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日,深圳天氣又難得降溫了,小編謹記長輩囑咐:天冷要多喝熱水啊!趕緊拿著保溫杯,前往茶水間,接熱水泡枸杞,不料,打開水龍頭那一刻,被開水「呲」到……
經歷了這一波開水燙,引發了小編的深思:上個月來這兒接水還正常,怎麼今兒就被「呲」了?隔壁溫水水龍頭也還正常,怎麼就開水龍頭暴力「呲」人?這從「譁啦譁啦」到「呲啦呲啦」的水流,水龍頭經歷了什麼?水流為何發生變化?
本篇就來聊聊這個有趣的現象,正文開始……
首先,補充一點:自來水中含有鈣鎂離子,加熱後易形成水垢。尤其中國是硬水國家,水垢現象更甚。水垢容易附著在管道內壁,並逐漸長大,甚至堵塞整個管道。
當管壁光滑時,水龍頭流出,連續、完整的水流。這時候接開水,當然是最安全的啦。
硬水加熱形成水垢後,水垢牢固地粘結在管道內壁,管壁粗糙度增加,開始影響水流狀態。具體地來說:水垢構成了流動邊界形狀和尺寸的突然變化,產生了大量漩渦,使水流不再穩定,開始出現水花飛濺的現象。此時,接開水被「呲」危機已經悄然而至。
隨著管壁水垢結晶生長,粗糙度越來越大,水流受到了更嚴重的影響。水垢增強了水流流動阻力並引起非線性流動,加劇湍流,水龍頭出水越來越不穩定,引起更多水花飛濺。接開水由此變成⚠️「高危」動作,請謹慎。
水垢形成,粘結在管壁並逐漸長大,積累越來越多的水垢,從橫截面來看,水垢嚴重影響了出水面積。
根據以上情況,我們做了個簡易的小實驗。我們在相同的幾個瓶蓋上鑿了不同尺寸的孔洞(簡稱為L、M、S),接上水流計,並模擬真實情況下開水機的抽水泵,拍攝到了以下畫面:
從動圖可以明顯看到,隨著出水面積減小,流速也在變化,水流變得更加急促發散,形狀呈飛濺狀。我們計算了對應的雷諾數(Reynolds number),此次試驗結果顯示,孔徑越小,雷諾數越大。水垢不僅僅影響了出水口面積,也影響了水流速度。而當雷諾數越大時,越趨近於湍流,水流不穩定,流線分離。
以上小實驗雖然不是十分嚴謹,但的確貼合地模擬了真實狀態下開水機水龍頭的情況,由於水垢的存在,導致出水狀態的變化,也就是回答了開篇的問題——從「譁啦譁啦」到「呲啦呲啦」,水龍頭就在那裡,但是水垢改變了它,通過改變管壁的粗糙度、管道出水口面積、出水流速等,改變了最終水流的形態。
雖然辦公樓裡的開水機都有定期在更換濾芯,但是經過我們的調研了解到替換芯通常都是PP棉(粗濾)和活性炭濾芯(吸附餘氯+改善口感),而這兩種濾芯均不能解決水中鈣鎂離子成垢的問題,也就是針對於中國本土硬水客觀事實,並無法通過該兩款濾芯避免水垢生成或抑制水垢生成。
目前主要是通過後期除垢,來延長開水機的使用壽命,但除垢工序複雜繁瑣,期間涉及到化學溶解,對硬體部分會造成不可逆損傷,並非最佳選擇。越來越多的品牌方意識到這一點,並開始開發具備阻垢功能的複合濾芯,前端阻垢逐漸被重視,其對應市場也應運而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