年我就退休了,現在已經二十四年了。」
他帶我去樓下的社區參觀。一間間地看,閱覽室、兒童活動室、籃球場、健身房,還有地下停車場。
「我們這裡每天都有警察巡邏,很安全。」
「我每天早上4點鐘就起來啦,在這個小花園裡走路,鍛鍊身體。」
「下午?下午我就看電視,或者到樓下來看看報紙,都是免費的。」
看到有鄰居,高興地告訴人家:「我大陸的孫媳婦來看望我啦,她在臺大做訪問學者。」——加上了後一句,很驕傲的樣子。
告別前,他給我紅包,我不肯要。
——「我不是小孩子了,已經工作了。」
——「這是我們臺灣的風俗,你第一次來我家,長輩給晚輩的。應該按照我們的規矩來。」
紅包左下角手書「叔祖父」三字。
臨別前,他向我抱怨:
「你爸爸的話,我只能聽懂一半,不知道他們在說什麼。」
「早年我還能聽懂他們的話,現在怎麼越來越難懂了。」
「我讓你三叔聽,他更加不懂。」
他曾經流離失所、孤單飄零。
他在臺灣安了家,生兒育女。
他思念家鄉,也曾輾轉返回。
他努力工作,直至退休。
他遵循本地的風俗,兒女子孫環繞。
他甚至,淡忘了曾經那樣熟悉的鄉音。
故鄉,已是遠方;他鄉,已成故鄉。
如此,心安!
前情回顧
【花漾人臺灣行(一)】你好,美麗島!
【花漾人臺灣行(二)】穿行中央山脈
【花漾人臺灣行(三)】高山青,澗水藍
【花漾人臺灣行(四)】這裡最臺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