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日,安徽合肥一家陵園推出了"生命晶石"服務。市民可以將逝去親人的部分骨灰製成項鍊等飾品,隨身佩戴。
陵園工作人員介紹,生命晶石是使用部分骨灰進行高溫負壓的技術處理後,冷卻之後自然凝結成晶體。晶石裡面的骨灰含量基本上可以達到99%,自從推出生命晶石之後,每天大概會有三十多家的親屬諮詢。
因為現在人多地少,墓地越來越貴,把骨灰變成體積更小的晶石,更加環保和節約土地。把親人做成飾品,也更方便祭掃,還可以將其帶在身邊去看沒有看過的世界,完成未完成的心願。
目前,上海、蘇州、濟南等地的殯葬機構都推出了這項服務。
但是,要將去世的親人做成晶石項鍊隨身帶在身上,對於不少人來說還是一件接受不了的事情。
雖然有人覺得這樣做挺好,特別是對於那些和死者感情特別深的愛人、子孫等,將親人隨身攜帶,將會撫平他們內心的傷痛,幫助他們儘快開始新生活。某種意義上,用這種方式,親人就可以一直陪伴在身邊了。
而且,這種方式又不違法犯罪,還對節省土地有好處,何樂而不為呢?
對於人死後該如何處理才能更節省土地,其他國家也有過嘗試,去年日本就曾推出過一款迷你骨灰盒,引發過眾多網友的關注。
這種迷你骨灰盒叫做"Popo",定價為1.2萬日元(約合人民幣796元),有多種少女風的顏色,用黃銅打造,內部經過精打細磨,盒蓋是旋轉式的,避免骨灰撒落。
同時,這種骨灰盒還配有一個小型皮包,皮包內設置有存放照片的地方,以便人隨時打開回憶逝者的模樣。
當時,日本廠家的宣傳點是,這樣的迷你骨灰盒可以讓人隨身攜帶,帶著逝去的親人去生前最喜歡的地方。
有人覺得,人生太漫長,活著已經夠累了,為什麼對待死亡的時候不能輕鬆一點呢?所以這種迷你骨灰盒,也收穫了不少客戶。
這種喪葬理念和西非國家加納非常相似,當地有人去世之後,加納人會穿著黑色或紅色的服裝大跳抬棺舞,每次都要跳30分鐘以上,全程都是狂歡,沒有人悲傷流淚。
然而在中國,要推行相對而言更輕鬆的喪葬理念,恐怕會很難。
自古以來,中國社會的文化傳統都告訴我們,人死之後要入土為安。所以,人們在死去之後,都希望親人能將自己埋在地下。但是,隨著中國人口的不斷增長,對於土地的需求也水漲船高,要找到一塊墓地,越來越難了。
有數據顯示,我國經營性公墓數量有限,供需缺口正在不斷增大。截至2018年,我國民政部門管理的公墓數量為1367個,較之10年前僅多了59個。
同時,殯葬需求卻在不斷上漲。2018年,我國有火化爐6444臺,火化遺體501.7萬具,比2017年增加19.7萬具,火化率50.5%,比2017年增加1.6個百分點。隨著社會老齡化進程的加快和殯葬行業的快速發展,這一數據或許還將上升。
與此相對的,就需要更多的墓地來安放這些遺體。
前段時間,天津的"骨灰小區"就因為將公益性骨灰堂改成住宅樣式,違規存放10萬隻骨灰盒,而受到社會的廣泛關注。
如果找不到、買不起一塊墓地,那麼將親人的骨灰製作成晶石項鍊帶在身上,或許也是一種選擇。只是據了解,製作一個1.5-2克拉的骨灰鑽石,價格就高達20-50萬人民幣,不知道就算是想將親人的骨灰做成晶石項鍊,有多少人能買得起呢?