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82年,趙利煒在漯河的一個「廚師世家」出生,他的祖父和二叔都是遠近聞名的「大師傅」。
「我從小就經常跟著我爺爺出去給人做飯,那時就感覺廚師了不起,能讓一圈兒人都願意吃你做的飯。」趙利煒回憶,那時他便嚮往起了廚師這個職業。
也是這個原因,父親要趙利煒學廚師時,他毫不猶豫地答應了。
「俺爸有句常掛在嘴邊的話——『大旱三年,餓不著廚子』,因為經歷過困難年代,所以他讓俺大哥和我都學廚。」趙利煒解釋。
1997年,跟著已在長葛打拼三年的大哥,14歲的趙利煒坐上開往長葛方向的客車,這是他記事以來第一次出遠門。
「這些囫圇蒜瓣可是練刀工的好材料,因為它小,很能檢驗刀工。」
20世紀90年代的長葛,「蓮花灣飯店」「葛天賓館」「梅園飯店」等飯店遠近有名。來到長葛後,14歲的趙利煒就在蓮花灣飯店做學徒。
「蓮花灣」已經幾易其主,如今趙利煒閒時仍常去轉悠,因為這裡有他的回憶。
擇菜、洗菜,給掌勺師傅洗衣、刷鞋……剛進入「蓮花灣」,趙利煒和其他學徒就是飯店的「萬能膠」——「哪裡需要貼哪裡」。
在蓮花灣,趙利煒主學涼拌菜。涼拌菜最重刀工,為練好刀工,趙利煒巴不得把每天的菜都自己一個人切。「想切好菜,不自己上手練肯定不行。廚師行有句俗語『七年案板三年灶』,說的就是這個道理。」趙利煒說。
但學徒工哪有菜可切?「『老師兒們』恐怕我們這些新手切不好,糟踐東西,所以平時只讓我們切薑絲、蒜苗,練刀工的機會根本不多。」趙利煒回憶。
苦惱的趙利煒最終「盯」上了廚房中的蒜瓣。涼拌菜每天得用不少佐料,蒜泥也是其中一種,因此每天師傅們下班後,趙利煒必須準備好足量的蒜泥。
初到「蓮花灣」,趙利煒唯一能接觸的食材就是蔥姜蒜一類的調料。
剛開始趙利煒也和別人一樣,直接拍碎再剁蒜泥,因為這樣最省事兒。
「有一天晚上我突然發覺,這些囫圇蒜瓣可是練刀工的好材料。因為它小,很能檢驗刀工,而且不管咋切最後剁碎就行了,完全不用擔心給飯店造成損失。」趙利煒解釋。
從此,趙利煒剁蒜泥的程序從「『啪』一拍、再『賴好兒』一剁」,變成了「先切薄片兒、再切細絲兒、最後再剁成蒜末兒」。
「原來一個小時能幹完的活兒,被我這麼一『折騰』,沒有仨鐘頭下不來!」趙利煒笑道。
但付出了總會有收穫,不到一年時間,趙利煒就練就了一手好刀工。「當時我切出的薑絲可以細到能穿針的程度!」回想起當年「折騰」的成果,趙利煒神情中的自豪難以掩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