穴位位置:
天鼎穴在頸外側部,胸鎖乳突肌後緣,當結喉旁,扶突穴與缺盆連線中點。
穴位解剖:
在胸鎖乳突肌下部後緣,淺層為頸闊肌,深層為中斜角肌起點;有頸外淺靜脈;為副神經、頸皮神經在胸鎖乳突肌後緣穿出處,深層為膈神經的起點。
天鼎穴意義:大腸經經水受熱氣化上行於天。
氣血特徵:氣血物質為地部經水及經水的氣化之氣。
運行規律:地部水液在本穴全部氣化為氣並上行頭面天部。
主治病症:
天鼎穴主要用於口、咽等疾患:如暴瘖、氣梗、喉痺、咽腫、吞咽困難、扁桃體炎、喉頭炎、舌骨肌麻痺、聲帶疾患及瘰癧、癭氣等。
五官科系統疾病:甲狀腺腫,喉炎,舌骨肌麻痺症;
其它:頸淋巴結核,扁桃體炎。
配伍應用:
天鼎穴配間使穴,有寧心利竅作用。治失音。
天鼎穴配照海穴治慢性咽炎。
天鼎穴配合谷穴、承漿穴、太溪穴洽初期聲帶麻痺。
天鼎穴配曲池穴、膈俞穴,治喉痺。
天鼎穴配合谷穴、廉泉穴、太溪穴、天突穴,治咽喉腫痛。
天鼎穴配合谷穴、承漿穴、天容穴,治喑啞。
天鼎穴配氣舍穴、膈俞穴,有清熱利咽,消腫止痛作用,主治咽喉痺哽噎,咽腫不得息,食飲不下。
天鼎穴配少商穴治咽喉腫痛。配合谷穴治癭氣。
刺灸法:
治法:寒則補之並久留針,熱則瀉之。
針刺方法:
一般直刺0.3~0.5寸,局部酸脹,針感向咽喉放散。
直刺0.5~0.8寸,局部有酸脹感並向咽喉放散。
艾灸方法:
艾炷灸3~5壯,艾條灸5~10分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