龍母故裡一長崗舉辦「金燈節」
每年的農曆七月十五,長崗村都會舉行「金燈節」,其宗旨祈福眾生,年年風調雨順,五穀豐登,人丁平安。
敲打一會兒鑼鼓,熱鬧一下!
再給燈碗添上一點燈油
點燈碗
金燈節的由來和演變
每年農曆七月十五日為長崗傳統的「金燈節」,從古至今,相沿成習。「金燈節」,民間俗稱「點金燈」、「跑金燈」、「轉金燈」、「參金燈」等。
「金燈節」的來歷,眾說紛紜。主要體現在一點是,禱告一年四季風調雨順、五穀豐登、人丁平安,以「點金燈」致謝天神,特別是致謝傳說中的「五龍聖母」澤被蒼生的功德。還有傳說是,長崗人去龍拱洞探望時,因無蠟燭,只好靠「金燈盞」照明。
「點金燈」需事先製作金燈盞,也叫燈碗。製作時,先將黍子用水浸泡濾水後,上碾軋碎加工成黃米麵,待上籠蒸熟後,捏成燈碗。燈碗高1.5寸,底呈圓形,中間帶亞腰,頂部為圓形帶沿。用棉花裹一火柴棍搓成燈捻,插置於燈碗正中,以備點燃。「金燈節」到來時,通常擺金燈四桌,第一桌擺在五龍聖母廟前的玉皇殿前,意為奏請玉皇大帝恩準。其餘三桌擺在龍母廟後院場地寬闊的大覺寺院內。每桌12行,每行10盞,每張桌子中央擺一盞形如持棒美猴王的燈碗。每桌擺120盞,三桌共計360盞,寓意一年360天日日平安。
接下來便是轉金燈,事前由專人持油壺將燈碗全部添滿油,然後主事者一聲令下,每張桌前事先站女子二人手持麻杆或頂頭纏棉花蘸油的木棍,將燈逐一點燃。這時花炮燃放,金燈齊亮,灼灼閃光,使人猶如進入迷宮,置身仙境之中,令人陶醉,流連忘返。在金燈華放後,金燈節進入高潮,人們競相簇擁參燈、觀燈。轉燈時善男信女圍繞金燈敲打著太平鼓和其它樂器邊轉邊誦唱《金燈經》:「金燈寶鼎初展開,普天星鬥降臨來,金燈照在金堂屋,爐中焚香永無災」。這時一神漢手持短刀邊轉邊舞,一招一式有板有眼,技藝精湛,圍觀人群喝彩聲如雷。隨後觀燈人群開始轉燈,轉幾圈後站在燈的四周觀賞金燈和各類技藝表演。
由於金燈盞靠燃食用油照明,因此一般一晚需添油兩次,每次每桌一斤,加一次油可持續半個多小時。燈油即將燃盡時,人們仍遲遲不肯離去,等待著金燈節最後的高潮一搶碗。過去人們為了搶燈碗擠成一團,一是有傷和氣,二是秩序混亂。現在會頭們對傳統的搶燈碗改變了方式,由搶變分,由專人維護秩序,在最後一次添油後待將燃盡時,將燈碗收攏在一起,按人們先來後到排列的順序進行分發。由黃米麵做成經過兩次添油燈火烘烤的燈碗,外部酥軟內部焦黃,食用香甜脆不膩。
據長崗村老人講,吃燈碗講究很多。俗稱:「吃了金燈碗,心亮又舒坦,一年不生病,幹啥啥都順」。所以現場發現不少青年人分到金燈碗自己捨不得吃,趕緊趁熱乎拿回家送給老人和孩子分享。
「金燈佳節燈火明,男女老幼轉金燈,扭扭腰,踢踢腿,金燈玉碗吃個得(音dei,好的意思)。從這首民謠中和現場觀摩可以看出,「金燈節」已大大超出了神事活動的範圍,已經在變為一種群眾性的文體活動。
文字來自網絡 圖片 仇國強 馬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