紅十字知識|日內瓦公約及其兩個附加議定書

2021-02-13 青海省紅十字會

  促進國際人道法一直是紅十字會的一個主要工作目標,以保護平民和減輕戰爭所致傷病員的苦難。近150年來,紅十字國際委員會一直在發展人道主義法,千方百計擴大所能給予的保護。但是,僅僅制定法律或加入《公約》是不夠的,必須監督各方遵守法律和執行《公約》,這是現在人道主義法所面臨的最大挑戰。

  《日內瓦公約》是國際社會經歷了兩次世界大戰的考驗之後,對戰爭期間恐怖行為的一系列重要反應。然而,從20世紀下半葉到進入21世紀,人們看到了更多的暴行,令全世界震驚。

  2009年6月24日,是歐洲索爾費裡諾之戰紅十字行動150周年紀念日。為了紀念這一歷史性事件,紅十字國際委員會在阿富汗、賴比瑞亞等8個國家的4000多人中進行了一次名為「共同的世界,來自一線的調查:衝突和武裝暴力對平民的影響」的調查。調查報告顯示,在全球各地發生衝突的國家裡,戰爭和武裝暴力給平民帶來了巨大的傷害。

  紅十字國際委員會這一最新的調查揭示出,與索爾費利諾激戰相反,現代戰爭中飽受傷亡和災難的主要是平民。例如。20世紀90年代後期發生在剛果民主共和國的被稱為「非洲第一次世界大戰」的血腥衝突,涉及11個國家,造成300萬至500萬人喪生。剛果至今暴力衝突不斷,截至2008年10月底,已約有100萬名剛果居民被迫逃離家園,處境非常艱難。此外,現在沒有所謂的「一日戰爭」了。大多數現代戰爭都是長期的,有的甚至會持續20年、30年或更長時間。

