Hello大家好!我是Rebekah老師。
首先,非常感謝所有關注了利百加英語公眾號的朋友們, 謝謝你們每一個分享、轉發和評論。
今天,我想從大家都熱愛的美食話題切入,不僅和大家一起學習相關詞彙和表達,而且想和你們聊聊,美食英語背後有趣的西方文化,以及中西方表達的差異。
話不多說,讓我們一起來漲知識吧~
中西飲食文化對對碰
Differences between Chinese and
Western Food Culture
生長在中國的我,習慣了逢年過節的團聚,節日一定會有美食相伴。
一大家子圍坐在圓桌旁,桌上擺滿了各樣美味菜餚。大家拿起筷子一起開動,還會相互夾菜和碰杯,感覺特別溫暖、熱鬧。
我們中國人講究圓滿、和氣,而圓桌可以讓人共享滿滿一桌的豐盛宴席,給人以團圓的氣氛。
每當我去國外旅行時,會做的第一件事當然就是找中餐廳啦!不過,以前生活在新加坡,常常吃西餐,我也漸漸習慣了西餐的清淡口味。
西餐一般是方桌為主,食客分兩排面對面而坐,使用刀叉和勺子,盤子和餐具會擺在自己面前。一道道地上菜,以一人份獨自享用。
西餐的就餐禮儀遠遠多過中餐,餐具的擺放、上菜的順序、擺盤的藝術、食用的禮儀等都與中餐不同。
比如,一般在國外的高檔西餐廳裡,你會聽到浪漫的音樂、燈光不會特別刺眼,你會聽到盤子和刀叉碰撞的聲音,大家的談話音量不會很高,給人很有禮貌的感覺。
這就不像我們中國人吃飯時熱烈地高音量聊天、喝酒的氣氛了。
一個安靜、一個熱鬧。
雖然風格不同,但各有特色,都值得我們去體驗。
西餐根據地區不同,分為美式和歐式西餐。
美國人最引以為傲的就是發明了以漢堡為代表的美式快餐吧,這和以法國、義大利為代表的歐式西餐最大的區別在於,食品製作和吃的速度提高了,這是在進入工業化後,為了節約時間和提高工作效率產生的。
美式快餐裡最有特色的是Drive-thru (through的縮寫),這是不需要客人下車,可以直接從快餐店窗口買到食物的服務,所以在中國吃飯是人排隊點餐,如果你去到美國,你會看到車排隊取餐。
我們在電影裡看到的燭光晚餐,通常是精緻西餐,也就是我前邊提到的高檔西餐廳類型的西餐。
一般在高檔西餐廳裡,客人都會穿得相對正式,男士穿西裝,顯得有紳士風度,女士穿裙子,美麗優雅,非常具有儀式感。
相比於美式西餐的快節奏,精緻西餐的速度可就慢多了。
菜品會依照順序一道一道放到客人面前,不像我們中餐所有菜品全部擺在桌上。面前的菜是吃完一道上一道,每一道的份量不會很多。
上菜的順序也有講究,讓我們來看看用英文怎麼表達。
Full-Course Meal
↓點擊收聽Rebekah老師中英文講解
1. Starter/Appetizer (前菜/開胃菜)
In order to stimulate the appetite, the appetizers are usually with special flavors like salty and sour, and are of smaller portions.
通常為了要開胃,所以開胃菜一般都有特色風味,味道以鹹和酸為主,而且份量少。
Vegetable salad and smoked salmon are common appetizers.
常見的開胃菜有生菜沙拉,煙燻三文魚等。
This course is similar to our Chinese cold vegetable dish, both are of the same purpose to help us prepare for the next course.
這道菜類似我們中餐的涼拌菜,同樣都是起到開胃的作用。
-
Unlike the way soup is served in Chinese food, the soup is served as the second course in western food.
和中餐不同的是,西餐的第二道菜就是湯。
Creamy soup, Italian vegetable soup or Russian borscht are often seen for this course.
常見的有各式奶油湯、意式蔬菜湯、羅宋湯等。
-
Main course is the 3rd course with the ingredients of meat and poultry, and the most typical dish is steak. Cooking method includes roast, fry, stew etc.
