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laude Monet,The Water Lilies
1963年8月28日,馬丁·路德·金博士於華府的林肯紀念堂前發表了人類歷史上最偉大的演說之一《I have a dream》:
And so even though we face the difficulties of today and tomorrow, I still have a dream. It is a dream deeply rooted in the American dream.
I have a dream that one day this nationwill rise up and live out the true meaning of its creed: "We hold these truths to be self-evident, that all men are created equal."
I have a dream that one day on the red hills of Georgia, the sons of former slaves and the sons of former slave owners will be able to sit down together at the table of brotherhood.
I have a dream that one day even thestate of Mississippi, a state sweltering with the heat of injustice, sweltering with the heat of oppression, will be transformed into an oasis of freedom and justice.
I have a dream that my four little children will one day live in a nation where they will not be judged by thecolor of their skin but by the content of their character.
I have a dream today!
I have a dream that one day, down in Alabama, with its vicious racists, with its governor having his lips drippingwith the words of "interposition" and "nullification" --one day right there in Alabama little black boys and black girls will be ableto join hands with little white boys and white girls as sisters and brothers.
I have a dream today!
I have a dream that one day every valley shall be exalted, and every hill and mountain shall bemade low, the rough places will be made plain, and the crooked places will bemade straight; "and the glory of the Lord shall be revealed and all flesh shall see it together.
譯文如下:
朋友們,今天我對你們說,在此時此刻,我們雖然遭受種種困難和挫折,我仍然有一個夢想。這個夢想是深深紮根於美國的夢想中的。
我夢想有一天,這個國家會站立起來,真正實現其信條的真諦:我們認為這些真理是不言而喻的:人人生而平等。
我夢想有一天,在喬治亞的紅山上,昔日奴隸的兒子將能夠和昔日奴隸主的兒子坐在一起,共敘兄弟情誼。
我夢想有一天,甚至連密西西比州這個正義匿跡,壓迫成風,如同沙漠般的地方,也將變成自由和正義的綠洲。
我夢想有一天,我的四個孩子將在一個不是以他們的膚色,而是以他們的品格優劣來評價他們的國度裡生活。
我今天有一個夢想。
我夢想有一天,阿拉巴馬州能夠有所轉變,儘管該州州長現在仍然滿口異議,反對聯邦法令,但有朝一日,那裡的黑人男孩和女孩將能與白人男孩和女孩情同骨肉,攜手並進。
我今天有一個夢想。
我夢想有一天,幽谷上升,高山下降,坎坷曲折之路成坦途,聖光披露,滿照人間。
五年後,馬丁·路德·金博士被一名白人槍殺。金的死使得他推崇的非暴力運動陷入低谷,全美100多個城市出現衝突與騷亂,人們不再相信非暴力運動能在實質上改變什麼。「聖雄甘地首創非暴力運動,卻死於槍彈的暴力下;馬丁·路德·金博士將非暴力運動在美國推向高潮,亦死於槍彈的暴力下。」那些轉而向暴力方向尋找出路的人如是說道。
也正因此,52年後的今天,當喬治·弗洛伊德在警察不當的執法過程中死亡後,又一場大規模的騷亂「順理成章」的產生了。在美國、在歐洲大陸,普林斯頓大學將威爾遜總統從學校除名,邱吉爾的雕像被噴上「種族主義者」的字樣,哥倫布雕像甚至慘遭「斬首」。最為滑稽的是,前一段時間#耶魯大學改名#登上了推特的熱搜,原因竟是耶魯這一校名取自一名奴隸主和黑奴販賣者——伊利胡·耶魯,令人哭笑不得。由此可見,一切人物、雕像、記錄,但凡與種族主義有所關聯,幾乎都會遭到所謂的清算。可以說,反種族主義運動已經近似變為了一場堪比打砸搶的「狂歡」。當然,亦有不少人對這一趨勢有著冷靜的判斷。法國總統馬克龍表示不會拆除法國國內的任何雕像,並指出:對抗種族主義不應「充滿憎恨」地改寫歷史。
對過去人物、歷史的評價向來被提倡需要客觀,「金無足赤,人無完人」,在肯定他們貢獻的同時,對其錯誤進行批判。大多被毀雕像修建的目的,或是表達對他推動文明進程的敬意,或是紀念他所作出的卓越貢獻;而非示威者所說的,美化種族主義或是奴隸制度。相比於種族主義,把片面的價值觀帶入、甚至改寫、抹殺歷史,會產生更為嚴重且可怕的後果,影響的將是全人類的千萬後代。
更何況,在如此大規模的騷亂中,極有可能混有部分、甚至是大量的極端分子,他們的訴求並不是平等,而是「唯恐天下不亂」。他們煽動人們的情緒,伺機製造混亂與暴動,並重新在反種族主義運動身上,打下恐怖主義的標籤。這一切,無論是篡改歷史,還是被打上恐怖主義標籤,對反種族主義運動有百害而無一利。在這樣的運動中,我們將看不到馬丁·路德·金博士所提到的和平、合作與理性;能被我們看到的,只有衝動、混亂和仇恨。正邪之間,何去何從——
作為中國人,還有一點需要引起我們的關注,種族平等運動在品牌方中引發一系列「迷惑行為」,大量公司開始更換使用了數十年時間的logo;更有甚者,大眾所熟知的黑人牙膏很可能面臨完全的品牌形象的改頭換面;一大批日化品牌也開始展現出一種莫名的求生欲,強生的美白祛黑產品被BLM(Black Lives Matter)支持者聲討和抵制。歐萊雅、雅詩蘭黛以及聯合利華都選擇在產品的名稱中刪除「美白」、「白皙」等可能被判定為含有種族主義傾向的詞語,並開始擴充公司產品的色度選擇範圍。
這樣的一場BLM運動,已經開始向單純的反對白色的方向上失控。然而,在中國的傳統文化中,如「壚邊人似月,皓腕凝霜雪」、「眉如翠羽,肌如白雪;腰如束素,齒如含貝;嫣然一笑,惑陽城,迷下蔡」,體現出中國固有的審美文化即以白為美。因而在BLM運動全球「大流行」之時,國人應避免被西方虛浮表面的價值觀所裹挾,從理性的角度評判中國固有文化審美和西方文化的孰輕孰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