早上7時,當上班族、學生仔在上班或上學的路上時,她們已經幫3位老人換了紙尿褲;當白領們結束上午的會議準備點份外賣時,他們正在細心地把煮好的青菜切碎一點,再送到老人口中;午夜,當城市安靜下來,他們仍在為患有阿爾茲海默症的老人清洗因為失禁弄髒的床單。養老護理員,是一個被媒體宣傳的很「光鮮亮麗」,「未來非常有前途」,但是真實的工作中,卻很難找到「成就感」,社會福利低,沒有長久保障,「前途迷茫」的家政職業。
42歲的王巧琴是一個從業3年的養老護理員,在一家名叫東湖西孝慈軒的養老院工作。這裡有11名養老護理員,平均48歲,王巧琴反而成了「小妹妹」。「養老院招過年輕人,但做一段時間就走了,理由五花八門,歸起來就是苦和累。」王巧琴說。
3年一線養老護理員的經歷讓王巧琴對於養老護理員的社會地位落差有著更深刻的認識。「跟朋友出去聚餐買單,朋友常說,你端屎倒尿掙辛苦錢,不用你給了。雖然不花錢,王巧琴覺得,在外人看來,養老護理員現在仍是一個「不體面」的工作。」
說起這3年來照顧過的老人,王巧琴印象最深的是樊叔。樊叔是上海人,兒子在廣州工作,就把他帶到了廣州。「樊叔70多歲了,身體很好,但患有阿爾茲海默症,性格也是吃軟不吃硬。剛來的時候,不讓人幫他剪指甲、剪頭髮。」王巧琴說。樊叔有些失智,平時說上海話,經常說要回家,要去單位,王巧琴就會「忽悠」他說,「今天下雨,單位休息,改時間了。」過一會,樊叔自己就忘了。剛開始王巧琴一點上海話也聽不懂,但還是硬著頭皮,跟樊叔沒話找話,「鬥智鬥勇」。堅持了一年多後,樊叔終於肯讓王巧琴給自己理髮、剪指甲了,「剛開始我一句上海話都聽不懂,現在連蒙帶猜,時不時還能用上海話聊幾句!」王巧琴說,自己剛來時,覺得老人很可憐,有一位老人中了風動不了,但神智清醒地對她說,「棺材沒有洞,有洞我就自己爬進去。」王巧琴聽了很心酸。王巧琴說,父親患肺癌晚期也需要人擦身,想到他們也需要人照顧,慢慢地就把他們當成親人,不會嫌髒和累。對老人來說,養老院就像家一樣,而陪伴他們的養老護理員更像是他們人生最後一公裡的「家人」。社工來慰問養老院的老人,給每個老人派一排六支裝的牛奶,樊叔一支都沒有喝,全留給了王巧琴。這件小事讓王巧琴很暖心。今年5月樊叔跟兒子回上海了。走的那天,兒子帶樊叔走到電梯口,樊叔轉過頭,給正在給別的老人餵飯的王巧琴點了點頭,說了聲拜拜。這一幕讓王巧琴感動又傷心,感動於樊叔還認得自己,傷心於不知何時才能再見到樊叔。相處久了,王巧琴和同事跟很多老人都有了感情,得知有老人離世,他們心裡都會咯噔一下,這種傷感就像失去了一位家人。
「要理解老人,理解了,他們就對你好了。養老護理員,這行幹的是又髒又累的活,要有愛心,耐心,能做這份工作的人,都特別偉大。」王巧琴說...
家政家園是人社部推薦的54家職業技能培訓線上平臺機構之一,在線開設家政,月嫂,育兒,養老護理,小兒推拿,中醫催乳,月子餐,家庭烘焙,衣櫥整理等數百門家政技能培訓課程,家政阿姨可以通過手機在線的方式,來學習!歡迎大家報名學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