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剛剛結束的2016年臺灣國際蔬果展上,除了眾多的國內外企業,參展商中也出現了科研機構的身影,國際果蔬報導的記者也在現場採訪了前來參展的臺灣香蕉研究所的代表,並詳細了解了臺灣香蕉產業的概況、研究院發展理念及所起的作用。
臺灣香蕉研究所隸屬於行政院農業委員會,主要以改進香蕉的生產及運銷,促進香蕉產業的發展為己任,研究範圍包括香蕉病蟲害防治、品種改良、健康種苗培育技術的研發和耕植技術的推廣。
香蕉為目前臺灣外銷金額最大、數量最多的農作物之一。臺灣風土氣候均適宜香蕉的生產,主要產區位於北緯22-23度之間,海拔800米以下皆能生長,生長周期一般在11-15個月左右,全島可全年採收且品質達到世界頂尖水準。
臺灣香蕉研究所近年來在科研方面所取得了不少成果,特別引以為豪的是「臺蕉5號」的研發及推廣對臺灣香蕉產業有著不可估量的價值。北蕉是臺灣最重要的香蕉品種,因其營養價值高,味道甜美,果肉有彈性而被消費者喜愛。但香蕉黃葉病正在對全球香蕉的供應帶來巨大的威脅,北蕉也不能倖免。香蕉研究所以「北蕉」為來源株系通過體細胞變異途徑選育的「臺蕉5號」不僅保留了「北蕉」的果型及口感,且抗黃葉病方面要明顯優於「北蕉」。該品種一經推出便獲得了島內外的好評。
「黃葉病」又稱「巴拿馬病」或「鐮胞菌萎凋病」,被視為香蕉的宿敵,通過土壤、病株殘體、河水侵襲、雜草等多種途徑傳播。香蕉作物一旦感染了黃葉病,水分及養料便無法在植被內輸送,香蕉樹的中心會因此萎縮發黑。整個香蕉園短短幾年內將會被全部摧毀,且引發此病的真菌在泥土裡的潛伏期可長達30年之久。上世紀50年代,該疫情的爆發直接導致當時的主要香蕉品種「大米七」近乎絕種。科學家之後培育出新品種「華蕉」作為替代品來對抗早期的黃葉病,而這種現如今幾乎佔到全球香焦出口95%的品種和其他香蕉品種一樣,對新型黃葉病都沒有抵抗力。近年來,聯合國糧農組織(UNFAO)也曾敦促各國加強對香蕉病害的檢測、報告和預防。
據國際果蔬報導從臺灣農委獲得的資料顯示,臺灣香蕉的第一出口市場為日本。2015年臺灣香蕉出口3281公噸,產值497萬美元,其中99%銷往日本。一直以來,日本對農產品的進口一直嚴格把控,能夠長期大批量的進口日本市場也足可見臺灣香蕉的品質。因為價格因素,臺灣香蕉目前鮮有出口到中國大陸,2015年對大陸的出口僅佔其總出口的0.5%,中國大陸的進口香蕉主要來自菲律賓、厄瓜多和哥斯大黎加。
圖片來源:MZMC 以及 臺灣香蕉研究所
©2016國際果蔬報導 保留所有權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