全麥麵包是用全麥粉製作而成的,包含了麥子的麩皮、胚芽以及胚乳部分,但市面上賣的所謂全麥麵包並不是真正意義上的全麥麵包。看著像全麥麵包,其實是額外添加了糖漿、焦糖色素,讓麵包呈現淡褐色。
近日,上海市市場監管局官方微信發文,引發市場對號稱「無蔗糖」「減脂」「健身」等功效全麥麵包的關注。市場上售賣的全麥麵包真的是全麥的嗎?記者走訪市場進行了調查。
都叫全麥麵包,內中含量有點忽悠
近年來,全麥麵包走俏市場,年均銷量增長一成。
在上海的各家超市和麵包店,都可以看到全麥麵包出售,記者發現同樣是標註了「全麥」字樣的麵包,不同品牌全麥麵包中全麥粉的含量其實並不相同,有的甚至並不標註含量,容易誤導消費者。
全麥粉含量是評判全麥麵包的標準。據了解,麵包配料表中的各種配料通常按加入量的遞減順序排列,排在配料表首位的一般來說是食品原料中含量最多的,不過,目前市場上大部分全麥麵包配料表中「全麥粉」並不排在首位,所謂的「全麥麵包」實則以小麥粉為主要原料。
記者在超市看到,桃李食品公司的 「醇熟全麥切片麵包」,配料表中排在前面的是麵包用小麥粉、水,全麥麵包粉位列第三位,全麥麵包粉添加量≥13%,達利食品集團旗下的 「湯熟全麥吐司麵包」,其配料表的前三位分別為小麥粉、水、起酥油,全麥粉排在第四,且全麥粉添加量≥5%。
孫小姐經常會購買全麥麵包,早餐全麥麵包配牛奶是其必選的搭配,吃全麥麵包她認為很健康。孫小姐說,一般消費者只是衝著全麥麵包而去購買,並不會仔細查看包裝袋上印著的配料表,商家那些全麥粉含量很低的全麥麵包,就有點忽悠消費者。
被「全麥」字樣誤導,買回家後卻發現不是全麥麵包的消費者不在少數。一位消費者告訴記者,他出差去外地,在一家麵包店購買了店員推薦的全麥麵包,回家一看其實配料和全麥一點也沒有關係。
眼花繚亂的「全麥」尚無標準可依
同樣在電商平臺上,不少商家宣稱全麥麵包具有 「無蔗糖」「低脂」「健身」等功效,記者看到全麥粉含量也是各不相同,有50%,有20%,一款號稱全麥粉添加量≥18%的全麥麵包還打起「0蔗糖、真全麥、更健康」的廣告,讓人眼花繚亂。
不僅僅是麵包,記者使用「全麥餅乾」進行搜索,淘寶平臺上一款月銷量過萬,標註著「代餐全麥餅乾」的熱銷產品,配料表顯示其主要成分只是小麥粉、蕎麥和黃豆等。
目前國內尚未出臺全麥麵包標準,大多數產品中只要含有全麥成分都被稱為「全麥麵包」。但「部分添加全麥」顯然與全麥麵包的標稱並不相符合,有業內人士建議儘快出臺相關標準,對全麥麵包含量進行規範標註,以保障消費者的知情權。
一位麵包行業的人士對記者說,只有含麥子的麩皮、胚芽以及胚乳部分的麵粉才是真正的全麥粉,選擇全麥麵包時排在配料表第一位的一定要是全麥粉。市面上很多賣的全麥麵包,為了降低成本,其實不少都是「假」全麥麵包,多吃不僅不能減肥,反而可能越吃越胖了。
市民李先生認為,真正的全麥麵包對一些人來說可能會覺得比較不好吃,但健康和口感之間應該讓消費者自己做選擇,商家不能因此都標稱為全麥麵包,使得消費者產生誤解。
還有這幾種麵包同樣要留個心
除了全麥麵包真假難辨,上海市市場監管局官方微信發文還提醒,市場上的還有幾種麵包,消費者購買的時候同樣要留個心。
肉鬆麵包聽名字就很誘人,吃起來入口即化,軟綿鹹香,看上去滿滿的肉鬆,而事實是很多店鋪是用「肉味豆粉松」代替的。打開一個肉鬆麵包,掰開看看,肉鬆基本上就是粉末狀的,看配料表所謂的肉鬆,基本上是豆粉混合了很多食品添加劑,而做出來有肉味道的肉鬆,而真正的肉鬆麵包並不便宜,成本就要比普通麵包高出很多倍。
起酥麵包一般要加入20%—30%的黃油或起酥油,才能形成特殊的層狀結構,是否用的植物黃油,那就不得而知。因此這類麵包都含有大量的脂肪,能量不是一般的高。典型的代表就是牛角麵包。還有巧克力酥包,含熱量高的是丹麥麵包,又稱起酥起層麵包。
奶油麵包使用的奶油一般是植物奶油(也叫氫化植物油,即人造奶油),一般其中含有反式脂肪酸,如果在成分表上看到含有反式脂肪酸的氫化植物油:人造奶油、人造黃油、植脂末、植物奶油、植物起酥油、奶精、酥油、瑪琪琳等,過多食用會導致發胖,還會增加心血管的患病風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