肉、禽類菜餚是西餐的第三道菜,也稱為主菜。肉類菜餚的原料取自牛、羊、豬,其中最有代表性的是牛排,烹調方法常用烤、煎、燉等。
Chinese cooks often chop the meat into bite size, while western-style meat is a whole piece, so that we need to use knife and fork to cut.
和中餐中把肉類切成可以入口的小塊不同,主菜的肉類都是大塊大塊的,所以這裡會用到刀叉切割。
-
4. Dessert (甜點)
Dessert is served after main course, and it is of sweet taste. Pudding, cake, ice cream, pie and fruit are popular desserts.
西餐的甜品是主菜後食用的,通常是甜味的,不僅有布丁、蛋糕、冰淇淋,還包括派、水果等。
We Chinese also have the habit of eating fruit after the meal.
我們中餐飯後也有吃水果的習慣呢。
-
The last one is drink, coffee or tea (black tea), which is served after dessert. This is opposite to the Chinese way, we normally drink tea before dishes are put on the table.
甜點後會上咖啡或者茶(通常是紅茶)解一解甜膩,這是最後一道。和我們中餐正好相反,我們一般是在一開始上菜前就會上茶。
The most typical full-course meal has 4 to 5 courses.
However, there is even 「fuller」 course, maximum 12 courses in total. You will probably see this at special event, like wedding ceremony.
一般典型全餐的是4-5道菜品,當然也有更豐盛的,甚至多到12道菜,那是在特殊場合,比如婚宴上會有的。
-
(如需記錄單詞,可以點開單詞截圖,保存在手機裡哦~)
說到西餐的甜品,讓我想到我這些年在國外觀察到的一個有趣現象:中國人和外國人在語言表達上,委婉和直接的微妙差異。
記得第一次去一個美國朋友家裡吃飯的時候,正餐過後,她端上自己親手做的杯子蛋糕,我吃了一個,稱讚味道非常好。
她端著盤子過來說,再來一個,我其實是客氣,不太好意思再吃一個,連忙說:No, thank you. 然後她居然就把盤子端走走向別的客人了。
我當時心裡就納悶兒了:怎麼她不像我們中國人再堅持一下,問我要不要再來一個,我肯定就說好了呀!
因為在中國,我們去別人家做客,總是很客氣,主人讓我們多吃點,口頭上會說不用了不用了。
然後主人繼續說來嘛,別客氣,一來一回,我們最終才好意思接著往下吃。其實就心裡挺想,但外表還要保持禮貌和客氣,得先拒絕,再接受。
一方面表現了自己的禮節,也表現了主人家的熱情。
但是外國人就很直接,想吃就吃,不想吃對方也不會強求,因為當你拒絕的時候,他們以為你可能不舒服或者在節食減肥之類的。
所謂入鄉隨俗。
When in Rome, do as Romans do.
以後和外國朋友吃飯,你就知道了,想吃就勇敢吃,不要太客氣。一旦客氣拒絕,可能就真的被拿走吃不到了,哈哈。
回到國內後,我仍然延續西方的習慣,會直接表達自己是否還需要,回歸到孩子那樣的直截了當,但也不失禮貌。
無論如何,找到自己最舒服的方式是最好的。
Just go with whichever way you are most comfortable with.
了解了語言背後的文化差異,不僅會為英語學習帶來樂趣,還能明白如何地道運用。
在我後續的文章中,我會談到為什麼不能只停留於學什麼單詞、語法和句子(what), 還需要花些時間去了解語言背後的文化和思維方式,到底為什麼這個詞或者句子會這麼用(why)。
久而久之,我們就會建立起英語思維和語言敏感度,讓學習事半功倍。
如果喜歡我創作的內容,歡迎關注或轉發給更多小夥伴看到。
Till next time! :)
.. a man has nothing better under the sun than to eat, drink, and be merry; for this will remain with him in his labor all the days of his life which God gives him under the sun.
.. 在日光之下沒有什麼比吃喝快樂更好。這是人在上帝所賜的年日裡,從勞碌中當得的享受。
(傳8:1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