相關焦點

  • 國際紅十字運動基本知識——什麼是《日內瓦公約》及其《附加議定書》?
    另一項關於戰俘待遇的公約,也制定於1929年。1934年,第15屆紅十字國際大會在東京召開,會議通過了由紅十字國際委員會起草的一項《關於在交戰一方領土或其所佔領土內保護敵國平民的國際公約》。但各國政府拒絕召開外交會議通過該公約草案,也未對此文件採取任何行動。結果,東京草案未能在第二次世界大戰中得以適用。直到第二次世界大戰結束後的1949年,各國才通過了構成國際人道法基石的四個《日內瓦公約》。
  • 視頻:《日內瓦公約》70周年
    《日內瓦公約》70周年@iRedcross
  • 《日內瓦公約》:人道抗衡恐怖的砝碼
    今年是1949年《日內瓦公約》通過70周年。《日內瓦公約》是國際人道法的核心組成部分,即使是在戰爭期間也致力於維護基本的人類尊嚴。國際人道法為武裝衝突中的交戰各方設定了規則與限制,而不論衝突的起因或孰是孰非。正是這種一直存在於世界各地的許多傳統、宗教和習俗中的人道精神,促使瑞士商人亨利·杜南創建了紅十字國際委員會,並努力促成1864年第一個《日內瓦公約》的締結。
  • 在武裝衝突下保護文化財產:教科文組織紀念《海牙公約第二議定書》20周年
    >(English version below)Marco Dormino © MINUSMA4月25-26日,聯合國教科文組織將在瑞士日內瓦舉辦「《1954年關於在武裝衝突情況下保護文化財產的海牙公約第二議定書》(1999年)20周年國際會議」。
  • 【歷史上的今天】紅十字國際委員會在瑞士的日內瓦成立
    158年前的今天,1863年2月9日(農曆1862年12月22日),紅十字國際委員會在瑞士的日內瓦成立
  • 紅十字國際委員會東亞代表團(ICRC)
    紅十字國際委員會,1863年創立於日內瓦,紅十字國際委員會是一個獨立、中立的組織,其人道職責主要源自1949年《日內瓦公約》。
  • 《關於汞的水俁公約》生效
    根據公約有關規定,公約應自第50份批准、接受、核准或加入文書交存之日起第90天開始生效。2017年5月18日,歐盟及其7個成員國(保加利亞、丹麥、匈牙利、馬爾他、荷蘭、羅馬尼亞和瑞典)向公約保存人聯合國秘書長交存了公約批准書,使批約國家數量達到了公約生效所需的50個。公約自2017年8月16日起生效。截至8月15日,已有74個國家批准了公約。
  • 戰場上的紅十字:醫護兵為啥不會挨槍?
    1864年,16個歐洲國家加入了《日內瓦公約》,一致同意大家文明點,在戰場上不能一味惡兇狠,允許拯救生命,緩解受傷和生病人員的痛苦,由非戰鬥人員在戰場上提供救助。其中,第四章第25條規定:「締約國軍隊經過專門訓練的從業人員,允許搜尋、運送和治療的傷員,即使落入敵手,他們的應受到尊重和保護。」第29條:「第25條人員被俘後是戰俘,但需要時仍可承擔醫療職責。」
  • 《京都議定書多哈修正案》生效 有力推動兌現商定的氣候承諾
    據聯合國新聞消息:《聯合國氣候變化框架公約》秘書處10 月 2 日宣布,隨著牙買加和奈及利亞在2 日批准《京都議定書多哈修正案》(The Doha Amendment), 這一旨在為《京都議定書《京都議定書》於2005年2月16日生效。它在法律上要求發達國家和轉型經濟體根據商定的具體目標限制和減少溫室氣體的排放量。 該議定書建立了靈活的市場機制,這種機制以排放許可證為基礎,各國可以利用這種許可證制度來實現其部分國家減排目標。根據國家目標,機制向每個參與國發放分配數量單位,根據《議定書》規定,這些排放許可證可以進行交易。
  • 什麼是京都議定書? 陸地生態系統固碳問與答之十
    《京都議定書》(Kyoto Protocal)是《聯合國氣候變化框架公約》的補充條款,是1997年12月在日本京都府京都市的國立京都國際會館所召開聯合國氣候變化框架公約締約國三次會議制定的
  • 頭條|《蒙特婁議定書》締結三十周年紀念大會在京舉行
    在國際保護臭氧層日即將到來之際,《關於消耗臭氧層物質的蒙特婁議定書》(以下簡稱蒙特婁議定書)締結三十周年紀念大會在京舉行,國務院總理李克強致賀信
  • 請問什麼是《斯德哥爾摩公約》?我國是《公約》的籤約國嗎?
    《斯德哥爾摩公約》的全稱是《關於持久性有機汙染物的斯德哥爾摩公約》,它是國際社會鑑於POPs對全人類可能造成的嚴重危害,為淘汰和削弱POPs的生成和排放、保護環境和人類免受POPs的危害而共同籤署的一項很重要國際環境公約。
  • 波札那:我們要退出華盛頓公約!
    近日,波札那、納米比亞、辛巴威等南部非洲國家聯名要求國際社會開放野生動物貿易,但再次因華盛頓公約(即瀕危野生動植物種國際貿易公約
  • 187個國家籤署《巴塞爾公約》,美國除外!
    據聯合國環境規劃署消息,在瑞士日內瓦召開的限制有害廢棄物國際性轉移的《巴塞爾公約》締約國會議10日通過了修正案,把髒塑料垃圾加入進出口限制對象。修正案由日本與挪威聯合提出,美國不是《巴塞爾公約》締約國,因此美國未籤署這一協定。聯合國環境規劃署(UNEP)表示,這是首個有關塑料垃圾的國際性法律限制。會上,擔任日本政府代表的環境省官房審議官松澤裕指出,到修正後的公約開始生效的2021年1月之前「必須完善國內的相關法律」,有意推進修改相關省令。
  • 20180725仲裁早新聞:1958年《承認及執行外國仲裁裁決公約》(UNCITRAL中英文對照版本)
    三、任何國家得於籤署、批准或加入本公約時,或於本公約第十條通知推廣適用時,本著互惠原則聲明該國適用本公約,以承認及執行在另一締約國領土內作成之裁決為限。任何國家亦得聲明,該國唯於爭議起於法律關係,不論其為契約性質與否,而依提出聲明國家之國內法認為系屬商事關係者,始適用本公約。Article II1.
  • 英山舉辦新時代學校紅十字救護員培訓班
    為推進我縣新時代學校紅十字工作健康發展,在校園內厚植「人道、博愛、奉獻」的紅十字精神,進一步提升師生群體防災減災、自救互救意識和能力,1月28日,由縣新時代文明實踐中心主辦、縣紅十字會和縣教育局承辦的新時代學校紅十字救護員培訓班開班,這是2021年第二期紅十字救護員培訓班。
  • 難民輕學術|武裝團體及其在國家內部衝突國際化中的作用
    特別是關於戰俘侍遇的日內瓦公約。(1949 年8月12日日內瓦第三公約關於戰俘侍遇的日內瓦公約)第三,將衝突歸類為國際衝突會引發第三國的國際法律責任問題。根據國際法,第三國將對其所支持的非國家武裝集團的活動承擔相應的國際法律責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